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行走黃河看秦東: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0-06-12 13:26:37

夏日的秦東大地,鬱鬱蔥蔥的秦嶺美不勝收,極目遠眺,奔騰不息的黃河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渭南,這個黃河與秦嶺相戀的地方,正努力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機遇,奏響秦東大地上的黃河新樂章。

近日,記者跟隨由陜西省生態環境廳主辦,陜西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渭南市生態環境局承辦的“行走三秦大地 建設美麗陜西”行走黃河調研團走進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華州區、華陰市、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等多個沿渭河或沿黃河區縣,深入城區、企業、鄉村,用腳步丈量渭河、黃河,目睹黃河生態之美與高品質發展。

水質趨好 城市、企業治污先行

位於渭南市臨渭區的渭南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該市較大的污水處理廠,是這座城市老城區、中心城區所有生活污水的“凈化器”,污水處理後排進沋河,再流經渭河後匯入黃河。


  渭南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城市污水處理前後對比(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渭南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鵬超介紹,該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10萬噸,目前一、二期工程均滿負荷運轉,設計出水水質為一級B標準。經過一次提標改造後,採用曝氣生物濾池+混合反應沉澱+過濾工藝,出水水質達到了一級A標準。他説:“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後,出水水質變得更好,為渭南市保護水環境,實現水資源迴圈利用,改善人民居住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污水達標、安全排放,對黃河流域水環境的穩定至關重要。

位於渭南市華州區的金鉬集團金鉬股份礦冶分公司鉬爐料産品部作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鉬冶煉産品供應商,除了工業廢棄、廢渣,工業廢水排量不容忽視。2018年6月,環保部門檢查發現該廠硫酸尾氣排放存在問題,該廠在整改自查時,又發現工業廢水處理、排放等不達標。

鉬爐料産品部動力分廠廠長周永星説:“為了解決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該産品部建設了工業廢水深度治理項目,2018年6月自查發現問題後,投資692萬元,採用‘生物製劑協調氧化+超濾反滲透抗污染複合膜’技術,日處理廢水300立方米,實現了工業污水穩定達標排放。”

記者了解到,新的工業廢水處理技術運用後,該廠已經累計處理工業廢水13萬立方米,出清水率達到80%。目前,鉬爐料産品部廢水總排口線上監測COD累計平均排放濃度21.29mg/L,氨氮累計平均排放濃度1.39mg/L,符合《陜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限值要求。


  鉬爐料産品部升級改造後的廢水處理設施(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該廠一位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作為企業要嚴格按照環保要求對“三廢”處理設備進行升級,既要注重經濟效益,也要兼顧生態效益,為了造福子孫後代,企業必須為生態環保“讓利”,緊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渭河渭南潼關吊橋水質自動監測站位於陜西省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渭河干流南岸渡口附近。水站屬於國家水質自動監測站網,是渭河入黃河前控制斷面。渭河河水流入黃河前將在這裡進行“終檢”。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的污染防治狀況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至關重要”。渭南市環保監測站自動監測室主任黃國棟説:“該站近年來的監測數據表明,渭河水質持續好轉,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均穩定在皿類水質,2020年1至4月高錳酸鹽指數為3.33毫克/升,同比下降31.293,氨氮為0.24毫克/升,同比下降40.0%。”

人居改善 鄉村有“秘訣”

農村的生活污水怎麼處理?合陽縣美麗鄉村示範建設有著自己的“秘訣”。

為了解決村民生活污水排放問題,2017年合陽縣白靈村建設了污水處理廠,鋪設了雨、污水管網和排放管道,每日可處理80立方米污水。據該村村幹部介紹,村裏的所有污水通過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經過四級處理後排進蓄水池,用作村民澆地、村裏澆樹等灌溉用水,可以滿足全村346戶生活需求。

距離白靈村不遠的福德村,也有一座污水處理站,回收全村排放的污水。該村還通過新改建無害化廁所350余戶,達到了常住戶全覆蓋。記者走進一個農戶家中,庭院敞亮,廁所乾淨,墻壁上還挂著提倡文明生活的標牌。記者了解到,該農戶住著兩位老人,村裏給老人補助裝修了舊院子,現在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日常生活方便了許多。


  合陽縣白靈村村貌(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農村污水處理只是合陽縣進行人居環境改造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以垃圾治理、污水處理、農戶改廁和村莊清潔行動為重點,合陽縣已經建成省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9個、示範樣板村23個、重點達標村86個。

“合陽是沿黃河的重點縣,有4條支流從合陽入黃河”。合陽縣副縣長原向勇表示,作為沿黃河縣區,守護好黃河責任重大,做好廁所革命、污水處理和垃圾分類,保證合陽境內各水系入黃前同時達到“國考”(三類水質)和“省考”(四類水質)標準,是我們踐行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和實現高品質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記者發現,合陽縣部分鄉村建設了“文化大禮堂”,豐富了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為群眾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活動陣地。這也為加強環河流域生態環保宣教、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提供了文化陣地。

陜西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楊松峰表示,生態修復與保護是一個長期的事業,希望通過挖掘生態建設背後的文化、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環保工作,發動更多的群眾行動起來,加入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隊伍中來。

高舉“生態旗” 打好“旅遊牌”

秦嶺區域採石點生態恢復治理曾是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之一,問題反饋後,華陰市加快整改,對多個峪進行採石點水土保持恢復整治。通過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90%,裸露土地整治率達到94%,植被覆蓋率達到85.95%,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恢復了昔日的山青水綠。

“以前的這裡的山體遍體鱗傷,四處傾倒著廢渣。”渭南市生態環境局華陰分局局長姚建榮説:“去年12月,我們完成了大敷峪宏發採石點的山體修復,目前已經進入管護階段,我們有信心修復好山體‘傷疤’。”


  秦嶺區域採石點生態恢復治理(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山體“傷疤”修復,山青水綠,發展更有“底氣”。

山體修復後,華陰市南部的秦嶺各峪道、支流的水匯聚到城區河流,形成濕地和景觀湖。長澗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便因此獲益,該工程是立足城市防洪、城市建設、文化旅遊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重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工程和民生工程。

沿著堤頂道路、濱河旅遊大道,透過金水橋、觀瀾橋,向南便能看到華山,看名山、觀碧水,格外引人入勝。

記者了解到,該工程所在地位於華山景區入口不遠處,是華山遊客往返休閒、消費、娛樂的必經之地。姚建榮坦言,來華山的遊客,絕大多數都是上山遊玩,下山就走,駐足留宿山下繼續遊、吃、娛、購和體驗華陰民宿文化的寥寥無幾。如今,通過長澗河流域綜合治理,水質變好了,環境變美了,將繼續打造多個休閒旅遊小鎮,既能讓市民休閒運動有個好去處,也能實現“山下留客”,促進旅遊經濟的發展。  


  華陰市長澗河流域綜合治理(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三河交匯,雄關虎踞。見證過無數戰火紛爭的潼關,如今依然靜靜地矗立黃河之畔。站在潼關博物館城墻一覽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的壯闊,加之特有的關隘文化魅力,引無數遊人來此憑吊懷古,一睹千古名關真容。

近年來,潼關縣先後實施了退耕還濕、封育禁牧等措施,其中封育面積1.5萬畝,設立機械圍欄10公里。對河道、水土保持進行綜合治理、綠化造林、保護濕地資源,有力地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變化。


  三河交匯處的潼關(央廣網發 潼關宣傳部供圖)

環境治理見效後,潼關縣圍繞黃渭河沿岸旅遊産業聚集帶,深入挖掘發揚“黃河、黃金、黃土地,古城、古關、古戰場”文化潛力,優先保護,科學發展,圍繞“一城三園一街”和“十里畫廊·慢遊潼關”兩大旅遊體系,大力發展生態觀光遊、休閒養生遊、濕地風情遊、關中民俗遊,打造“人在路上行,身在畫中游”的黃河文化旅遊精品景區、精品線路,紮實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這也為“華夏金城”潼關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謀求高品質發展 還要走好轉型路

謀求高品質發展,除了要打好“旅遊牌”,還要走好轉型路。

渭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斌強説:“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當好秦嶺衛士,做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支援發展現代農業,讓群眾真正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黃河西岸的“水鄉”(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位於黃河西岸的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如今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上世紀90年代,小坡村曾是省定貧困村,因發展冬棗産業,不僅全村脫了貧,還走上了致富路。該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説:“過去村裏人想買一輛自行車都很難,現在村裏90多戶400多人有了近500輛汽車......是黨的好政策讓全村人過上了幸福生活。”

當地曾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近看一片水,遠看全是鹼(鹽鹼地),種啥啥不長,群眾真可憐。”

20多年前,剛當上村支部書記的薛安全在這片鹽鹼地試種了無花果、紅玫瑰等10多种經濟作物,還養過魚,都失敗了。

昔日的黃河灘鹽鹼地,長出了脫貧致富的“金果果”。

2001年,耐鹽鹼經濟作物冬棗走進了他們的視線。2010年,該村引入設施栽培,對冬棗種植、管理技術進行提升,形成“日光溫室+鋼架棉被棚+防雨棚+露天”的多方式種植格局,實現了一年內從5月至10月不間斷成熟、上市的新局面。


  大荔冬棗(央廣網發 大荔宣傳部供圖)

薛安全站在村裏的觀景臺上指著遠處的冬棗棚説:“在示範戶的帶動下,近幾年村民紛紛種植冬棗,目前全村種植冬棗1.2萬畝,年産值近1.2億元,建立了合作社,配套了冷庫、物流、電商等,讓冬棗走向了全國、賣到了世界。”

做好一産,帶動二、三産發展。

薛安全説,隨著黃河生態環境變好,借助黃河文化,近年來村裏開始發展鄉村旅遊。他説:“過去我們擠破腦袋把冬棗賣到城市,如今我們想盡辦法通過鄉村旅遊把城裏人吸引到村裏來,觀光旅遊,繼續壯大集體經濟,真正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寧夏新篇章
從昔日的苦瘠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寧夏的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的牽掛,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中關注的重點問題。
行走黃河看秦東: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夏日的秦東大地,鬱鬱蔥蔥的秦嶺美不勝收,極目遠眺,奔騰不息的黃河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
黃河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分量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2020年 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寧夏考察,是今年全國“兩會”之後首次考察。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