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黃河鄉的故事

發佈時間:2020-09-04 09:35:05

冰雪還未完全消融的日格措。

日格措邊偶遇生態管護員。

牧民救助的麝。

招鷹架上的鷹,此時距離我們只有一米。

橋頭搭建的鷹巢。

今天的三江源,救助野生動物的故事時有發生,野生動物成為了牧民的夥伴,他們是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的共同體。我所要講述的是發生在黃河鄉的故事。

5月14日上午,從瑪多縣城出發,前往黃河鄉看黑頸鶴的新家,因黃河鄉黨委書記多太有個臨時會議,他讓黃河鄉生態管護站幹事加羊多傑帶我們前去。同行的還有李友崇,他既是一名黃河源園區的司機,更是一名攝影師,他用30多年的時間,記錄著黃河源的自然地理、人文生態和社會變遷,對於我們要去的黃河鄉,他自己都記不清已經去過多少趟了。

車子去往黃河鄉的砂石路上,草原上的積雪還未融化。沒過多久,遠遠望見一大群藏野驢、黃羊,還有牧民家的馬,它們一起啃食著還未返青的草。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畫面。雖説藏野驢和黃羊在草原上隨處可見,出於職業習慣,我們還是決定停車,遠遠觀察,將鏡頭拉到最大拍幾張照片。

繼續出發,加羊多傑在車上講述著發生在黃河鄉救助野生動物的故事,講述黃河鄉的野生動物,講述黃河鄉特有的黑狼。

“車速慢一點,停一下,再稍微往前一點。”車子停穩後,加羊多傑讓我往外面看。

“看什麼,外面什麼都沒有啊,草原上也沒看見野生動物啊!”

“看你右面的桿子上。”

我搖下車窗,看到一根豎著的桿子,桿子的中間是一個鷹巢,一隻鷹緊緊地盯著我,而我和鷹的距離就一米多。我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看草原上的鷹,它的眼睛犀利有神,和在動物園或者籠子裏看到的鷹有天壤之別,以至於看得出神忘記了拍照。當我舉起相機準備拍照時,它已展開翅膀飛走了。

我問加羊多傑,鷹巢那麼低,而且還在路邊,來往車輛是否會驚擾它。這個季節正是鷹孵蛋的時候,來往車輛要是驚飛它,焐熱的蛋則會涼掉,如此反覆,蛋最後將會成為水蛋。

“不會的,鷹已經習慣了,只要不停車。牧民也不會刻意停車去看鷹巢,除非是外面來的遊客。”加羊多傑説。

沒走一公里,到了一座橋,加羊多傑又將車叫停,他走到橋欄邊,指著下方橋梁凸出的位置,那裏也有一個鷹巢,鷹不在家,鷹巢裏有三個蛋。鷹巢的底部是鋼筋焊成的框架,這是黃河鄉生態管護站專門做的,為防止鷹巢掉到河裏,加羊多傑説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橋頭也有一個招鷹架,一隻鷹靜靜地臥在巢裏,眼睛觀察著四週,天空中一隻鷹在盤旋,不時發出鳴叫,加羊多傑説這一對鷹是夫婦,我想天空中盤旋鳴叫的那只鷹是在向我們發出警告。

我們迅速離開,一路上看到了許多這樣的鷹巢,看到有鷹孵蛋的鷹巢,我們不敢多做停留,迅速離開,這是底線,盡可能不影響鷹孵蛋的過程。

一路走一路看,看黃河鄉的山水草原,看生活在草原上的生靈,不一會,天空飄起了雪花,遠遠看見一個非常大的湖泊,冰面還未解凍,低沉的雲連接著遠處湖泊的冰面。湖泊的周邊是一個個小湖,湖水已經解凍,用望遠鏡望去,可以看到湖邊上幾隻黑頸鶴在閒庭信步。

加羊多傑介紹,我們眼前的湖叫日格措,日格措的西面還連著一個比日格措更大的湖,叫崗納格瑪措,湖中央有一個湖心島,每年夏天,島上是密密麻麻的鳥,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數都數不過來,而到了冬天,湖面結冰後,湖邊的牧民會將牛羊放牧到湖心島上。

遠遠指著湖中黑頸鶴的巢,加羊多傑説:“之前我們管護員反映,湖水上漲時將黑頸鶴的巢衝散了。去年冬天,趁著湖水結冰,我們在湖中用鋼絲為黑頸鶴築了新家,相比過去容易被淹沒的鳥窩,新家顯然更高也更堅固。”

為了不讓黑頸鶴遷徙歸來有所察覺,管護員特地把之前的鳥巢,重新安置在築起的新家中。現場通過望遠鏡觀察,黑頸鶴已經完全適應了自己的新家。

中午的時候,我們來到了唐格瑪村一戶牧民家中,男主人不在家中,只有女主人熱俄措和她的三個孩子。熱俄措燒了奶茶,我們車上帶了餅子和牛肉,中午飯還沒吃完,加羊多傑召集的唐格瑪村的生態管護員們,已經騎著摩托車從四面八方趕來。

黃河鄉唐格瑪村共有151戶504人,村裏的生態管護隊有156人。趕到熱俄措家的這些管護員,幾乎人人都有救助野生動物的經歷,這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他們你一句我一句,講述著救助野生動物的故事。

才讓説,去年7月份,他救助了一隻陷在濕地中的小白唇鹿,這只白唇鹿出生還不到一個月,救助出來後發現腿上受傷,帶回家養了幾天,腿上的傷痊癒後,便放回鹿群。

白白説,去年他和其他管護員,安裝了6個招鷹架和1個黑頸鶴的窩,招鷹架都有鷹入住,黑頸鶴的窩旁邊還裝了防狼器,防止狼群偷吃黑頸鶴的蛋。

吾才説,5月6日下午,發現8匹狼圍獵一隻藏野驢,他將狼群趕走,將受傷的藏野驢趕到自家草場,受傷的藏野驢3天后才離開了。

……

黃河鄉寫滿了這樣的故事,甚至還有野生動物襲擊家畜的故事。加羊多傑説,去年一年,黃河鄉有110頭牛、300多只羊、70多匹馬,或是被野生動物咬死,或是吃掉,平均每天有3到5頭藏野驢被狼群吃掉,狼群也是十幾匹的出現,牧民加保家中,光今年就有12匹馬被狼群咬死或吃掉了。

捕食或被捕食,每天都在上演,這就是大自然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在黃河鄉,牧民自發救助野生動物,始終在進行中。

2020中國東營·黃河鐵人三項冠軍賽將於12日開賽
​2020中國東營·黃河鐵人三項冠軍賽暨黃河入海生態鐵人運動旅遊展示賽新聞發佈會2日在北京舉行,比賽將於12日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鳴槍開賽。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黃河鄉的故事
​今天的三江源,救助野生動物的故事時有發生,野生動物成為了牧民的夥伴,他們是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的共同體。我所要講述的是發生在黃河鄉的故事。
甘肅蘭州:黃河之濱擺科技“盛宴” 創新成果提興業速度
9月1日,為期24天的第五屆蘭州科技成果博覽會在甘肅蘭州開幕,共有171家企業參展,1100余名科技界、企業界嘉賓參會。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