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濟南跑出高品質發展“加速度”

發佈時間:2020-09-23 09:51:5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江虹霖 | 責任編輯:和海佳

image.png

中國網濟南9月23日訊(記者 江虹霖)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作為黃河流域的沿黃中心城市和引領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引擎,濟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必須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擔當起核心城市的重大使命。穿城而過的母親河,將濟南一分為二。長期以來,濟南的發展重心框定在黃河以南。跨過黃河去發展,是濟南人多年的夢想。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從“北跨”到“北起”,濟南攜河追夢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備受矚目。22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網路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濟南,感受黃河流域發展的“濟南速度”。

一台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動機”

根據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展規劃,濟南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黃河北設立先行區,為科研機構提供成果轉化平臺。據介紹,濟南先行區將發展成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樣板、全國重要的科技産業創新基地和國際一流的現代綠色智慧新城,與雄安新區並稱華北地區的雙子星。

先行區制定了“産城河”三位一體的融合發展模式,著力打造“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務、新消費”四大産業生態體系,建設一區兩城六園,即:綠色城市建設示範區、國際博覽城與山東綠建科學城,以及濟南綠色建設國際産業園、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數字經濟和智慧物流産業園、綠地國際會展産業園、總部經濟區、都市陽臺國際社區六大園區。在這些園區中,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因其高、精、尖的科技創新特色獨樹一幟。

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是先行區科技創新的硬核力量和産業發展的急先鋒,也是踐行新舊動能轉換、黃河戰略的樣板示範園。

image.png

中科新經濟科創園航拍圖

中科新經濟科創園位於先行區崔寨片區,總用地面積約1100畝,總建築面積約95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100億元。2019年,首期引入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濟南分部)、中科院計算所泛在智慧研究院(中科院計算所濟南分所)、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濟南分所)三家重量級科研院所,瞄準先進動力、核技術應用、泛在智慧等前沿科技領域搶佔先機,努力成為引領産業發展的核心科創引擎。

據了解,先行區在去年引入這三個院所時,産業基礎非常薄弱,主要以第一産業為主,高端院所落地存在很多困難。濟南先行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安豐梅這樣形容當時的情形,“第一,沒有配套的産業基礎。第二,缺少相應的科研人才。第三,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

為此,先行區制定促進産業發展十條政策。這十條政策圍繞科技創新和先行區重點産業,在落戶補貼、投資優惠、經濟貢獻獎勵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鼓勵措施。在先行區直管區內註冊、經營、納稅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與科創平臺等均可享受。

目前,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已助力多個科技成果轉化。一台助力濟南“攜河北跨”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動能轉換“發動機”正在啟動。

一座濟南擁河發展的“加速器”

位於黃河以北的濟南先行區要想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南岸資源的及時補給和人才的充分流動。然而黃河生態脆弱,不能通航,長期以來制約著濟南的擁河發展,建設跨黃通道變得十分迫切。為此,濟南市加快推進三橋一隧一高速等跨黃通道建設,讓黃河成為濟南真正的內河。

image.png

濟南鳳凰黃河大橋

濟南鳳凰黃河大橋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區域交通“三橋一隧”之一的重大工程,是濟南攜河“北跨”戰略的基礎性工程。

據悉,濟南鳳凰黃河大橋有“三最”,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跨度三塔自錨式懸索橋,世界最大跨度連續組合鋼箱梁橋和世界橋面最寬的特大鋼箱梁橋。大橋總用鋼量達到11.4萬噸,相當於2.7個鳥巢外部結構的用鋼量,而三個鋼塔用鋼量就等於兩座埃菲爾鐵塔。

如果在長江建設鋼結構橋梁,鋼箱梁節段會在工廠裏造好,利用大型船舶運到施工現場起吊。然而,黃河自古就有“有水不能行舟、無水不能通車”的特點。“平時連一條打漁的船都看不到”,中交二航局濟南鳳凰路黃河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吳在雄告訴中國網記者,無法使用大型水上起重設備,這給鳳凰黃河大橋的鋼結構施工帶來極大難度。

11.4萬噸鋼箱梁如何淩駕黃河之上?吳在雄介紹,施工方進行了一系列技術革新,鋼結構板單元在專業鋼結構加工廠製作,運輸至現場,在總拼胎架上拼裝成大約9米長,61.7米寬的節段,然後採用無線遙控的自平衡運梁車運輸至封閉廠房,進行噴砂和涂裝油漆,完成後再將鋼節段運輸至提梁站,採用4台200噸的連續提升千斤頂提升到橋面。“提上去後只是完成了一部分,我們還要將其往前架設,我們全橋投入了104套,1200噸的步履式千斤頂,可以同步進行作業。”

濟南鳳凰黃河大橋預計2021年底建成。吳在雄笑稱,“這大概就是傳説中的中國基建狂魔吧”。

據了解,濟南鳳凰黃河大橋的建成通車,不僅將打破“隔黃河相望”的局面,也將直接連通城市次中心和地區中心城市,推進産城融合,吸引老城區産業及人口轉移集聚,分擔城市功能,加快生産要素流動。

image.png

跨黃段橋梁範圍為公軌合建的橋梁形式,中間預留城市軌道交通空間。屆時,乘客可以乘坐有軌電車,欣賞“黃河落日圓”美景。中國網記者 江虹霖/攝

一幅鵲華秋色的生態圖

位於黃河以南的華山曾是濟南的第一名山。西元1295年,趙孟頫在家鄉湖州與好友週密宴飲,他讚美濟南山川之勝,憑著記憶勾畫出濟南鵲華二山之勝,這就是著名的鵲華秋色圖。

image.png

鵲華秋色圖

近代以來,特別是黃河改道後的決溢氾濫,使得華山不復往昔。加上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粗放發展,引發了濟南北郊生態巨變。那時水體黑臭、滿地沼澤、一片荒蕪,華山失去了往日的生命,濟南也失去了一大名勝。

據悉,華山湖建成前的原址有華山大溝和山頭店溝兩處黑臭水體污染源,因污水排放嚴重和歷史遺留問題,是濟南市黑臭水體重點整治對象。治水為基礎,優化養水是關鍵。2017年,濟南啟動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建設,“根據華山湖景區整體規劃,我們對大溝進行清淤,並將華山大溝納入整個華山湖湖體。華山湖是新開挖的高污染脅迫湖體,生態結構單一,自凈能力差。我們通過水生態系統構建技術,構建沉水植物群落、魚類群落、底棲動物群落等,形成完整的食物鏈系統,恢復水體自凈能力,吸收水體中的營養鹽,使水體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透明度達到1.5米,形成水下森林效果。” 濟南城市建設集團華山湖水治理工程主管張廣魯説。

據了解,華山湖水治理的週期計劃是三年,通過三年的治理,在保持湖水乾淨的同時,打造生態系統的健康迴圈。

image.png

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全景圖

如今的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宛如仙境,成為濟南第四大名勝,充分展現了“山、泉、湖、河、城”濟南特有的城市風貌。據了解,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全年接待遊客將近400萬,平均每天接待遊客1.1萬,而在大型節假日接待遊客達五六萬人。

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溫潤柔美的濟南,到如今勇立潮頭銳意創新的濟南,大河之畔,城市磅薄的脈動與國家、與時代共振,共同嘹亮新時代的黃河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