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寧夏:建設黃河生態治理“先行區”

發佈時間:2020-11-17 09:52:31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 許淩 拓兆兵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寧夏地處黃河上游,地理和生態地位特殊,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作用重要。近年來,經過不斷治理和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20年7月,寧夏出臺《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通過重塑發展空間、産業格局、區域環境等一系列頂層設計和配套措施,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創造並積累經驗,取得可喜成效。

“寧夏地處黃河上游,憑藉特殊的生態地位、基礎條件,實施水生態環境治理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寧夏有責任、有義務。”寧夏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柏森説。

特殊的生態地位

黃河流經9個省份,奔騰萬里入海。黃河寧夏段長397公里,僅佔黃河總長的7.26%,但生態地位非常重要。

張柏森告訴記者,寧夏是全國的重要生態節點、華北的重要生態屏障、西北的重要生態通道,建設黃河生態治理“先行區”,是由寧夏的生態方位、生態定位、生態地位決定的。

寧夏地處青藏高寒、西北乾旱、東部季風三大氣候交匯過渡帶,儘管被烏蘭布和、騰格裏、毛烏素三大沙漠所環繞,然而黃河自西南向東北橫貫于大漠戈壁,使得寧夏平原沃野千里。除了黃河的滋潤,還有賀蘭山做屏障。賀蘭山恰好位於我國季風線上,既阻止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也削弱了東南季風潮濕氣流西進,成為我國乾旱與半乾旱、畜牧區與農耕區、內流區與外流區、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一條自然地理分界線。

從黃河流域看,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治理和保護,黃河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寧夏境內水土流失、水源涵養、水質污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依然嚴重影響著黃河的安全健康。寧夏建設黃河生態治理“先行區”,是促進黃河流域協同治理的客觀要求。

從自身看,寧夏經濟結構矛盾較為突出、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增長動力後勁不足,面臨發展不足、品質不高的雙重難題,迫切需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協同共生,走出一條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子。

2020年7月,寧夏出臺《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希望通過重塑發展空間、産業格局、區域環境的一系列頂層設計,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創造經驗。

先行先試的條件

走在銀川濱河大道,銀川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高曉傑告訴記者:“兩年前,這裡的兩岸不僅沒有植被,再加上附近居民過度搞‘農家樂’、建‘小魚塘’,還破壞了環境,造成黃河水質不達標。”

眼前的這個銀川濱河水系截污凈化濕地擴整連通項目全長53.6公里,面積1.1萬畝。項目于2017年底啟動,2018年11月連通,2019年8月完成表流濕地建設和兩岸植被種植,建設速度極快。“這個項目要在沿線建設改造八個人工表流濕地、種植9000余畝植被。”高曉傑説,“建設濕地是為了把四條入黃的排水溝截流到濕地,使其得到凈化。”

來到吳忠市,吳忠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曉明告訴記者:“有效面積16萬平方米、日處理污水6萬立方米的我市第一污水廠尾水水質提升工程于2018年10月1日動工,目前已完成93%。”

“黃河奔騰九省份,寧夏段最短且經濟欠發達,為什麼這裡的黃河生態治理效果如此明顯?答案很簡單,是現代科技的強力支撐。”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張寶明説。

“為了使周邊流入黃河的水均能實現凈化達標,銀川濱河水系截污凈化濕地擴整連通項目在西北率先採用現代‘石墨烯光催化網’技術。這種技術通過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得水中的氮、磷、鉀等污染物進一步被吸收和降解。”高曉傑説。

“能源消耗少,資源消耗少,這就是高品質發展。”山東環科院工程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李超説,吳忠污水水質提升工程與銀川濱河水系截污凈化濕地擴整連通項目採用的技術不一樣。“銀川項目是人造表流濕地,吳忠項目是人造生態濕地,採用生物降解新科技,讓植物通過物理、生物、化學三重作用提高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和水準。”

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楊金海告訴記者,經過兩年努力,2019年黃河寧夏段幹流水質保持在Ⅱ類進Ⅱ類出,15個國控考核斷面Ⅲ類及以上水質斷面達到80%,全面消除了劣Ⅴ類水體,全區水環境品質呈逐步向好態勢。

成熟的隆德經驗

固原市隆德縣有一條遠近聞名的渝河,自六盤山而下,出寧夏,經甘陜,入黃河。兩條支流一叫清流,一叫清涼。哪曾想後來兩條河越來越名不副實,不清反濁。原因很簡單,上世紀80年代後期,當地優質馬鈴薯引來澱粉加工企業。每年從8月到年底,工廠加工作業的分離汁水直排入河,白色泡沫堆積在河道。“一年又一年,白沫積久變黑。”當地居民李明告訴記者,幾年前,渝河污染企業逐漸關停。但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堆積,河水依然黑臭。

如何還渝河一河清澈?

控源截污、河庫共治、生態修復,隆德接連打了三場硬仗。上游保生態,中游抓水質凈化,下游重自然恢復。水裏的問題岸上治,岸上的問題流域治。關閉萬噸以上澱粉加工企業13家;一條河的管理涉及眾多部門——環保、水利、住建、市政……用“河長制”打破行政分治,合力攻堅……

隆德治河還創造了不少“土辦法”——54道土堰連著蓄水凈化池,增加礫石河床、溢流堰,種植水生植物護坡固岸,脫氮除磷;污水處理場連著人工濕地,把8個小時的水流延緩成160多個小時的自然凈化……

慢慢地,渝河清了,隆德變了。昔日河床垃圾成堆、蚊蠅肆虐,如今沿岸已是一條生態廊道;6.5平方公里的小城,坐擁9座公園,懷抱2.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清水潺潺,花草樹木滿山。

水變清,環境變美,人也變富了。渝河流域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2.2萬畝貧瘠的山臺地變成了水澆地,由於氣候冷涼打藥少,多使用牛羊糞肥,每畝地年收入1萬多元。渝河兩岸已成為秦艽、黨參、柴胡、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基地。

如今,條條清流匯入黃河,22年來,黃河干流寧夏段首次保持了20個月Ⅱ類水質。

談及未來,張柏森説,儘管經過多年努力,寧夏在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由於自治區水環境與水污染防治基礎薄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存在許多短板。“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研討,自治區決定,按照簽訂的《水十條》目標責任書要求,確保到2020年底,全區15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穩定在73.3%以上,劣Ⅴ類水體比例為零;11個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達到72.7%,地下水極差比例控制在6.7%。” (許淩 拓兆兵)

聊城市發改委:全力打造省級黃河康養旅遊度假區
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高水準、高效率、科學嚴謹地做好聊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對搶抓重大歷史機遇尤為重要。
寧夏:建設黃河生態治理“先行區”
寧夏地處黃河上游,地理和生態地位特殊,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作用重要。近年來,經過不斷治理和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黃河迎賓館法桐成遊客眼中的“鄭州最美法桐” 萬人來打卡
剛剛過去的週末,因為一片秋天的法桐美景,位於鄭州的黃河迎賓館成了熱門的“網紅打卡地”。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