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0月1日起全面落地個稅改革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18-09-19 16:47:53

原標題:減稅紅利逐步釋放 10月1日起深圳全面落地個稅改革

昨日,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稅務局召開個人所得稅改革新聞通報會,深圳將積極按照個稅法修訂決定的內容,將採取“一次修法、兩步實施”的方式落地新稅法,201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為第一階段過渡期,主要落實提高基本減除費用和優化稅率表等;第二階段將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新稅法內容。據悉,此次個稅改革,既實現了個人所得稅制模式的重大轉換,更將帶來自然入稅收管理方式的重要變革。

基本減除費用調高、稅率表優化10月1日起執行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個人所得稅法,習近平主席簽署2018年第9號主席令公佈稅法修訂決定。按照全國人大公佈的稅法修訂決定,以及財稅〔2018〕98號文件的規定,對納稅人在2018年10月1日(含)後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以及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自然人投資者、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者2018年第四季度取得的生産經營所得,基本減除費用將統一按照5000元/月執行,並按照新的稅率表計算納稅。

新聞通氣會上,深圳市稅務局也希望通過媒體宣傳,提醒市民清晰掌握過渡期政策的實施時點,對於2018年10月1日(含)後納稅人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以及經營業主第四季度取得的經營所得,即可適用調整後的基本減除費用,並按照新的稅率表計算應納稅額。

綜合所得、專項附加扣除明年1月1日起執行

據悉,新稅法首次提出了綜合所得概念,是一次重大改革突破。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4項勞動性所得,納入綜合徵稅範圍按年計稅,適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在此基礎上,依託預扣預繳、匯算清繳等自然人徵管制度的逐步建立與完善,一方面解決了原分類稅制下個人收入不均衡、不同所得項目間稅負水準有差異的問題;另一方面,納入綜合徵稅範圍的4項所得,涵蓋了絕大多數納稅人及其主要所得,更好地體現了量能負擔的原則。此外,新稅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有利於“引進來”和“走出去”企業,支援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

同時,此次個稅改革還首次設立專項附加扣除,這也是此次改革的突出亮點,圍繞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支出領域,在現行稅法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稅前扣除的基礎上,額外增加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將進一步增強稅制的公平合理性。據了解,根據稅法授權,國務院下一步將對專項附加扣除的範圍、標準和實施步驟作出具體規定。

納稅人識別號制度、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將為稅改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此外,新個稅法還增加了納稅人識別號制度安排。從國際經驗來看,英美法德等稅制比較成熟的國家,均以納稅人識別號為徵管基礎。因此,稅務機關將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對在我國工作、生活、取得所得等各類需要在我國履行納稅義務的自然人,編制並賦予確認其身份的數字代碼標識。此舉不僅實現自然人涉稅資訊按人歸集,個人賬戶將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收入、扣除、優惠等各類資訊,更為納稅人在辦理年度匯算清繳、補退稅時準確計算稅款,落實專項附加扣除等各項政策提供基礎,實實在在地保障納稅人權益。

為確保稅法的及時、準確落地,稅務總局統一開發了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扣繳客戶端,並已陸續在全國各地稅務機關上線運作,9月之後深圳納稅人也已全部使用該系統進行個稅申報。功能強大、運轉穩定的扣繳申報系統,一方面將為納稅人提供全國統一的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納稅平臺,一套系統、一個標準,辦稅服務、操作流程將實現全國統一,納稅人的辦稅體驗更好;另一方面,該系統為扣繳義務人完成扣繳申報、自然人基礎資訊和專項附加資訊等各類數據採集,提供便捷、高效的網路化入口,為稅改紅利的及時準確落地提供技術保障。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深圳:10月1日起全面落地個稅改革
來源:深圳特區報2018-09-19 16:47:53
​昨日,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稅務局召開個人所得稅改革新聞通報會,深圳將積極按照個稅法修訂決定的內容,將採取“一次修法、兩步實施”的方式落地新稅法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