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部分濕地遭房地産開發蠶食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7-12-26 07:41:48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之稱,具有多種獨特功能。海南是擁有最豐富濕地類型的地區之一,有河流、沼澤、海濱濕地三大類型,被業內譽為我國濕地的“天然博物館”。據統計,海南濕地總面積32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為24.2萬公頃,人工濕地面積為7.8萬公頃。紅樹林海岸更是我國最獨特的濕地類型。

然而,海南濕地保護工作面臨多重瓶頸。《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海南島濕地分佈密集的地區走訪發現,一些濕地保護區保護能力滯後,濕地資源不斷被蠶食,多部門管理權責不清、部分濕地資源管理處於“無機構、無人員、無經費”的狀態亟須引起重視。

保護區多陷“三無”處境

無機構、無人員、無經費的“尷尬處境”普遍存在於海南市縣級的自然保護區中,沒有穩定的財政支援,保護區的日常監督管理難免遭遇種種尷尬。

11月中旬,海南東方市四更灣,海風腥鹹。

位於四更鎮的東方市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大片椰林折地倒下。倘若不是工作人員帶領,難以想像這裡便是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的棲息之地。距離保護區僅百米遠處,連片的魚塘成為四更鎮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的村民並不知曉這裡是自然保護區。《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甚至發現,有村民劃著船在保護區內撒網捕魚。

東方市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説,保護區成立於2006年。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近海環境不斷改善,前來越冬的黑臉琵鷺也在增多。然而,由於保護區管理體制機制未完全理順,缺乏專業人才,開展黑臉琵鷺的科學監測、科普宣教等活動仍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位於海南臨高的白蝶貝自然保護區,同樣面臨無機構、無人員、無經費的困境。臨高縣漁政管理站工作人員許朝鵬介紹,保護區已成立31年,目前挂靠單位為臨高縣漁政管理站,由於長期以來沒有機構編制、專門的辦公場所以及專項的保護管理經費,保護區名存實亡。

分佈著國家重點保護或珍稀瀕危鳥類的文昌麒麟菜、瓊海麒麟菜、陵水海草場、名人山鳥類等濕地自然保護區,目前也處於“三無”狀態,導致這些保護區中的水鳥保護工作難以有效進行。

“海南作為一個島嶼省份,濕地對於維持整個海南島嶼生態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教專家盧剛介紹,目前,海南已建立各級以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或涉及濕地的自然保護區共25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12處,市縣級10處,並且逐步將保護管理建設工作制度化和規範化。

濕地資源不斷遭開發蠶食

保護和開發的矛盾凸顯,由於濱海酒店、房地産、養殖業的開發,灘塗圍墾,圍網養殖等因素,部分濕地資源不斷被蠶食。

“這裡不能碰,紅線誰敢碰誰就要坐牢。”和文昌清瀾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對接中,某地産開發項目規劃師小鐘(化名)拿著規劃圖,略顯緊張。該地産開發項目位於海南文昌市的清瀾港省級保護區,正好涉及保護區轄下一片320余畝的濕地。

如何保護該片濕地,成為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頭痛事情。作為開發商,保護該片濕地對於提高項目附加值不言而喻,但沒有政策批復,小鐘錶示他們有心無力。而地方政府又擔心項目對於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禁止開發商私自“保護”。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不少海岸濕地逐漸被徵佔為建設用地,人工濕地因經濟效益明顯而被高強度開發。記者在儋州市某高爾夫俱樂部看到,球場外延緊挨著紅樹林,且長勢稀疏。位於文昌市某地産項目內,儘管項目嚴格執行生態紅線,並打通了魚塘水體,但依然有部分紅樹林死亡。

由國家林業局編撰的《中國濕地-海南卷》顯示,海南島濕地面積顯著減少。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統計,與2003年公佈的第一次調查結果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4.11萬公頃,減少率為13.14%。其中,珊瑚礁、淤泥質海灘、紅樹林、海岸性鹹水湖以及永久性淡水湖等濕地面積出現顯著減少。

廈門大學教授王文卿表示,水産養殖、過度捕撈底棲生物和魚類造成鳥類棲息灘塗和食物資源減少,且養殖帶來的污染已成為影響濕地的一大主要威脅因子。

沿海一些基層鄉鎮幹部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政府鼓勵沿海老百姓大興魚塘,搞近海養殖。如今,隨著近海養殖業對近海濕地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日益凸顯,海南各個市縣陸續出臺 “退塘還濕”“退塘還林”生態修復方案。然而,資金缺口大、百姓不理解成為退塘主要阻力。

文昌市清瀾港保護站工作人員介紹,以紅樹林造林為例,低位塘退塘每畝補償費2萬元,高位塘退塘每畝補償費2.4萬元,加上地上附加物和造林成本,每畝平均修復成本達到3萬元左右,而財政來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缺口較大。記者了解到,雖然從2010年開始,中央財政設立濕地保護補助專項資金,但監測支出、濕地恢復支出以及管護支出所需資金仍遠遠不足。天然濕地方面,除生態公益林有補償外,沒有其他資金保障。

此外,退塘切斷了周邊居民主要收入來源,“退塘還濕”“退塘還林”能否順利推進,成為相關執行部門焦慮的難題之一。

位於萬寧市萬城鎮烏場村和樂蟹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辜訊祥嘗試以“可持續生計”的生態養殖模式破題。

“以前單一養蝦,每兩個月收成一次,高密度養殖的污染物直接排進小海,對附近生態影響不可小覷。”辜訊祥介紹,如今由企業運作,將小海周邊的魚塘統籌生産,走規模化道路,集中處理污水。同時將和樂蟹、魚蝦混養替代了單一養殖蝦,每六個月一茬,在頻率上減少排污。

即使如此,在小海附近的排污口,記者看到仍有不少養殖垃圾漂浮。“我們一直在保護和發展之間找平衡點,但還是希望政府能出臺更有效的對策。”辜訊祥説。

“九龍治水”權責不清

“濕地涵蓋範圍廣,管理部門涉及林業、環保、海洋漁業、農業、住建等多個部門。”《中國濕地-海南卷》主編、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江海聲説,這容易造成管理混亂,甚至無人管理的狀況。

陵水縣林業局一位負責人介紹,紅樹林生長在陸地和水體過渡地帶,很多工作需要和海洋局等多個部門共同協商完成,進度相對會比較緩慢。但提及紅樹林濕地區域內的資源摸底情況以及動態監測工作,還是存在職責不清,無法確定哪個部門專項負責。江海聲表示,管理部門眾多,難以通過全省統籌管理,建議將所有紅樹林保護區晉陞為省級或以上保護區,全省統一管理。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修復過程中,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是部分地區生態修復存在急功近利趨勢,引進適應能力強、生長迅速的拉關木、無瓣海桑等外來紅樹品種擠佔了本地紅樹林生長空間,表現出入侵性值得警惕。

更大的坎在於,國家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缺少地方配套條例,執法層面上仍存難題。

2013年,國家林業局出臺了第一部國家層面的濕地保護部門規章《濕地保護管理規定》。該規定共分37條,明確了應開展濕地動態監測,禁止擅自改變濕地用途、排放污水、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臨時佔用濕地的期限及補償,建立濕地生態補水協調機制等濕地保護措施。

海南臨高白蝶貝保護區負責人介紹,白蝶貝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因其經濟價值較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裝備,在該保護區潛捕白蝶貝,目前還沒有專門保護濕地的執法隊伍,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事實上,出臺一部省級的濕地保護條例,已經在推進的路上。

海南已於今年7月31日公開《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草案)》(送審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期待早日出臺,使得有法可依。”盧剛説。

多方開啟保護行動

保護形成共識,社會各方力量不斷凝聚,一些社會組織相繼參與濕地保護和修復中,政府也開啟了保護行動。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鄧維傑表示,濕地保護分為圈地保護、執法保護、管理性保護和可持續的保護與發展。相關專家呼籲,建立健全省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優化保護資源分配。江海聲、王文卿等專家表示,建議成立全省濕地保護聯盟,將所有紅樹林保護區晉陞為省級或以上保護區,全省統一管理。同時,通過對全省濕地普查,對於一些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濕地,建議建立相關保護形式。

此外,相關專家建議,建立濕地監測系統,利用現有的數據庫和“3S”(遙感技術、地理資訊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開展濕地生態動態監測,為濕地科學保護管理提供數據資訊支援。同時,可充分利用海南特區優勢,創新濕地生態補償機制。鋻於海南濕地“天然博物館”的重要地位,積極爭取中央、省、市三級財政支援,科學合理完成“退塘還濕”等生態修復工程。

記者了解到,當前,一些社會組織相繼參與濕地保護和修復中,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創始人高高説,她正在做一件好玩又正經的事:自然教育。

“對於海南來説,最大的資源是什麼?”高高向記者發問,又很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是生態資源,是綠水青山、熱帶植物和“萌萌噠”的昆蟲。而海南的山川湖泊、草木生靈也給了高高開展自然教育的底氣和靈感。自然筆記大賽、生態遊學、公益講座,是松鼠學堂開展自然教育的“三部曲”。通過自然教育“三部曲”讓更多的人了解自然,認識濕地。

此外,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辦從2013年6月開始,計劃用五年的時間,通過加強海南省濕地保護體系管理效能,以應對全球重要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系統服務所面臨的及將會出現的威脅。

據了解,項目辦將在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率先啟動社區共用計劃,旨在推動保護區和周邊社區共同管理濕地,合理科學地利用濕地資源,從而減緩保護區的壓力。

與此同時,政府也開啟了保護行動。

海南省相繼兩年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林業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專項行動被列為主要內容之一。其中,濕地保護部分明確,要結合“多規合一”工作,各市縣對各自轄區內的濕地資源劃定生態紅線,進行嚴格保護,建立重點濕地監測網路;繼續加強對東寨港、清瀾港、東方黑臉琵鷺、新英紅樹林等10處保護區濕地資源的保護工作力度。

作為我國熱帶唯一的濱海城市,三亞市從2015年起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工作,通過近兩年時間,三亞市民欣喜地看到,過去熱衷於“種房子、賣房子”的三亞,轉而注重種樹建園。一條位於三亞河上游的城市“綠色項鍊”悄然成型,新老九個公園與綠道、水系串聯,形成新的“一河九園”城市中心公園帶。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原來又黑又臭的三亞河,白鷺難覓,如今河裏不僅有了魚兒,沿河兩岸的紅樹林裏白鷺回來了。

“從經濟優先到生態保護,城市發展過程中付出了沉重代價。”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林貴生表示,大部分幹部對城市發展中犧牲生態環境有了切實的反思。“如今,城市發展中要有濕地專家的聲音,因為,保生態就是保飯碗、保未來。”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海南部分濕地遭房地産開發蠶食
來源:經濟參考報2017-12-26 07:41:48
海南濕地保護工作面臨多重瓶頸。《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海南島濕地分佈密集的地區走訪發現,一些濕地保護區保護能力滯後,濕地資源不斷被蠶食,多部門管理權責不清、部分濕地資源管理處於“無機構、無人員、無經費”的狀態亟須引起重視。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