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如何防止“城市病”蔓延

來源:法制日報 2013-09-09 13:33:00

存在隱患
  老城區改造“真的很難走”
  在馬劍聲看來,涇縣城區的棚戶區改造也是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要走但“真的很難走”的一步。
  涇縣的城市棚戶區主要位於縣城老城區,總計佔地面積5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居民0.24萬戶,人口0.84萬人。
  馬劍聲告訴記者,由於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改造前的棚戶區已經成為困難居民和農民工等的首選居住地。“正是新型城鎮化的推動,讓這片原本已是少有居住的區域成為人口密集區。改造棚戶區是完善城市功能的必要之舉,也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關鍵。”馬劍聲説。
  “這些區域的房屋多數低矮,建築年代為1950年至1980年代,巷道狹窄,城市基礎設施嚴重落後,配套設施不全,防洪、排水等設施達不到規定標準,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環境惡劣,建築密度大。”馬劍聲介紹説,“出門就是水坑和垃圾,同時棚戶區區域有部分無任何硬化路面,仍存在大量的宅前屋後的土路,惡劣的交通條件給當地居民的出行帶來嚴重不便。另外,也沒有消防車道,人員疏散走道寬度不夠,多數只有一條獨立通向室外的通道,有的疏散走道甚至為盡頭式,住戶距室外寬敞地帶距離較遠。一旦失火,人員疏散困難,易造成群死群傷的惡性火災事故。”
  通過在棚戶區的走訪,涇縣的相關工作人員還發現,因佈局不合理,管理缺乏,很多建設實際形同虛設,導致生活垃圾肆虐,避洪排污能力也很差。
  “在棚戶區區域,雖提供了部分公共服務設施,但品質不高,不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上述調研人員向記者介紹説。
  資金短缺
  住建委負責人“很煩惱”
  目前,涇縣城區在完善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2條46.8公里,向縣城周邊和開發區延伸鋪設供水管網年均不少於5000米,縣城用水普及率達到99%,污水處理率達85%,燃氣普及率達99%,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近3年新增綠地面積達11萬平方米,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7.1平方米。
  與此同時,涇縣在完善城市功能也遭遇了“錢荒”。
  “本來,我們要規劃在新區建設教體中心,以彌補老城區教育資源和體育資源極度不足的現狀,但現在的錢只夠教體中心中的‘教’也就是涇縣中學的新區校區建設,規劃好的新區的體育中心由於沒錢只能暫時擱置了。”馬劍聲有些無奈地對記者説,“可以説,目前在這方面存在比較大的資金缺口。”
  同時,土地指標也成為困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難題。在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是承接農民轉移的重要載體。但在不少地方,小城鎮土地供應出現明顯的缺口,土地已成制約小城鎮發展的瓶頸。“規劃好了,就算是有錢了,也還面臨沒地的問題。作為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建設欠賬多,指標根本不夠用”。
  此外,在馬劍聲向記者提供的2013年8月6日關於《涇縣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的彙報》中,關於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這樣表述的:
  “把推進城鎮化片面理解為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把主要精力放在大拆大建、城鎮面貌改觀上,而忽視城鎮居民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公共需求,對城市軟環境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工作抓的不緊,重視不夠”;
  “在城鎮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城市空間組織的優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沒有相應跟上,特別是老城區欠賬太多,道路狹窄、交通節點不暢、各類專業市場缺失、市政設施老化等”……
  “我現在就希望,不要再為找錢而煩惱了。”馬劍聲這樣説道。
  ■相關連結
  因車輛驟增導致的“車多路堵”等“城市病”日益困擾著城市居民和管理部門。不僅是像北京這樣廣為人知的“首堵”城市,癱瘓性的堵車已經出現在武漢、長沙等二線城市,經常性的堵車也開始在三線城市甚至縣城、鄉鎮顯現。這對中小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垃圾圍城、空氣品質惡化等環境問題同樣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利”。在一些地級市和縣城周邊,城市人口膨脹所産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已經在城市周圍形成蔚為壯觀的“垃圾山”甚至“垃圾帶”。有的原本依山傍水的小縣城,也因各種垃圾的隨意傾倒,讓清澈河流變得面目全非。一些地方對污染企業的管理缺位,導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看病難”在一些中小城市亦有顯現。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上述問題不可避免會出現,都需要各地制定相應政策、法規加以規制。

延伸閱讀:

新城鎮化是房地産的重要目標      ♦ 時評:讓集體土地徹底市場化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新型城鎮化如何防止“城市病”蔓延
來源:法制日報2013-09-09 13:33:00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