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4城新房網簽量環比跌一成 北京房價仍在漲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12-05 08:26:00

原標題:11月54城市新房網簽量環比跌一成 北京房價仍在漲

在熱點城市調控升級的政策背景下,11月商品房市場供給和需求雙雙降溫,其中需求側延續了10月下滑的趨勢。中原地産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11月全月,全國主要54城市合計商品房住宅簽約量為24.9萬套,環比下調11%,刷新最近18個月的最低值(春節2月不計算),同比2015年11月跌幅達到了16.4%。市場在“9·30新政”出臺後,連續2個月出現較為明顯的成交量下調現象。

深圳網簽量跌30%,杭州、南京“腰斬”

11月市場延續成交下跌趨勢,個別城市調控政策再次加碼,加重市場觀望情緒。

從城市看,包括北京等一線城市,跌幅達到了19.5%。其中,北京11月網簽5861套(含自住房),上海簽約11690套、廣州簽約10453套、深圳簽約2829套,環比跌幅分別達到7%、12%、28%、30%,市場出現全面調整跡象。杭州、南京等城市成交量環比均出現了超過50%的下調。非調控城市整體新房成交量環比降9.4%。

另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15個已出臺調控政策的城市中,也有4城市成交環比上漲。分別為武漢、南寧、鄭州、福州。武漢和鄭州較9月上漲14%,南寧、福州成交幾乎與上月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南寧已經連續兩月成交破百萬平方米,成交持續上漲的同時創下歷史成交新高。

房價:深圳跌幅收窄,北京仍在漲

房價方面,雖然不少熱點城市交易量出現顯著回落,但有的房價跌幅已收窄。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11月一手住宅成交均價環比下跌1.1%,為54986元/平米,相比上月9.7%的跌幅有所收窄,這主要在於受新房市場結構性成交影響。而有的城市新房房價仍在上漲。據中原地産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北京新建住房成交均價40672元/平米,再創新高。

對此,克而瑞研究中心認為,近期大多數表態四季度增加土地供應的城市,供地目標依然不高,優質宅地供應量仍然不足。而限購、限貸令的推出,固然限制了大量的需求涌入,但預售證監管加嚴、房價“限漲令”等政策也打擊了不少項目的推案熱情,大多數城市商品住宅市場仍然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嚴躍進認為,從市場交易量來看,熱點二線城市基本上都出現了降溫;未來交易量仍會有下滑可能,這一態勢或延續至明年二季度前。從量價關係來説,嚴躍進認為,價格也會因交易量的下滑出現小幅下跌;但目前能夠觀察到的數據反映出一個特徵,即房價不漲不跌,較為平穩。

■ 背景

11月調控加碼涉10余城市

11月,樓市調控力度不斷升級加碼,11月調控再加碼的城市涉及上海、杭州、武漢等10余個城市。其中,上海將首套房首付比提高至35%;天津、杭州等城市出臺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將房貸首付提升至30%。

此外,銀行信貸方面,從銀監會到地方,收緊房貸的信號明顯。近日,上海發佈通知,居民購買首套住房申請貸款時將“認房又認貸”。北京地區已有一些銀行開始“認房又認貸”,也有銀行網點稱已停止發放二套房貸款。

對此,張大偉表示,本輪政策將快速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一旦年末央行額度吃緊,房價的下調很可能會蔓延至很多城市。過去十幾年的房地産波動歷史,與貨幣政策完全吻合,一旦信貸政策收緊,房地産市場將快速降溫。

嚴躍進表示,從政策層面看,並沒有對商業銀行全部的房貸進行收緊的指示或文件出臺,但進行窗口指導或允許部分貸款額度較緊的商業銀行自我進行調節,這都是有可能的。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11月54城新房網簽量環比跌一成 北京房價仍在漲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12-05 08:26:00
在熱點城市調控升級的政策背景下,11月商品房市場供給和需求雙雙降溫,其中需求側延續了10月下滑的趨勢。中原地産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11月全月,全國主要54城市合計商品房住宅簽約量為24.9萬套,環比下調11%,刷新最近18個月的最低值(春節2月不計算),同比2015年11月跌幅達到了16.4%。市場在“9·30新政”出臺後,連續2個月出現較為明顯的成交量下調現象。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