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9地“聯”彈 古老黃河譜新曲

發佈時間:2021-02-23 14:12:00 | 來源:人民資訊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青海三江源,黃河源頭。扎陵湖、鄂陵湖水體面積分別增大74.6和117.4平方公里,三江源黃河園區再現“千湖美景”;

河南三門峽,黃河進入中原的第一站。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將濕地公園和主題公園串珠成鏈,成為當地百姓散步賞景休閒的幸福大道;

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區內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每年觀測到的遷徙、越冬、繁殖的鳥類達600萬隻;

……

自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沿黃9省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黃河水流淌過的地方,環境越來越美,百姓生活越來越好。母親河畔,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故事越講越多。

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沿黃9省區都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作為未來重點工作之一,並寫入當地《政府工作報告》。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圍繞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也是9省區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因地施策,護好母親河綠色“容顏”

“拍著了!”

2020年3月18日,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在花湖拍到“鳥類國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四川,這個鳥也是第一次被拍到野外的圖片和視頻。”説到這兒,索郎奪爾基頗有自豪之意。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若爾蓋飛翔。索郎奪爾基攝

若爾蓋,地處成都平原與青藏高原之間的“大地階梯”,九曲黃河在這裡畫出第一“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重要的候鳥越冬地和停歇地。近年來,若爾蓋加大對生態及動植物保護力度,濕地面積的逐步擴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水禽和鳥類在此安家、繁衍。據不完全統計,若爾蓋縣目前共有鳥類15目34科162種,佔四川省鳥類種類的26%,全國鳥類種類的12.2%。

若爾蓋生態環境提升的故事,是沿黃省份傾力保護黃河生態的縮影。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各省區根據當地河段所面臨的不同問題,積極因地制宜探索解決方案。

“保護好中華水塔,實施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抓好木裏礦區和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承擔著“源頭責任”的青海,將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放在2021年著力部署的八方面工作之首。青海省人大代表賈棟結合西寧實際,希望進一步加大黃河支流湟水流域溝渠治理投入,將湟水流域綜合治理和沿河景觀改造提升結合起來。

位於黃河入海口的山東將“加快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開工黃河三角洲、東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等390個重大項目,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打造黃河下游生態廊道、科創大走廊和現代産業合作帶”列入2021年的重點工作計劃。談及如何打造黃河下游生態廊道,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鐵建華中區域總部黨委書記、總經理張挺軍建議,打造黃河下游生態廊道需要串點成線,加快構建黃河沿岸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機制,建立多方協同工作格局,嚴肅查處各類違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全力保護黃河山東段生態環境。

“大保護、大治理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河流本身的治理上,更應該關注沿黃地區的生産生活、生態環境變化與黃河的良性互動關係。”河南省政協常委、黃河水利委員會資訊中心副主任寇懷忠説,國家已明確提出了要建設“智慧黃河”,給黃河裝上“智慧大腦”,“下一步我們將利用5G、物聯網、衛星遙感、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大力推進智慧黃河建設。”

添“綠”生“金”,沿黃9省主動謀變促發展

綠色是高品質發展的普遍形態,高品質是綠色發展的內在屬性。以“綠”為底,點水生“金”,從“十三五”到“十四五”,沿黃9省區在生態保護中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步伐堅定不移。

被譽為“中華水塔”的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水能資源豐富,是全國13大水電基地之一。2020年7月,世界首條清潔能源外送特高壓通道啟動送電,青海清潔能源乘坐“高速專線”抵達河南。這條通道替代原煤18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960萬噸,對我國清潔能源産業發展意義重大。

負責建設過黃河上游9座大中型水電站的青海省政協委員謝小平説:“作為黃河人,我們的使命就是把青海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通過立足於科技創新來引領技術的發展方向。”

黃河流經寧夏中衛市。人民網梁宏鑫攝

實現綠色發展,需做好生態轉化文章,把當地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甘肅省政協委員、西北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石培基建議,因地制宜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著力打造生態和經濟良性互動的綠色發展方式。把生態建設與鞏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富民、綠色崛起等相結合,打造生態富民産業、生態宜居城鎮、生態美麗鄉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寧夏人大代表、寧夏鋼鐵集團董事長曹廣江認為,以綠色發展理念統領企業發展,擁抱綠水青山,共創綠色發展空間,企業才能實現高品質發展,行穩致遠。

2020年12月,黃河壺口瀑布現流淩冰挂景觀。山西省吉縣氣象局供圖。

作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臨汾,因煤而興,又受煤所困。近些年,臨汾市通過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加快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以及綠色革命,重塑臨汾産業發展競爭優勢。截至2020年底,臨汾市以無煤柱開採、矸石返井和充填開採等不同綠色開採技術應用為核心,以綠色開採試點建設為抓手,打開了煤礦綠色能源新局面。同時,臨汾充分發揮黃河壺口瀑布和乾坤灣兩個核心景區的優勢,全力抓好黃河、太行文化品牌打造。2021年山西兩會上,山西省人大代表、臨汾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李艾珍介紹稱,“全力推進壺口瀑布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力爭今年成功通過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驗收,打造黃河板塊遊客人數最多、停留時間最長、經濟效益最好的龍頭景區和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主動謀變”,是沿黃9省區的共識,也是各地政府、企業的實踐。近年來,諸多傳統産業逐步向現代産業轉型升級。黃河兩岸,創新驅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

“醇酒”換裝,古老黃河文化有潮范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隻船?幾十幾隻船上,幾十幾根竿?幾十幾個艄公來把船來搬?”

用內蒙古傳統音樂漫瀚調唱出的《天下黃河》,低音渾厚、中音明亮、高音尖銳。一曲唱罷,68歲的奇附林老人在徒弟的幫助下與直播間的粉絲互動。僅僅半年,他粉絲就達到了15萬人。

“前人流傳下來的漫瀚調有曲無詞,所以在傳承上歌詞成了難點。”岳文祥是奇附林的大弟子,也是鄂爾多斯漫瀚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他説,漫瀚調以前在山坡上唱、在黃河拉船時唱,現在編了新曲,有了新詞,傳承得更廣了。

浩浩黃河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哺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漫長歲月裏,漫瀚調、豫劇、晉劇、川劇、秦腔、山東梆子等豐富的戲曲資源出現在黃河流域,成為璀璨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黃河流域豐富的戲曲資源對於弘揚黃河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在陜西兩會會場,陜西省政協委員、渭南市文旅局局長常偉建議,匯集黃河流域9省區文化旅遊文物單位、科研所、非遺傳承人、行業協會、文創機構及非遺企業等,建設黃河流域戲曲非遺文化生態保護區,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戲曲文化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在河南兩會現場,河南省政協委員曹永彬隨身攜帶的一本日曆引起大家的關注。手掌大小的日曆展開後,滿目儘是黃河流域文明發展史上的代表人物、文物:英姿颯爽的婦好,鄭州大河村遺址的彩陶雙連壺,白居易、李商隱等等。拿起手機掃描二維碼,還能在動畫中穿梭時空,感知厚重而絢爛的黃河文化魅力。

曹永彬現場展示印有黃河流域文明發展史的微縮日曆。大河報張叢博攝

“在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時代,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只有用新思維、新玩法,才能上新臺階。”曹永彬建議,重視黃河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挖掘整理,建設黃河文化數據庫,該數據庫應該包括文物資源、非遺文化、古都文化、紅色文化等,真正為黃河文化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

在潮流不斷更疊的新時代,如何讓古老的黃河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寧夏政協委員周慶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希望在寧夏全域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以國家文化公園為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寧夏的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水利文化,更好地彰顯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奔騰不息的黃河,千百年來哺育了億萬華夏兒女。回望“十三五”,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成效初顯,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綠色植被逐步恢復,黃河泥沙有所減少。展望“十四五”,保護和發展好母親河仍是沿黃9省區的共同目標。添“綠”增“金”謀發展,協同共進譜新篇。沿黃9省區攜手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讓黃河蕩清波,河畔滿樂事。(徐明玥陳立庚朱虹蔣瑩)

黃河水利委員會:全力確保黃河下游春灌用水
黃河水利委員會高度重視做好2021年黃河下游引黃灌溉供水工作,及早部署,採取多項措施,全力確保下游春灌用水。二是密切跟蹤用水需求,及時了解和掌握用水變化情況,分析下游引黃涵閘不同流量級的取水能力,為科學調度提供決策依據。下一步,黃河水利委員會將繼續密切關注黃河來水和下游灌溉用水變化,優化配置,科學、精細調度小浪底水庫,全力滿足冬小麥生長關鍵期用水需求,提高灌溉保證率,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糧食豐産增收和促進“六穩”“六保”工作提供水資源支撐。
9地“聯”彈 古老黃河譜新曲
浩浩黃河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哺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奔騰不息的黃河,千百年來哺育了億萬華夏兒女。“黃河流域豐富的戲曲資源對於弘揚黃河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絲帶串起一路珍珠——沿黃人文生態觀光采擷
站在高山之巔,遙望滾滾黃河,日夜奔流不息。黃河,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走來,以她甜美的乳汁滋養著廣袤的黃土地,行經九個省區,是中國第二大河,養育著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