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如何防止“城市病”蔓延

來源:法制日報 2013-09-09 13:33:00

“這兩年建了好幾個健身公園”;
  “馬路也好了,不像以前那樣坑坑洼洼了”;
  “可是,我們縣裏的房價每平方米已經超過5000元,比旁邊開車半個多小時就到的宣城市還要貴一些”;
  “上學難了。我家小孩今年上小學,就是託人上學的”;
  “醫院床位也開始緊張了”;
  ……
  2013年9月4日,已是初秋,地處皖南山區北部的安徽省涇縣仍然有些燥熱。夜幕雖已降臨,但這座古老的宣紙之鄉仍然沒有休息之意。車水馬龍,在十字街頭幾車相會而造成的片刻擁堵並不鮮見;人頭涌動,街旁的小吃店幾乎坐滿了食客,穿著時髦靚麗的高挑女子結伴在街上閒逛。
  當記者在街頭問起民眾對於這座城市的評價之時,得到了上述各式答案,其中有褒獎也有抱怨。
  “目前小縣城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同時城市管理運作效率不高等問題。不是説現在‘城市病’在向二三線城市蔓延,我們這樣的小縣城目前雖然沒有患上‘城市病’,但居住、交通、基礎設施管理、基本公共服務已經成為在城鎮化過程中有關部門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涇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機關黨委書記馬劍聲感慨道,“歸根結底,城鎮化就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如果老百姓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面對的是糟糕的城市服務,那麼轉移的意義又是什麼?”
  人口劇增
  城鎮公共設施負擔過重
  “大力發展縣城,重點培育縣城的中心職能,引導人口與産業向縣城集聚,加強縣城作為整個涇縣城鎮體系中首位城市的凝聚力,使縣城進一步成為全縣城鎮發展的節點與樞紐,從而提升涇縣城鎮體系在宣城市城鎮體系乃至在全省城鎮體系中的地位”。
  上述這段話出自於《涇縣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根據涇縣縣委宣傳部向記者提供的材料,2010年涇縣城鎮化水準35%,城(鎮)區人口12.6萬人;2020年城鎮化水準將達到50%,城(鎮)區人口18.3萬人。全縣以輕工和機電工業為主,高科技為輔,旅遊、商貿並舉。
  但在這座小縣城的住建委官員印象中,他沒有預測到當地城鎮人口增加會如此迅速。
  “截至2012年年底,城鎮人口為14.48萬人左右,城鎮化率為48.73%。城鎮人口數量可以説是快速增長。”據馬劍聲介紹,涇縣縣域面積約2054平方公里,轄9鎮2鄉,境內山多地少,戶籍人口約36萬。
  2011年年底,涇縣根據安徽省的關於新型城鎮化的意見開始實施“主攻項目、決戰三區、加快集聚”的發展戰略,希望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統籌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近年來,我們縣不斷加大城鎮建設投入,以實施‘十大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為重心,擴大城市規模,完善配套功能,在全縣掀起新一輪的‘大投入、大建設’高潮。一批基礎設施和市政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涇縣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説。
  但加快的同時,種種問題也隨之而來。
  首先便是城市的承載能力不足,相關配套設施已經不能承擔城鎮人口的基本生活要求。
  “以用水為例。涇縣目前有兩個自來水廠,一水廠作為老自來水廠目前已成為備用水廠,之後建設的二水廠目前每天供水量是2.5萬噸,但由於工業用水以及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如果現在不擴容,那麼涇縣很快就將面臨吃水難用水難的問題。”馬劍聲向記者介紹説,“人口增加後,很多新建樓盤已經是高層住宅。如果供水量不夠,那麼就會造成由於水壓不夠而導致高層住戶無法用水的問題。這在以前基本上是低層建築的涇縣來説,是根本不用考慮的問題。”
  “目前我們已經開始進行二水廠的擴容工作,擴容之後每天的供水量能夠達到5萬噸。”馬劍聲説,“人口的增加,也會導致垃圾以及污水的急劇增多。目前涇縣污水處理廠的二期工程也正在施工中。”
  馬劍聲告訴記者,城鎮化帶來的人口增加,也讓這座小城市的規劃人員不得不以“數量”為考量標準。“最簡單的例子,現在的車輛就比以前增加了很多,那麼如何規劃停車問題就很重要。商場的配套設施、路面的車位,甚至是住宅的停車位,我們也硬性規定從以前的10戶6個車位變化到10戶8個車位。”馬劍聲説。
  經歷了人口快速增加的涇縣還有更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只能並排通行的老城區道路仍然承載著縣城最大的交通量;投入大筆資金建設的公共交通已是入不敷出甚至虧損狀態;月薪只有2000元左右的老百姓面對高企的房價只能選擇在鄰市買房……

存在隱患
  老城區改造“真的很難走”
  在馬劍聲看來,涇縣城區的棚戶區改造也是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要走但“真的很難走”的一步。
  涇縣的城市棚戶區主要位於縣城老城區,總計佔地面積5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居民0.24萬戶,人口0.84萬人。
  馬劍聲告訴記者,由於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改造前的棚戶區已經成為困難居民和農民工等的首選居住地。“正是新型城鎮化的推動,讓這片原本已是少有居住的區域成為人口密集區。改造棚戶區是完善城市功能的必要之舉,也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關鍵。”馬劍聲説。
  “這些區域的房屋多數低矮,建築年代為1950年至1980年代,巷道狹窄,城市基礎設施嚴重落後,配套設施不全,防洪、排水等設施達不到規定標準,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環境惡劣,建築密度大。”馬劍聲介紹説,“出門就是水坑和垃圾,同時棚戶區區域有部分無任何硬化路面,仍存在大量的宅前屋後的土路,惡劣的交通條件給當地居民的出行帶來嚴重不便。另外,也沒有消防車道,人員疏散走道寬度不夠,多數只有一條獨立通向室外的通道,有的疏散走道甚至為盡頭式,住戶距室外寬敞地帶距離較遠。一旦失火,人員疏散困難,易造成群死群傷的惡性火災事故。”
  通過在棚戶區的走訪,涇縣的相關工作人員還發現,因佈局不合理,管理缺乏,很多建設實際形同虛設,導致生活垃圾肆虐,避洪排污能力也很差。
  “在棚戶區區域,雖提供了部分公共服務設施,但品質不高,不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上述調研人員向記者介紹説。
  資金短缺
  住建委負責人“很煩惱”
  目前,涇縣城區在完善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2條46.8公里,向縣城周邊和開發區延伸鋪設供水管網年均不少於5000米,縣城用水普及率達到99%,污水處理率達85%,燃氣普及率達99%,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近3年新增綠地面積達11萬平方米,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7.1平方米。
  與此同時,涇縣在完善城市功能也遭遇了“錢荒”。
  “本來,我們要規劃在新區建設教體中心,以彌補老城區教育資源和體育資源極度不足的現狀,但現在的錢只夠教體中心中的‘教’也就是涇縣中學的新區校區建設,規劃好的新區的體育中心由於沒錢只能暫時擱置了。”馬劍聲有些無奈地對記者説,“可以説,目前在這方面存在比較大的資金缺口。”
  同時,土地指標也成為困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難題。在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是承接農民轉移的重要載體。但在不少地方,小城鎮土地供應出現明顯的缺口,土地已成制約小城鎮發展的瓶頸。“規劃好了,就算是有錢了,也還面臨沒地的問題。作為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建設欠賬多,指標根本不夠用”。
  此外,在馬劍聲向記者提供的2013年8月6日關於《涇縣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的彙報》中,關於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這樣表述的:
  “把推進城鎮化片面理解為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把主要精力放在大拆大建、城鎮面貌改觀上,而忽視城鎮居民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公共需求,對城市軟環境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工作抓的不緊,重視不夠”;
  “在城鎮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城市空間組織的優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沒有相應跟上,特別是老城區欠賬太多,道路狹窄、交通節點不暢、各類專業市場缺失、市政設施老化等”……
  “我現在就希望,不要再為找錢而煩惱了。”馬劍聲這樣説道。
  ■相關連結
  因車輛驟增導致的“車多路堵”等“城市病”日益困擾著城市居民和管理部門。不僅是像北京這樣廣為人知的“首堵”城市,癱瘓性的堵車已經出現在武漢、長沙等二線城市,經常性的堵車也開始在三線城市甚至縣城、鄉鎮顯現。這對中小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垃圾圍城、空氣品質惡化等環境問題同樣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利”。在一些地級市和縣城周邊,城市人口膨脹所産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已經在城市周圍形成蔚為壯觀的“垃圾山”甚至“垃圾帶”。有的原本依山傍水的小縣城,也因各種垃圾的隨意傾倒,讓清澈河流變得面目全非。一些地方對污染企業的管理缺位,導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看病難”在一些中小城市亦有顯現。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上述問題不可避免會出現,都需要各地制定相應政策、法規加以規制。

延伸閱讀:

新城鎮化是房地産的重要目標      ♦ 時評:讓集體土地徹底市場化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新型城鎮化如何防止“城市病”蔓延
來源:法制日報2013-09-09 13:33:00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