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重金扶持特色小鎮 這些地方有望入選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5-05 14:59:00

貴州安順市舊州鎮:

發揮生態和文化優勢,建設綠色旅遊小鎮

舊州距省會貴陽80公里,距安順市區37公里,全鎮總面積116平方公里,總人口4.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38.1%,平均海拔1356米,全年空氣品質優良率為100%。

舊州鎮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文化豐富,是中國屯堡文化的發源地和聚集區之一,是全國第一批建制鎮示範試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和國家4A級生態文化旅遊小鎮,被譽為“夢裏小江南,西南第一州”。

舊州鎮在協同發揮多方面優勢打造特色:

一是發揮生態和文化優勢,建設綠色旅遊小鎮。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按照“鎮在山中、山在綠中、山環水繞、人行景中”的規劃佈局和發展理念,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先後完成了“土司衙門、古民居、古街道、古驛道”的修復修繕工作,培育了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一個4A級國家生態文化旅遊景區,兩個特色觀光農業示範區。

同時,加快旅遊慢道、旅遊小火車、遊客服務中心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了以舊州、天龍、雲峰為重點的大屯堡旅遊圈,推動了生態旅遊與人文旅遊融合發展,旅遊産品的業態不斷豐富,今日舊州農村變成了景區。

2015年接待遊客總人數近4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53億元,同時旅遊的發展也帶動了民俗客棧、特色農莊的迅速發展。既解決了農民就業,又拉動了經濟增長,2015年解決了鎮區和周邊鄉鎮工6千人的務工,其中吸納異地人民搬遷1千余人就業。

二是探索就地就近城鎮化路徑,建設美麗幸福小鎮。按照國家“3個1億人”城鎮化行動方案和省“5個100工程”建設目標要求,率先探索實踐城鎮基礎設施“8+×”項目建設模式,完善了交通運輸、污水處理、垃圾清運等基礎設施,優化了教育醫療、文化、體育、便民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

加強政企合作、借助外力發展,在浪塘村打造升級版“微田園”,以“萬綠城”城市綜合合作建設特色産品職工基地,實現示範小城鎮訂單式生産,城市綜合體鏈條式銷售。

以葡萄牙裏斯本大區維苗蘇鎮、黃果樹旅遊集團公司結成對子,合作打造特色旅遊民居、“山裏江南”旅遊綜合體等項目,吸引農業轉移人口向鎮區和美麗鄉村集中。

同時,把小城鎮建設與異地扶貧搬遷結合起來,將生活在治安條件極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區域的貧困戶搬遷,集中安置到鎮區附近,並幫助其就業。2015年新建搬遷移民住房500戶,計劃安置2250人,群鎮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35%提升到2015年的45.2%,提高了10.2個百分點。

三是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投融資機制、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等試點要求,深化改革探索創新投融資模式。成立了鎮級投融資平臺,積極爭取各方面投資資金。

逐步把舊州鎮打造成為連接城鄉的重要紐帶,服務農村的重要平臺,帶動周邊的輻射點,建成了連接鎮區以安順中心城區的屯堡大道,改造提升區內路網和對外通道,把周邊的雙堡、七眼橋、大西橋和劉官、黃臘等鄉鎮串聯起來,形成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城鎮集群。

四是加快省級示範小城鎮建設,打造貴州小城鎮省級版的排頭兵。在成功申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後,著力打造文化生態旅遊古鎮。

首先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編制了鎮總體規劃以及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編制了舊州鎮“多規融合”規劃。

其次注重綠色發展的理念,繼成功創建生級綠色低碳小城鎮後,申報國家級綠色低碳小城鎮,並通過了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財政部專家驗收。

最後,樹立“一盤棋”思想,把特色小鎮建設與全面小康結合起來,按照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統籌鎮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以鎮帶村、以村促鎮、鎮村融合”的“1+N”鎮村聯動發展模式。

近三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現了3級跳,超過1萬元人民幣,2015年全鎮所有小康監測指標實現程度均達90%以上。

(本文綜合摘編自國家發改委微信公眾號)

(來源:特色小鎮專家)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發改委重金扶持特色小鎮 這些地方有望入選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5-05 14:59:00
發改委在官網刊發的《新型城鎮化站在新起點力爭新突破》一文作出如上表示。文章沒有明確説將如何選擇這1000個左右小城鎮,但根據該文分析,發改委將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及國務院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電視電話會議的總體部署來選擇扶持對象。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