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系統把握黃河國家戰略的時代使命

發佈時間:2021-02-23 11:20:10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韆鞦大計的歷史高度確立的重大國家戰略。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開啟新征程,把黃河國家戰略推向縱深,必須從戰略高度重點把握黃河國家戰略的若干時代使命。

黃河文明凝聚文化認同

黃河文明是凝聚中華民族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石,必須守護好中華文明的根和魂。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來的,要到哪去。”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中華民族,開啟了中華文明,見證了中華崛起,鑄就了中華精神,是中華文明的深邃象徵和永恒圖騰。黃河流域既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華民族尤其是沿黃地區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又以其豐富的歷史資源和文化資源孕育、潤澤了中華文明。

歷史上,黃河流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産生了大量彪炳史冊的歷史、文化和科技成果。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説就産生於此;發軔於此的“四大發明”和傳統醫術,體現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孕育於此的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以及《尚書》《周易》《詩經》《老子》《論語》《史記》《黃帝內經》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已成為中國哲學、東西方史學、軸心時代理論無法繞開的永恒課題。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黃河文明則代表著中華文明中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明,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識、強化國家認同的重要根基。

毛澤東同志指出:“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變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氣候濕潤、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是炎黃祖先的主要活動區域。考古資料表明,中國3000年前的古城遺址,幾乎都分佈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衰退和變遷也導致文明中心的轉移。例如,在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1600年的龍山至二里頭時代,河套地區長期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古代城邑和文明消亡。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前進,要攀登新的歷史高峰的新起點上,必須深刻意識到,保護好“物理意義”上的黃河生態,實現好“經濟社會意義”上的高品質發展,是回答好“我是誰”“從哪來”“要到哪去”的前提和基礎。可以説,沒有黃河流域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黃河精神彰顯制度優勢

黃河精神是中國共産黨的精神風骨和精神寫照,黃河治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乾大事的政治優勢。

習近平同志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自有中華文明記載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鬥爭。中華民族在與黃河水患博弈、鬥爭的歷史中,鍛造出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勤勞勇敢、百折不撓、奔騰向前、自強不息、中庸包容、團結統一、愛國報國的偉大黃河精神。

誕生於1921年的中國共産黨,受命於民族危亡之際,在尋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進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對黃河懷有敬重之心,始終把黃河精神作為凝聚民族力量和前進動力的重要源泉和制勝法寶。在長征之路上,紅軍成功實現從長江流域向黃河流域的戰略大轉移。一曲《黃河大合唱》,表達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共禦外侮的英雄氣概;在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偉大號召,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以黃河為紐帶、有力有序推動新中國水利事業發展的動力。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黃河視察考察,籌劃治黃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心繫黃河,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早在2014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就專程前往東壩頭鄉張莊村考察。這裡既是焦裕祿同志當年防沙治沙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也是九曲黃河的最後一個彎。2019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甘肅調研時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並在此後1個月,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科學完整擘畫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藍圖,掀開了黃河治理、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歷史上從先秦到1949年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可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而綜觀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的黃河史,70餘年不決口,20餘年不斷流,先後抵禦十余次大洪水,歲歲安瀾。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

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事關國家生態安全

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必須以國家生態安全促進和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建設。

國家生態安全是指一國具有支撐國家生存發展的較為完整、不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以及應對內外重大生態問題的能力。2014年4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重大戰略要求,提出構建包括生態安全在內的國家安全體系。2018年5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同志首次明確提出“生態文明體系”概念範疇,要求加快構建包括“以生態系統良性迴圈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在內的生態文明體系。

從宏觀看,黃河橫穿三大地理階梯,是連接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地形區的重要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生態屏障。黃河依然面臨嚴峻的洪水威脅,歷史上黃河水患造成的深重災難警醒我們,必須始終對黃河水患保持警惕。從微觀看,儘管黃河多年來沒有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流域的生態系統重要而脆弱,上中下游面臨不同的生態安全風險,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水質污染問題還比較突出。

以黃河水資源為例,一是資源有限。其總量不到長江的7%,每人平均佔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27%。二是利用方式粗放,農業用水效率不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流域40%生態警戒線。基於此,黃河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公里、覆蓋約1/3總人口,是當之無愧的我國北方地區最為重要且橫貫東西的生態屏障、生態廊道和生態大動脈,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必須從國家生態安全、生態安全體系、國家安全體系等多個視角,深刻認識到維護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事關國家發展大局,關乎民族未來。

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實現高品質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平衡、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習近平同志指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品質發展的要求。”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能源地帶。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是農産品主産區,糧食和肉類産量佔全國1/3左右;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煤炭儲量佔全國一半以上。

與此同時,從東西向看,黃河流域內部經濟發展呈現“上游落後、中游崛起、下游發達”的階梯狀分佈。黃河上中游7省區除四川外,是發展相對不充分的地區,同東部地區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步伐滯後,內生動力不足。如源頭的青海玉樹州與入海口的山東東營市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相差超過10倍。從南北向看,以“胡煥庸線”為地理區域邊界,黃河流域有4省區位於東南方、5省區位於西北方,人口和經濟承載力差異巨大,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態脆弱區並存,經濟發達區與集中連片特困區並存。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迅猛發展,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有所擴大。

黃河流域國家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齊頭並進實現高品質發展,不斷縮小我國東西部區域、南北區域發展差距,既是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內在要求,也標誌著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整體進入新發展階段、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時代重任。(作者:黃承梁魏東  作者分別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黃河研究院院長、副院長)


黃河絲帶串起一路珍珠——沿黃人文生態觀光采擷
站在高山之巔,遙望滾滾黃河,日夜奔流不息。黃河,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走來,以她甜美的乳汁滋養著廣袤的黃土地,行經九個省區,是中國第二大河,養育著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
系統把握黃河國家戰略的時代使命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韆鞦大計的歷史高度確立的重大國家戰略。
張春暉:加大黃河流域中上游煤炭産業環保力度
煤電、煤化工産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工作重點除了上游煤炭産業開發,黃河流域中上游還有大量煤電和煤化工産業。因此,統籌黃河流域中上游有限的水資源並做到煤電、煤化工産業全過程節水運作,對保護黃河流域水資源至關重要。對於煤電、煤化工企業自身所産生的工業廢水,還需要加大處理和回用力度,從而提高煤電、煤化工企業自身廢水回用率。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