站內搜索

學習進行時丨習近平總書記和山東的故事

發佈時間:2024-05-24 09:37:27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鄭偉

【學習進行時】5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日照市考察調研。對山東的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華社《學習進行時》推出文章,一起了解總書記和山東的故事。

5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日照市考察調研。總書記先後來到日照港和陽光海岸綠道,了解當地推進港口智慧化綠色化建設、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海岸線生態保護修復、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等情況。

山東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資源大省、經濟大省。

對山東的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近年來,總書記幾次到山東考察調研,深入田間地頭、社區街道、企業車間、革命老區、科研單位……為山東的改革發展指明方向,要求山東“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山東省汶上縣,農民駕駛農機在高標準農田裏進行小麥春季管護作業(2024年3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徐速繪攝

山東是全國首個農業總産值過萬億元的農業大省,有“齊魯糧倉”的美譽。“三農”工作歷來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重點領域。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調研時指出,要“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2021年10月,正值大豆收穫季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營市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考察。由於海水侵襲等原因,這裡80%以上土地是鹽鹼地。近年來,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鹽鹼地長出了産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鹼作物。

總書記走進田間,彎下腰摘了一個豆莢,剝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細細咀嚼,説道:“豆子長得很好。”總書記表示,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鹼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鹼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

鄉村振興離不開産業振興。對山東一些鄉村特色産業,總書記十分關注。

2013年,在菏澤市考察堯舜牡丹産業園時,總書記拿起一瓶牡丹籽油,打開瓶蓋聞了聞,詢問定價、産銷情況。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同菏澤市及其縣區的主要負責同志座談,共同探討扶貧開發和加快發展的良策。

2023年,在棗莊考察冠世榴園石榴種質資源庫時,總書記指出,石榴産業有發展潛力,要“帶動更多鄉親共同致富”。

這些年,山東省積極踐行大農業觀,朝著農業産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和美、農民增收富裕富足之路邁進,齊魯鄉村在巨變中邁向振興。


“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

▲ 2024年5月22日,在位於日照市東港區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基地的山東比特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廠區,工人在車間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孟濤 攝

作為經濟大省,山東在全國發展大局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山東曾一度面臨産業結構總體偏重、新興産業總量偏小等問題。

2018年初,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批建設,成為我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綜合試驗區。

2018年6月,在山東考察調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浪潮集團高端容錯電腦生産基地。當時,浪潮集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高端伺服器國産化替代,有效推動了數字經濟和新舊動能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生産車間,仔細察看智慧化生産工藝和流程,同工人們親切交談。

看到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闖出了一條新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是否能過坎的關鍵。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高新技術,要靠自己,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

今天的齊魯大地,正在依靠創新不斷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扛牢經濟大省的責任擔當。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

山東半島瀕臨黃渤海,海域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海洋科技和産業的有利條件。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

當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調研時來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

在超算倣真大廳,習近平總書記認真察看高性能科學計算和系統倣真平臺運作情況,向科研人員詳細詢問構建超級電腦網際網路、研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系統“深藍大腦”、打造國家一流海洋系統模擬器的最新進展。得知超級電腦解決了海洋數據“碎片化”問題,大大提高了海洋觀測和預測能力,總書記十分高興。

總書記説,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我們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定要抓好。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


“今天來到這裡,黃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裏也踏實了”

▲ 2023年10月12日在山東省東營市拍攝的黃河與黃河三角洲濕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紮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治國理政的大事。

“黃河入海流,真是遼闊啊!今天來到這裡,黃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裏也踏實了。”2021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省東營市,考察黃河入海口。

回望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他原打算組織個馬隊視察黃河,深入調研一番,然後研究如何讓黃河安瀾。這個願望後來沒有實現。”

“如今我們接著做起來了。現在條件不一樣了,可以坐飛機、坐火車、坐船、坐汽車。當然,走一遍不是為了僅僅看一看,而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有行動,知行合一,做行動派!”

這次考察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抓好重大任務貫徹落實,力爭儘快見到新氣象。


“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 這是2023年6月8日無人機航拍的曲阜市孔廟、孔府及周邊城市風貌。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曲阜,距今有3000多年建城史,是歷史文化名城、孔子故里。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總書記拿起來翻閱,説:“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習近平總書記隨後同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裏”

▲ 這是勝利油田青東5採油平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2021年是勝利油田發現60週年。這一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勝利油田考察調研。

在東營市萊州灣的勝利油田萊113區塊,總書記沿著鐵梯登上10多米高的鑽井平臺,走進司鑽室同正在作業的石油工人親切交流。

“鐵人王進喜那會兒拿的是大剎把,看看現在的自動化設備和工作條件。”總書記讚嘆道:“你們在司鑽室操控鑽機就像飛行員在駕駛艙開飛機一樣。”

走下鑽井平臺,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工人中間,高聲勉勵大家:“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裏。希望你們再創佳績、再立新功!”

如今的勝利油田,建成投産了國內首座綠色低碳智慧油庫,投運了我國最長二氧化碳輸送管道……正全力書寫著“端牢能源飯碗”的新答卷。


“我一來到這裡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 這是2021年4月13日拍攝的沂蒙老區臨沭縣曹莊鎮朱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沂蒙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革命戰爭年代,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多名英烈血灑疆場。

“我一來到這裡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説,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還來到臨沭縣曹莊鎮朱村。這個村在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是支前模範村。

在“老支前”王克昌家中,習近平總書記關切詢問家裏有幾畝地、搞柳編能掙多少錢、還有什麼困難。總書記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

策劃:儲學軍

監製:車玉明 李志暉

統籌:萬方 王子暉 翁偉慶 楊定都

主筆:張芮綺 劉淼

編輯:金佳緒 潘子荻

新華網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