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力報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尤為重要

來源:經濟日報 2017-06-23 08:35:00

(原標題: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5次報告:節約和保護城市 水資源尤為重要)

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報告顯示

中西部城市後發 優勢將逐漸凸顯

首先,從綜合經濟競爭力來看,有以下四大發現。其一,與2015年相比,武漢首次躋身第10位,無錫跌出前10行列,台北超越廣州躋身第4位。十強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臺地區,中部地區開始有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西部地區尚無城市進入十強。其二,從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分佈來看,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城市均值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三,中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進入調整期,總體水準出現微幅下降。其四,從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空間分佈來看,東經110度經線以東和以西地區差異明顯:那些具有強競爭力優勢的城市皆位於該經線以東的東中部地區。

其次,觀察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分項競爭力狀況可以得出以下六個方面的結論。其一,從企業本體來看,不同地區的企業本體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環渤海灣、中部、東南、西南、東北和西北。其二,從當地要素來看,不同地區的當地要素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西南、中部以及西北地區。其三,從當地需求看,不同地區的當地需求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西南、中部和西北。其四,從軟體環境看,不同地區的軟體環境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中部、東北、西南、西北。其五,從硬體環境看,不同地區的硬體環境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東北、西南、中部、環渤海灣和西北。其六,從全球聯繫看,不同地區的全球聯繫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中部、西南和西北。

再次,觀察重要經濟變數關係和規律,可以得出以下五個方面的發現。其一,我國絕大多數省份省內城市的經濟總量差異性在擴大。其二,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與每人平均GDP之差越大的城市,其綜合競爭力也相應較高。其三,城鄉收入差距越大的城市,其綜合競爭力也相應較低。其四,西北地區城市間每人平均GDP存在較大差異,西南地區城市間GDP規模差異較大。其五,總體上看每人平均GDP較高的城市,其單位産出對空氣品質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越小。

總體來看,在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進行産業升級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同時,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中西部城市和部分東部地區城市未來經濟發展的後發優勢將逐漸凸顯。

武漢首次躋身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

與2015年相比,武漢綜合經濟競爭力首次躋身全國第10位。過去一年,武漢的對外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中心地位、區域創新型城市建設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其一,作為中部地區對外交往的門戶城市,武漢市對外交往的區域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目前總計有法國、美國、南韓、英國四個國家在漢設立總領館,俄羅斯預計在武漢設立總領館。其二,作為全國高鐵中心、全國性鐵路網中心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城市,武漢市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日益突出和重要。其三,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獲批、國務院支援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政策紅利進一步促進了武漢作為全國重要的創新城市的地位。

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報告顯示

公共服務水準是 城市宜居重要因素

一、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提升乏力,城市間分化進一步加劇

2016年中國城市整體宜居競爭力水準偏低,只有少數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水準較高。從區域格局情況看,2016年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在宜居競爭力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中西部地區只有個別城市在宜居競爭力方面具有較好的水準,且分佈較為零散。

二、宜居水準按城市隨人口規模等級呈“兩頭高,中間低”的分佈現象

由於近些年在公共資源配置方面較多資源往往較多向超大型城市傾斜,因此造成人口規模居中的城市在宜居水準方面競爭力不足,但這一結果也預示著人口規模中等的城市在未來宜居城市發展中將具有較大的潛力可供挖掘。

三、應當合理利用城市間宜居競爭力存在正向空間自相關關係

中國289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水準之間存在著較為顯著的空間正相關關係,表明在宜居競爭力水準較高的城市周圍,與之相距較近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水準也較高。這一現象表明以城市群為單位實現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很可能事半功倍。

四、以教育為代表的公共服務資源成為決定城市宜居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2017年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有了最新調整,更為全面立體地反映了醫療、教育與安全三方面環境的品質。這一變化也反映出公共服務資源對於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決定作用更為突顯。

五、不同行政等級城市間在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均等性

通過計算不同行政等級城市2016年教育環境競爭力得分可以發現,反映城市公共服務競爭力的教育環境分項指標得分呈現出按照城市行政級別由高到低的階梯狀遞減分佈規律。

六、城市公共服務水準與空氣環境品質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

當前城市之間發展水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以教育醫療為代表的公共服務資源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等性,因此勢必吸引更多的人口向資源較豐富的城市聚集,這種聚集一方面使城市經濟社會活力得到激發,使得更多的分工與跨領域交叉得以實現,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以空氣環境品質下降為代表的城市病問題愈發突顯。

無錫躍居宜居競爭力排行榜內地首位

無錫市為江蘇省地級市,被譽為“太湖明珠”,2016年在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二,較2015年提高八位。2016年無錫市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超14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超9200億元。除了擁有較好的經濟實力,無錫市還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多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5A級旅遊景區。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榮譽稱號。同時,根據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評價的分項指標,無錫市在優質的教育環境、健康的醫療環境以及活躍的經濟環境方面排名靠前,並在排水管道密度方面排名第二,在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排名第十四。

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報告顯示

節約和保護城市 水資源尤為重要

一、可持續競爭力的總體格局:中小城市可持續程度較低

目前中國的中小城市可持續程度較低。城市之間的差異比較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有將近六成的城市低於全國均值,主要集中在三四線中小城市。

二、城市視角下的知識競爭力:科技資源高度集中在全國十強城市

全國知識城市整體水準薄弱,科技投入産出高度聚集于幾個大城市,但半數以上城市都處在底端,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沉重包袱。加大科技成果的産出而且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步伐,是目前全國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普遍面臨的首要任務。

三、城市視角下的中國社會和諧包容:社會安全程度普遍較好

和諧城市競爭力全國較好,城市之間發展相對均衡。和諧社會安定團結,城市還需提高社會包容能力。與國外城市相比我國的犯罪率非常低,城市社會非常安定,人民的安全得到保證。

四、城市視角下的中國生態環境:全國城市整體水準欠佳

全國城市生態環境整體水準欠佳,城市間無明顯分化。具體來看,城市耗水耗電問題嚴重,城市生産生活效率低下,現階段尤其是強化城市節約用水管理,節約和保護城市水資源尤為重要。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的生産生活仍然比較粗放,投入産出效率不高。

五、城市視角下的中國城鄉協同一體:全國區域分化依然嚴峻

城鄉二元問題在全國範圍內凸顯,城鄉一體仍然是城市發展的棘手問題。我國不同規模、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地域的城市普遍都面臨著城鄉二元的嚴重問題。

六、城市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多元一本:文化硬體薄弱軟實力也不突出

全國城市文化硬體設施普遍落後,缺少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以及對現代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的平臺。我國作為歷史文明古國,城市的歷史文明程度普遍較高,但文化軟實力並不突出。

七、城市視角下的中國對外全球聯繫:對外投資和貿易優於對外人員交流

全國城市對外聯繫整體水準薄弱。我國城市對外人流和交通便利度水準均值遠遠低於對外物流和對外資訊流。商旅人員對外交流層次偏低,航空便利度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深圳等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

香港蟬聯可持續競爭力排行榜首位

具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在2016年可持續競爭力中排名全國第一,歷史上,香港文化是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互相碰撞、滲透、交融之地,1997年回歸以後,香港依舊保持著經濟自由、法律制度完備的世界領先位置,從制度上保障了香港的自由開放、融合中西、商業都市型的多元混合體系。香港知識城市競爭力排名第四,和諧城市排名第十七位,生態城市和全域城市排名第二,文化城市排名第八,資訊城市排名第一。從具體指標來看,香港全部指標均比較靠前,但相比內地城市而言香港的萬人刑事案件逮捕人數偏高。未來香港的發展在現有基礎之上需在改善社會和諧、相融相通方面做出努力。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城市競爭力報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尤為重要
來源:經濟日報2017-06-23 08:35:00
中國289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水準之間存在著較為顯著的空間正相關關係,表明在宜居競爭力水準較高的城市周圍,與之相距較近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水準也較高。這一現象表明以城市群為單位實現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很可能事半功倍。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