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4年前“被攆出15次”現在“沒一個反對” 村支書講述蓑衣樊之變

發佈時間:2020-09-24 10:09:4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江虹霖 | 責任編輯:

中國網淄博9月23日訊(記者 江虹霖)“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幅農家恬淡生活的水墨畫,所以當記者走進蓑衣樊村時,頓時有武陵人誤入桃花源之感。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年間,有一樊姓人士在這裡定居,以編制蓑衣聞名,所以取名蓑衣樊。歲月更疊,人們不再編織蓑衣,蓑衣樊卻以村子之名保留下來。 


蓑衣樊村許多農院門前挂著客棧、民宿的牌子

位於黃河南岸淄博高青縣,蓑衣樊村三面環水,緊鄰黃河安瀾灣風景區和國際慢城——這是該縣重點打造的旅遊度假項目。白墻灰瓦的院落,每走幾步就寫有一首關於蓑衣的詩詞;農家小院門前,許多挂有客棧、民宿、餐館的牌子;漫步田埂,稻海翻涌,鄉野的清新怡然就這樣躍然眼前。當現任村支書司國營説,2012年,這個村子還是省級貧困村時,記者們著實吃了一驚。


老支書帶頭做起農家樂老闆

記者們走進這家“金水岸野生魚館”農家樂,穿著紅色圍裙的黃新海還在灶臺前忙碌著。他是這家店的老闆,也是蓑衣樊村的老支書。“我是村子裏第一批搞農家樂餐館的。我的拿手菜是清蒸梭魚和紅燒三珍魚,有外地的朋友,開三個小時車來我這裡,就為了吃一口我做的魚。”

據介紹,從前的蓑衣樊村受黃河水浸漬,産生了大片鹽鹼地。為了沉清黃河水,蓑衣樊村三分之二的土地成了沉沙池,耕地驟減,糧食收成寥寥。2011年前後,村民每人平均收入不過2000元左右,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但村兩委通過到浙江考察,意識到村裏的5000畝黃河水沉沙池,原來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天然優勢。2015前後,村裏開始組織村民發展鄉村旅遊。也正是在那時,黃新海開起了這家農家樂。

“我是第一批,也是堅持到最後的一家。”鄉村旅遊的開發遇到許多困難,開發之初,由於知名度低,旅遊配套設施還未完善,遊客很少,“許多人堅持不下去了”。“你為什麼堅持到了現在?”“因為我相信政府、相信村裏一定能把這個事情搞起來。”

2016年,蓑衣樊村打造的旅遊環境成型,依託濕地資源和周邊風景區,黃新海的農家樂餐館一年比一年好,節假日時黃新海和妻子都忙不過來。黃新海説,現在一年的收入大約是7-8萬。


採訪結束,黃新海送記者出門,在他的餐館門前挂著祝賀兒子榮立個人三等功的條幅。中國網 江虹霖/攝

現任村支書為勸村民拆違建被趕15次

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司國營告訴中國網記者,現在村裏開農家樂、民宿的農戶有30多戶,開經營觀光自行車、兒童遊樂設施、小吃、超市的有七八十戶,算下來,村裏將近一半的農戶都已經參與到鄉村旅遊中來。 “現在參與鄉村旅遊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隨便做個買賣就能掙錢。我們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旅遊合作社,即使自己不能經營的農戶,也入股了旅遊合作社,相當於參與到了鄉村振興建設中。”司國營説。


蓑衣樊村舊貌


蓑衣樊村現貌

司國營説,2016年蓑衣樊村實現脫貧,那時全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1萬元。如今4年過去,蓑衣樊村的全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

動員村民參與鄉村旅遊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時村子裏違建多,需要拆除,但有的村民認為那是自己的地,一時不能理解我們工作。我們就一家一家到府做思想工作,動員農戶親朋勸説。把農戶説煩了,我們就被攆出來,下次我們再到府,直到做通工作為止。”司國營回憶説,他曾被農戶趕出門15次。

“現在不一樣了,鄉村旅遊發展起來了,村民日子好起來了,村裏再統一組織一些事情,沒有一個村民站出來反對,大家都很支援我們工作了。”司國營説。

司國營介紹,為了進一步調動村民發展旅遊的積極性,村裏給出了很多幫扶政策,組織村民到外地學習其他發展好的鄉村旅遊經驗,進行廚師培訓等,都是免費給大家提供這些支援。


蓑衣樊村的稻田小龍蝦 中國網 張寧銳/攝

據了解,除了餐館和民宿的收益,村民還能從流轉出去的土地中獲益。蓑衣樊村合作社通過採取稻漁立體種養新模式,農作物與水産品共生共養。米憑蝦蟹貴,出産的黃河蟹田米因綠色有機、口感好賣到了十幾元一斤,而且稻田蝦、稻田蟹的價格也高出市價不少。


蓑衣樊村的稻田風光 中國網 江虹霖/攝

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蓑衣樊村修魚池、挖藕塘、種稻米,對村路、民居統一進行設計改造,依託黃河風情,走出了一條黃河岸邊土地浸漬區依靠鄉村旅遊實現脫貧、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致富路。美了村莊,鼓了口袋,樂了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