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今起試運作

來源:北京晚報 2019-12-12 15:35:47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首都“一核兩翼”戰略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區控規中更是提出“副中心品質”的城市建設高品質要求。近期,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會同通州區政府組織編制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規劃管理版)》。聚焦建築空間、濱水空間、街道空間、綠色空間和地下空間五大空間,建立起涵蓋地上和地下、城市規劃和建設實施的全方位空間管控體系。今天起,規劃管理版導則啟動為期一年的試運作。

塑造整體風貌 全域管控互相不“打架”

隨著城市進入內涵提升的發展階段,設計導則在城市空間環境管理中起到愈發重要的作用。大到地塊之間建築高度的協調,小到居民住宅樓外墻的粉刷顏色,設計導則的規範和引導有助於城市整體風貌的提升。

此次發佈的《規劃管理版導則》是對街區控規的補充和完善。將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全域空間作為一個統一整體進行管控。通過建築空間、濱水空間、街道空間、綠色空間和地下空間五個分篇,建立起全方位空間管控體系。

這樣一本結構清晰、體系完善的“指導手冊”,將有助於解決以往設計、建設和管理中建築、道路、綠化、河道之間互相矛盾、互相打架的問題。

據介紹,由各領域專家領銜、20余家專業技術團隊共同參與完成的設計導則,目前已逐步應用於副中心規劃設計方案審查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應用效果。試運作期間,市規劃自然資源部門將不斷吸納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建議,並組建責任規劃師團隊,進一步優化完善導則內容,不斷提高對副中心規劃建設的精細化管控作用。

五大空間如何精細化管控

□濱水空間

水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意義重大。今年國慶假期,京杭大運河副中心段正式旅遊通航,為市民遊客提供了乘船遊覽的新體驗。依託副中心多河富水的生態本底,設計導則以建設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為目標,在保障城市防洪防澇安全的基礎上,從賞景、親水、活力三方面提出控制引導要求,提升濱水空間的公共活力。

例如,鼓勵濱水慢行活動,建設連續貫通的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車道;加強河道兩岸慢行系統聯繫,提升濱水空間可達性,方便人們觀賞水、親近水、享受水。

□建築空間

導則重點圍繞建築色彩、屋頂立面、綠色設計、建築附屬設施等要素提出設計管控要求,保證整體城市空間環境的協調統一。

□街道空間

導則再次明確小街區、密路網、步行和自行車友好城區、魅力城市公共空間的要求,如提出路口連續種植行道樹的具體做法,打造完全林蔭街道。

□綠色空間

按照藍綠交織、森林城市的要求,提出構建城市級、社區級兩級十類的綠色空間網路。按照導則,應充分利用城市建設邊角地及小型開放空間建設小微綠地,逐步實現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讓人們可以便捷地到達公共綠色空間,提升綠色空間的可達性。

□地下空間

城市的地下空間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區域。地下空間篇導則提出,建立高效集約的地下空間功能系統,引入業態複合的地下商業設施、共用創新的文化設施等功能設施,提升地下空間的品質和活力。

特定地區篇 聚焦老城雙修

在空間劃分的五大分篇內容之外,設計導則還推出“特定地區篇”,聚焦老城區等特定地區。

老城雙修,是指生態修復與城市修補。結合副中心老城區城市雙修中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風貌環境提升等工作,目前副中心老城區特定地區篇規劃設計導則已經完成。在58.5平方公里老城區範圍,重點圍繞建築第五立面、建築外墻、立面以及背街小巷、景觀大道等要素,為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提供支撐引導,有效提升老城區城市品質。

針對建築的第五立面即屋頂面,導則提出按照重點坡屋頂區、坡頂協調區、現代風貌區進行控制,並對屋頂色彩提出控制要求。坡屋頂以中低明度的橙黃-紅褐色系為主,藍灰色系為輔,平屋頂以高明度米白色系為主。需要進行節能改造的老舊小區需先對屋頂進行節能改造。

導則還對建築外墻的更新改造提出多種指引方式,包括立面清洗、外墻粉刷、材質優化等。

下一步,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還將根據規劃實施和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逐步增補更新行政辦公區、張家灣設計小鎮、文化旅遊區等特定地區的規劃設計導則內容。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今起試運作
來源:北京晚報2019-12-12 15:35:47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首都“一核兩翼”戰略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區控規中更是提出“副中心品質”的城市建設高品質要求。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