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房地産稅不可能改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結構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8-07-24 09:18:12

中國網地産 甘承浩 發自三亞)“雖然政府在控制一些市場的情況,但是並非沒有生存的餘地,16億(平方米)左右的大市場在全世界來説,仍然是巨大的,還有利可為。”2018年7月23日,任志強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産論壇指出,全世界都找不出中國這樣大規模的房地産市場。



任志強:房地産稅不可能改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國網地産

任志強 原華遠地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政府在土地上的錯配問題嚴重

 

“中國房地産市場比較明顯,實際上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

 

任志強指出,土地是政府壟斷和有計劃供應,曾經發生過很多因為土地而産生的價格波動,當人口向城市轉移的時候,特別是向大中城市轉移的時候,土地呢在配置上是錯位的,大城市人口需要一個遷移數量多的地區土地供應反而不足。

 

對於今天土地錯配現狀,任志強認為主要是政府對土地控制的問題,包括最近關於貨幣化棚改問題,也表現明顯。實際上進行城市改造,各國政府都有一定的支援力度。但是如果都一刀切的用貨幣化補償的方式去組織的話,就會導致在一些地區和一部分城市裏頭供給需求之間的矛盾,會導致這個價格的不斷上漲。

 

目前中央政府採取了另外一種辦法,一部分地區是貨幣化安置,一部分地區是實物安置。任志強強調,如果僅僅從去庫存的角度看的話,去庫存是需要的,但是不動産的特點是根據人口結構來進行的,所以如果僅僅用一刀切的貨幣化安置的辦法的話,就會産生供求關係之間的矛盾。

 

房企還債高峰是從去年就暴露的隱患

 

“縱觀整個房地産市場,政府調控已經到了行政命令大於市場自由競爭階段。”

 

統計數據表明,上半年基本情況是投資主要是靠房地産支撐,稅收和稅外的其他財政經費的這個收入,主要也來源於房地産市場,大概十幾萬億的這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中,僅房地産和房地産相關的收入就達到了3萬多億,比重巨大。

 

任志強表示,那麼如果沒有這個房地産市場的投資的支撐的話,中國現有的投資增速可能就從6%,降到更低的水準。從統計局的情況來看呢,他們認為上半年基本上是處於平穩狀況。但是從統計數字的一些特殊情況來看,任志強認為下降的趨勢可能是更強烈:“6月份本身,房地産的這個銷售是略有增長的一個情況,從2點幾增長到3.3,增長了0.4個點。從銷售金額上可以明顯看出,增長的更高一些。中間大概有接近於10%的差,這就説明房價是在持續上漲和不可逆轉的上漲趨勢上。“

 

“很多人可能對下半年的這個房地産發展的情況有所擔憂,我最擔憂的實際上不是在今年,是在去年就開始擔憂的是今年有大量的還債高峰,開發商的資金會嚴重的不足。那麼今年的還債高峰呢,可能會導致一些企業的這個資金流會出現問題,或者説一些地區的開發增速會繼續下降。”任志強指出。

 

就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如何解決現金流問題,如何解決獲取土地能有一定利潤的問題,任志強強調需要企業自身靠自身的能力和你對市場的充分把握,以及對政府的政策的應用。

 

地産稅不可能改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結構

 

“中國這個房地産市場的巨大發展的前景,是不可忽略的。”

 

對於市場上普遍的説法以及統計局也特別強調,希望用房産稅的辦法來改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任志強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至少從立法的角度來看,今年還沒有列入立法範圍之內。

 

從中國的長期發展歷史來看,商品房的比例大概只有30%,因此是否按商品房來估價,存在的問題也很大。對於地産稅徵收問題,任志強表示,可能要減免一大堆其他的稅費,去徵收新的稅費。

 

任志強表示,在去杠桿的過程中,企業即使去了杠桿,也無法解決這個地方財政去杠桿的問題。那麼還有相當一部分收入來源,仍然要依賴於房地産市場。


“在一個非完全市場化的房地産市場的這個調控程度下,政府的政策可能會決定未來發展主導的方向“,任志強強調,但是老百姓的消費慾望,實際上是在和政府政策之間取得博弈的一個過程。

 

開發商更多的是旱天也要想法帶把傘,但是要放心大膽的往前走,雖然艱難,但可以前行。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任志強:房地産稅不可能改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結構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8-07-24 09:18:12
2018年7月23日,任志強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産論壇指出,全世界都找不出中國這樣大規模的房地産市場。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