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來源:新華社 2018-09-20 18:17:47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生産的最終目的和動力,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利於優化生産和消費等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構建符合我國長遠戰略利益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利於實現需求引領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促進,帶動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來,我國在擴大消費規模、提高消費水準、改善消費結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要看到,當前制約消費擴大和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突出。重點領域消費市場還不能有效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監管體制尚不適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迅速發展,品質和標準體系仍滯後於消費提質擴容需要,信用體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還未能有效發揮作用,消費政策體系尚難以有效支撐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和預期改善。為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順應居民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依靠改革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行鼓勵和引導居民消費的政策,從供需兩端發力,積極培育重點領域消費細分市場,全面營造良好消費環境,不斷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引導形成合理消費預期,切實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則

——堅持消費引領,倡導消費者優先。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努力增加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切實滿足基本消費,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大力培育新興消費,不斷激發潛在消費。增強消費者主體意識,尊重消費者自由選擇權,加大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力度,實現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提升消費者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市場主導,實現生産者平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引導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技術創新、産品創新、模式創新,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費細分市場,激發企業培育品牌的內生動力。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營造有利於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提供消費産品和服務的市場環境。

——堅持審慎監管,推動新消費成長。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包容審慎有效監管。加強消費産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強化信用在消費領域的激勵約束作用。推動網際網路與更多傳統消費相互滲透融合,構建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消費共同治理機制,有力有序有效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堅持綠色發展,培育健康理性消費文化。提高全社會綠色消費意識,鼓勵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力戒奢侈浪費型消費和不合理消費,推進可持續消費。大力推廣綠色消費産品,推動實現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營造綠色消費良好社會氛圍。

(三)總體目標

消費生産迴圈更加順暢。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提升創造消費新增長點的迴圈動力持續增強,實現更高水準的供需平衡,居民消費率穩步提升。消費結構明顯優化。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服務消費佔比穩步提高,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逐步下降。消費環境更加安全放心。社會信用環境明顯改善,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消費者維權機制不斷健全,重要消費産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全面建立,消費産品和服務品質不斷提升,消費者滿意度顯著提高。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來源:新華社2018-09-20 18:17:47
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生産的最終目的和動力,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利於優化生産和消費等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構建符合我國長遠戰略利益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利於實現需求引領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促進,帶動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