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房地産整治加入“司法手段”

來源:重慶日報 2018-08-15 11:02:55

原標題:重慶房地産整治加入“司法手段”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市公安局8月14日聯合發佈《關於整治和打擊房地産領域違法犯罪行為的通知》,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理之中”在於,2018年6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安部等七部委印發了《關於在部分城市先行開展打擊侵害群眾利益違法違規行為治理房地産市場亂象專項行動的通知》,在30個城市開展治理房地産市場亂象專項行動,眾多城市均積極響應,出臺了相關政策規定。

“意料之外”的是,重慶是這30個城市中,首個由公安部門深度介入聯合執法整治房地産市場“亂象”的城市。這也意味著,重慶房地産市場整治,將加入“司法手段”。

三類棘手問題亟待解決

市國土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重慶房地産市場,有三類問題最為棘手,也迫切地需要解決:

一是造謠生事,擾亂市場秩序。比如有開發企業和仲介機構通過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自媒體公眾號等網路媒體傳播、編造房價暴漲,一房難求、秒光碟、通宵排隊搶房等不實言論,甚至製造謠言,營造恐慌氣氛。

二是違規收費、炒賣房號。比如開發商或仲介,囤積房源,與投機炒房團夥串通,通過炒賣房號、違法收取購房人“指標費”“茶水費”等房價款以外其他費用,非法牟利。

三是提供虛假證明,謀取非法利益。一些仲介機構和開發企業協助購房人偽造社保、納稅、收入、婚姻等證明,騙提騙貸公積金,規避限貸政策,偷逃稅款,謀取非法利益。

以往整治時,市國土房管局多是與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協作,採取的也都是“行政手段”。在具體操作時,則遇到一些阻礙,比如企業違規收取“茶水費”等行為時,市國土房管局無法對其賬戶進行查詢。

“公安部門介入後,通過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的方式,便能深入以前我們無法涉及的環節。”該負責人表示。

在懲治力度上更具威懾力

本次整治,包括市國土房屋執法監察總隊、市公安局經偵總隊、治安總隊、網安總隊、刑偵總隊均將參與其中。這也代表,在懲治力度上,不再像過去那樣“簡單”。

以往整治期間,最常見的方式便是約談、罰款,情況惡劣的便是停止其網簽。但某種程度來説,這樣的懲治方式力度不夠,違法違規成本較低。比如,停止網簽後,購房者依舊可以與開發商、銷售人員私下簽訂購房合同,待“禁令”解除後繼續交易;而罰款等對不少房地産企業而言,顯得“九牛一毛”。

“這次執法就換了一種方式。我們和公安部門有聯動機制,將根據其不同性質,採取相應的處理方式。”該負責人舉例説,比如一個事情涉嫌治安問題,那便是公安局的治安總隊負責處理;涉嫌經濟案件的,便由經偵總隊出面。同時本次兩個部門聯合執法,將在各自的區縣局設立聯繫人,一旦發現線索,便直接移交區縣局處理。

同時,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本次《通知》將重點整治房地産市場九類問題,每一類問題都有相應的法律條款。該負責人表示:“這次整治,一旦發現問題,就不是簡單的約談、罰款了。執法的威懾力,也將明顯增強。”

增加整治的“底氣”

舉證,是以往整治中的一個“難點”。市國土房管局市場處方面透露,很多市民要麼舉報了沒有留下證據,要麼在舉報後又“反悔”了。

第一種情況,多數市民是沒有意識與經驗,在遇到違規違法問題時,不知道該如何舉證,或是錯過了舉證的最好時機。對於這類情況,市民可以諮詢市國土房管局,了解具體方式。

而第二種,則屬於沒有“底氣”的表現。“我們遇到很多這種情況,市民一開始舉報,説某個樓盤有問題,待我們去查時,又否認了。”該負責人稱,造成這類情況的原因很多,比如企業、開發商會通過各種方式,威脅購房者,不讓其舉報,或是撤銷舉報;還有市民覺得舉報後也得不到解決等。

公安部門介入後,無疑將給房地産市場整治增加底氣;市民在舉報一些違規違法線索時,會更有“安全感”。

他還表示,對於房地産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市民可向市國土房管局專項整治辦(舉報電話:63651297)、市公安局專項整治辦(舉報電話:68722292)舉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重慶房地産整治加入“司法手段”
來源:重慶日報2018-08-15 11:02:55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市公安局8月14日聯合發佈《關於整治和打擊房地産領域違法犯罪行為的通知》,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