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四成人願遷入更大城市

來源:紅網 2013-04-23 10:34:00

中國的城市化路徑是“城鎮化”,它試圖讓農民們成為小城鎮居民,以實現在增加城鎮人口比例的同時又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的目的。從某個角度看,這可視為治療“城市病”的頂層設計。

過去的數年裏,城鎮化一直遭受戶籍制度的掣肘。新一屆中央政府力推城鎮化,戶籍改革的新框架也逐漸清晰——先開放中小城鎮落戶限制,再推向中大城市,同時逐步將戶口與福利剝離。戶籍改革迎來契機,這正是本報“城市病”系列民調關注戶口的理由。

本次調查由瀟湘晨報和大湘網聯合推出。調查結果顯示,“城市戶口比農村戶口好”已經成為過去式,不同的人群對戶口有著不同的態度和訴求。

農村戶籍人員對落戶進城態度猶豫

“如果有向比你戶籍所在地更大的城市落戶的機會,你會怎麼選擇?”

在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郭亮看來,這個問題如果放在他讀中學時的上世紀90年代,答案肯定是整齊劃一的一個字:“遷”。

而在20年後的今天,國人對待戶口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急劇變化。

調查顯示,來自中小城市受訪者中的近五成,仍然嚮往落戶更大的城市。“子女能獲得更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是對18-30歲組最具吸引力的因素。至於40歲以上組別,他們最看重的是“福利更多”。

戶籍在農村的受訪者,態度則模糊得多。交叉分析顯示,18-40歲年齡段者,僅三成明確表示,若有機會願意落戶城市,近四成受訪者選擇了態度模糊的“看情況”;40歲以上組別中,要“看情況”者更是佔了六成。

在郭亮看來,農民落戶進城的願望在逐漸降低。背後的原因,除了城市戶口附帶的“特權”越來越少,也跟土地越來越值錢不無關係。

按現行法律,一個農民如果戶口遷出,那麼他不再是村集體成員,也不能再享受耕地承包權等權利。儘管國務院曾發文,禁止強行剝奪落戶入城農民的土地承包權,但“土地換戶口”的現象仍然存在。因此,農民們往往會在“交出土地”與“領取那點社保”之間舉棋不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2010年做的一個調查顯示:無論哪個年齡組的農村戶籍人口,如進城定居,極少願意放棄承包地。16-25歲組希望保留承包地的比重達到89.6%,26-30歲組的比重達到90.3%。

“低學歷、低收入、高年齡”農民,是郭亮眼中很不願意落戶入城的群體,“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農村可以就近獲取資源,如種菜、養雞,入城之後就意味著失去了這一優勢,生活成本馬上攀高,會陷入無以謀生的境地。”

城郊戶籍受訪者無一人願落戶進城

對城鎮戶口最不感冒的,當屬戶籍在城郊者。

本次調查中,這類群體無一人願落戶入城。得票率最高的理由是,擔心“福利不會更多甚至減少”。

“城市郊區,尤其是一些富裕地區城郊的農民,所能享受的集體福利,往往比城市居民還高。一旦戶口遷出,就意味著不能再享受這些福利。”郭亮解釋,還有一項“機會福利”——徵地拆遷的補償款,“這種一夜暴富的機會,是給多少個城鎮戶口都不願意換的。”

戶籍改革的中長期目標是自由落戶,但豐厚的利益無疑會滋生強烈的“排外”衝動。面對“你是否贊成你的戶籍所在地完全開放外來人口落戶”這一問題,六成大城市人和八成城郊人選擇了“不贊成”。相比之下,戶口在小城市的受訪者們則大度得多,近六成人選擇“贊成”,另有近三成表示“説不清”。

“事實上,小城市的戶口已經沒多少含金量,”郭亮在調研中發現,在許多欠發達地區的縣城,“幾乎是農民想落戶,就可以落戶。”有些地方允許農民落戶城鎮的同時,還可以保留在農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但農民表現出的積極性,還是遠不及政府方面的熱情。

“這或許是我們的‘城鎮化’過程中,一件始料未及的事。”郭亮説。

專家觀點

要防止外表光鮮的“偽城鎮化”

口述: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郭亮整理:記者袁樹勳

2009年,我在河南的一個地方調研,這兒雖有近一半人口在外務工,但當地的鎮子,在10年時間裏面積擴大了7倍。大量周邊農民成為鎮民。

政府的大力宣傳、倡導並且優惠提供土地,外出農民將自己打工的錢都投向了新興的房地産行業,或買房,或自建,以至於樓房一棟連著一棟,儼然具有了城市的味道。在一個沒有本地工業經濟支撐的城鎮化中,房地産行業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的重要力量。然而,大部分房屋只有在春節外出打工者返鄉時,才有人居住。大部分時間,這個集鎮是在一片令人不安的寂靜中度過的。

這些年在中西部調研,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

作為關注中國城市化和小城鎮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發現了中國小城鎮建設的獨特功能。在他看來,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中,多種多樣的工業不宜集中在少數城市,而應盡可能地分散到廣大農村去,進而,在工農相輔、共同繁榮的基礎上,實現農村工業化。費老的小城鎮建設思想真正抓住了小城鎮建設的內核,即一種工農相輔的經濟模式,是小城鎮存在的根基和價值。與之相比,當前的小城鎮建設更多的是一種城鎮外觀的建設,貌似繁榮的小城鎮建設,恰恰背離了費老所提出的這種結合中國國情的小城鎮化道路。

當前,因人口增多而導致的道路擁堵、環境品質下降等城市問題頻發,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中的弊病已經顯露。在現有條件下,如果我們的城市還不能完全杜絕這些問題,那麼就不能完全放棄建設小城鎮的思路和戰略。當然,這種小城鎮的建設,絕不是目前在各地上演的單純城鎮面貌的建設,而是一個有著地方整體經濟支撐,工、農、商協同發展,從而對年輕人産生吸引力的小城鎮建設。

為了把農民推入城鎮,我們的政府想了無數辦法。不過,僅僅給一張城鎮居民的戶口,卻不能創造一個能讓他們找到各自位置的經濟結構,不過是外表光鮮的“偽城鎮化”。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僅四成人願遷入更大城市
來源:紅網2013-04-23 10:34:00
中國的城市化路徑是“城鎮化”,它試圖讓農民們成為小城鎮居民,以實現在增加城鎮人口比例的同時又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的目的。從某個角度看,這可視為治療“城市病”的頂層設計。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