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告別貧困

發佈時間:2020-10-15 14:10:24 |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 作者:呂夢琦 解園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山西省河曲縣昔日“縴夫村”娘娘灘村的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曾當過20多年黃河縴夫的山西河曲農民李二不郎,現在每天都在黃河岸邊散步。這位87歲老人,如今已在安度晚年。

沿黃各省(區)多位扶貧幹部和黃河文化學者説,隨著國家扶貧政策將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20世紀80年代初退出歷史舞臺的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已告別貧困。

李二不郎生活的村子叫娘娘灘村,四週環水,是黃河上的一個“孤島”,也曾是有名的“縴夫村”。他説:“當年拉縴用的木船和繩子早已丟棄,但那些苦日子永遠也忘不了。”

曾當過20多年黃河縴夫的山西河曲農民李二不郎正在黃河邊乘涼,如今靠兜底已經脫貧。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在漫長的歲月中,跑船拉縴曾是一些沿黃地區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尤其是從山西到寧夏,黃河兩岸古渡碼頭眾多,縴夫一刻不能缺少。

這是個辛苦而危險的職業。縴夫們把身體弓成“問號”,四五個人拉著一條木船逆行到上游拉貨謀生。

山西境內昔日黃河縴夫資料照片。(山西河曲縣文化館供圖)

“縴夫曾是黃河兩岸貧窮的標誌,也是時代發展的見證。”正編纂《河曲民歌》的文化學者任俊文説,很多縴夫命喪黃河,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著放河燈祭亡魂的習俗。

李二不郎説,縴夫退出生産舞臺是一種進步。過去,河曲縣連馬車都很少見。現在,這個只有14萬多人的小縣城機動車數量已超過2萬輛。

娘娘灘村村民李二蘭柱正用電動船將遊客送到島上,這位昔日的黃河縴夫已經變成了船老闆,靠擺渡脫了貧,每年能收入好幾萬元。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長期研究黃河民俗的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文旅局副局長丁建軍説:“黃河縴夫退出歷史舞臺不是沒人願意幹了,而是實在用不上了。”

統計數字顯示,沿黃各省(區)公路通車里程最多的已突破30萬公里,一個個沿黃貧困縣連接到全國大交通網中,迸發出蓬勃的發展活力。

時代日新月異,當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年事已高,兜底保障成了他們脫貧的主要途徑。

山西境內昔日黃河縴夫資料照片。(山西臨縣新聞中心供圖)

李二不郎説,他現在享受低保、養老金和高齡補貼,加起來一年近9000元,比當縴夫時的收入還要高。

河曲縣扶貧辦主任許旺全説,摘帽不摘政策,今年全縣生態扶貧預計産生勞務費1638萬元,光伏扶貧收益有4000多萬元,所有脫貧戶都有幫扶辦法。

如今,縴夫們曾拉船走過的黃河兩岸也變成了另一番光景,一座座土窯洞被拆除復墾,一個個移民新村充滿生機。截至目前,僅山西就已建成1502個集中安置點,易地搬遷安置36.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寧夏回族自治區將新增兩座黃河大橋
10月15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獲悉,S20線吳靈青北環高速公路新華橋黃河特大橋和S35線石空至恩和段高速公路中寧營盤灘黃河特大橋防洪評價報告獲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審批通過。
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告別貧困
曾當過20多年黃河縴夫的山西河曲農民李二不郎,現在每天都在黃河岸邊散步。這位87歲老人,如今已在安度晚年。
【中國夢·黃河情】萬里黃河譜華章
“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裂壁吞沙驚大地,興雲致雨嘯蒼穹。”從青海高原到渤海之濱,黃河穿峽谷、越高原,奔流向東。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