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生態神東 ——打造黃河流域能源走廊和生態屏障

發佈時間:2020-10-13 15:55:22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作為我國特大型現代化能源基地,神東走出了煤炭企業生態發展的新路子,建成了西部能源基地的煤海綠洲,打造了黃河流域能源走廊和生態屏障。

抬頭是荒山,低頭是河灘。有風沙一片,無風一片沙。這是神東礦區開發初期的真實寫照。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改革開放和能源發展戰略的西移,神東拉開了煤田開發的序幕。乘著政策的東風,卯足了勁兒準備全力起跑的建設者們,在一個必須要解決的發展課題面前加快了步子:要把地下的黑色寶庫挖出來,把地上的綠色寶庫建起來。

決戰黃沙築牢黃河流域生態屏障

神東地處蒙陜晉交界地帶,毛烏素沙地直直逼近,5大沙地緊緊包圍,烏蘭木倫河蜿蜒而過,主要礦井沿河分佈,風沙埋壓鐵路、公路、工業設施的情況時有發生,治沙刻不容緩。

草方格是治理沙漠的“中國魔方”。建設初期,神東就成立了環保綠化機構,從礦區周邊的流動沙區入手,全面採取網格固沙與灌草栽植。建立苗圃,培育適合當地土壤環境的植物種群,分片治理、分步實施。

對於神東環保人來説,治沙是辛苦活,更是技術活。頭一天種好的苗、挖好的坑,一夜風吹又成了沙地,他們毫不氣餒,根據坡度、風向,調整了沙障設置的間距和高度,將單位面積的治理成本降低了一半。並試驗推廣了水瓶造林法、帶狀沙障造林法和直接造林法,在巴圖塔建成4萬畝沙柳林基地,成為當時治沙造林的示範工程。

固沙只是第一步,1994年起,神東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對礦區周邊的小流域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首戰在當時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小流域紅石圈展開。

顧名思義,紅石圈石頭遍地,溝深壁陡,種活一棵樹的難度可想而知。治理者在荒涼的山頭上搭起帳篷,風餐露宿。採用水準溝和魚鱗坑,整地蓄土保水10平方公里,營造油松、樟子松常綠葉樹50多萬株。為了確保生産環境安全,現在有更多的“紅石圈”出現在曾經貧瘠荒蕪的土地上。

神東通過創新沉陷區生態恢復與建設技術,改變了植物種群數量和品質,過去這裡以生長沙蒿、沙柳為主,而現在植物種類增加到近100種。生態環境的變化也吸引了珍稀鳥類棲息繁殖。

先治後採,治大採小,採治互動,充分把握生態系統內在規律,推進綜合治理,探索形成了一批生態環境類創新技術成果。2005年榮獲“中華環境獎”。地下資源尚開發,地上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了保護。

開拓烏金建設世界一流煤炭企業

加強環境保護是發展所需、民生所盼。神東樹牢“抓生態環境保護就是抓高品質轉型發展”的鮮明理念,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大生態空間。

改革開放使中華大地煥發了新的活力,也讓神東礦區的拓荒者增強了窮則思變的膽略和勇氣:他們突破傳統觀念束縛,積極探索先進開發模式,瞄準世界先進水準一路攀登。

1996年初,我國“九五”計劃第一年剛剛開始,年産360萬噸的大柳塔煤礦正式建成投産。隨著礦井設計、開採技術、生産規模幾經變化,現在已經成為年産3300萬噸的世界第一大井工礦,由此,逐步形成了神東千萬噸礦井群,這也標誌著我國煤礦建設向規模化、現代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大柳塔煤礦開採的第一個煤層,如今肩負起另一項使命:儲水。生産過程中的污水,借著地勢進入採空區自然凈化,一部分生産復用,一部分地面灌溉。過去這裡十年九旱,人們通過《祈雨調》祈求風調雨順。建礦初期的生産用水主要來自地面。如今,35座地下水庫,3200萬方礦井水,滿足礦區95%的生産和生態復用。

神東始終行進在創新綠色開採的道路上,從無軌膠輪化、無盤區、加長工作面佈置、特厚煤層一次採全高等一系列採煤技術變革,到創新三級處理、三類迴圈、三種利用的廢水處理與利用模式,為煤炭綠色開採、水資源保護提供了神東方案。

神東充分把握生態系統內在規律,推進綜合治理,逐步形成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技術。實施燃煤鍋爐煙塵達標治理,實現清潔取暖。創新井下綜合降塵措施,實現“三廢”綜合防治。形成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技術體系,解決地面塌陷、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優化排矸場和沉陷區土地品質,打造了一批國家級環保生態示範工程。大柳塔煤礦生態治理項目建成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通過地質環境治理保穩定、水土保持治理減流失、土地復墾治理提品質,實現了土地資源修複利用,共改造與建成林地130平方公里、耕種土地3平方公里,為能源企業環境治理貢獻了神東方案。

採前、採中、採後針對性治理,真正做到了“採煤不見煤,採煤不見矸,污水不外排”,實現了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高品質發展目標。

煤海綠洲推動能源企業高品質發展

經過30多年的開發建設,肆虐了上千年的風沙變得溫順起來。但是,奮進在兩個一百年征程中的神東人,耕耘的腳步卻從未停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兩山”理論指引下,神東駛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快車道。山水林田湖草的“命運共同體”初具規模,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産生活,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實現良性互動,將生態神東推向新高度,能源走廊的綠色新圖景徐徐展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神東按照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堅決貫徹集團“一個目標、三型五化、七個一流”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空間、經濟和功能佈局,統籌生産、生活、生態,研究探索“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技術與模式,努力建設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新型能源基地,成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

——打造生態礦區,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神東環境治理專項資金由最初的0.45元/噸,提升到現在的9元/噸。生態治理面積累計達339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由3%提高到64%以上。礦區風沙天數由30天以上減少為3天。

礦區生態林轉變為生態+經濟林就是神東踐行“兩山論”的一個縮影。立足採前營造的防風固沙林與水土保持林,神東把加強生態保護、發展生態産業、實施生態工程和推進生態科技轉化相結合,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用好生態優勢、做好綠色文章,推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互促雙贏。積極研發適宜當地生態修復需要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沙棘等經濟林。與水利部合作研究沙棘種植技術,總結形成了提高沙棘成活和生長的技術。2016年,在哈拉溝煤礦採煤沉陷區創新實施了“茶園式”大果沙棘種植模式。累計種植大果沙棘34平方公里、255萬穴,種植中國沙棘66平方公里、288萬穴,盛果期預計可實現産值近億元。

——建設綠色礦井,引領行業礦井發展水準。

神東把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催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向,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煤炭綠色開採相結合。率先將資訊化延伸到井下,通過開展智慧化升級,建成國內首個數字礦山示範工程,國內首個千萬噸礦井群區域集中控制系統,實現了億噸礦區級安全生産控制指揮智慧化。首創薄煤層透明自主智慧採煤技術,實現綜採工作面無人跟機作業。加快大型煤機裝備、礦用機器人研發及産業化應用,提高智慧裝備的成套化和國産化水準,推動智慧綠色開採技術與煤炭産業深度融合。

截至2020年8月底,累計生産清潔煤炭30.41億噸,全員工效由9.65噸/工增長到最高124噸/工,原煤生産綜合能耗2.52千克標準煤/噸。百萬噸死亡率保持在0.003以下,創出連續生産975天、産煤超過5億噸的安全生産新水準。7礦(8井)入選國家綠色礦山名錄,佔國家能源集團所屬礦井入選國家綠色礦山名錄總數的三分之一。

——生産清潔煤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神東把清潔生産作為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重要實踐要求,堅持“源頭減少、過程式控制制、末端利用”,結合神東煤特有的低硫、低磷、低灰,中高發熱量特點,創新煤炭開採技術、裝備、工藝,從源頭上保證生産清潔化、資源回收率最大化。原煤全部洗選加工,煤矸石實現源頭減量化與末端資源化,煤炭從井下到地面全封閉運輸,噴灑封塵劑控制運輸污染。神東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中高發熱量的特點,被譽為城市環保的救星。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神東在發展壯大企業經濟實力的同時,不斷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員工共用企業發展成果。在保護中做到高品質發展,在發展中實現高品質民生。

煤炭佔我國已探明化石能源資源總量的94%,全國每産20噸煤,就有1噸來自神東。採一噸煤炭,綠一片土地,富一方百姓。作為“兩山”理論踐行者,神東將堅持綠色發展的主基調,推動黃河流域成為橫貫中國的“幸福走廊”。

青海“追風逐日”勁頭足 紮實推進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
青海省以2801萬千瓦的清潔能源裝機規模,推動青海省清潔能源高品質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環抱著三江之源,更將擁抱神州大地。
生態神東 ——打造黃河流域能源走廊和生態屏障
作為我國特大型現代化能源基地,神東走出了煤炭企業生態發展的新路子,建成了西部能源基地的煤海綠洲,打造了黃河流域能源走廊和生態屏障。
黃河·白銀雲小鎮龍山民宿項目奠基開工
丹桂飄香迎中秋,龍騰盛世慶國慶。10月1日上午,黃河·白銀雲小鎮龍山民宿項目在白銀區水川鎮蔣家灣五柳村奠基開工。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