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來源:光明日報 2023-07-11 14:25:2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一表述飽含了黨和國家對農村工作的價值追尋與目標界定。科學把握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需要從生活、生産、社會及生態四個方面系統把握,使得鄉村逐步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民獲得更多就地就近就業機會,鄉村保持積極向上的文明風尚和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城市和鄉村實現各美其美、協調發展。

1.建設宜居生活空間,提升鄉村生活品質

鄉村是農民生活的重要載體,生活空間是鄉村地域綜合體的基本屬性。根據宜居鄉村的內涵,宜居生活空間建設的關鍵在於根據村民日常生活及行為習慣,劃定日常居住、鄰里交往、休閒娛樂、公共服務生活功能區,結合日常生活需求建設相關生活建築與設施,提質生活居住空間、鄰里交往空間、休閒娛樂空間、公共服務空間,促進生活宜居,增強村民生活幸福感。當前,基礎教育、公共交通、垃圾處理、水電路網等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已經有實質性進展,但仍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養老服務體系不完整、公共醫療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亟須從軟硬體兩方面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優化宜居生活空間。

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直接展示鄉村風貌,更深刻關乎農民生活品質。經過長期建設,鄉村基本實現通電、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線電視和通電話,極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但從整個城鄉發展全局來看,特別是在城鄉比較視角下,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不均衡、結構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難以滿足宜居生活空間的建設要求。2022年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持續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重點部署道路暢通、防汛抗旱、供水保障、清潔能源、倉儲保鮮冷鏈物流、數字鄉村等系列工程。這啟示宜居生活空間的建設重點是著眼于農民的美好生活嚮往,立足鄉村現有的基礎設施建設實際,加快補短板、促升級,積極推進鄉村道路、自來水、天然氣“戶戶通”以及公交、數字網路“村村通”,形成系統、完善、現代化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體系。同時,還要在原有基建的基礎上統籌考慮生態環境設施、清潔能源設施、數字鄉村設施等領域的建設內容,深遠謀劃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新格局。

健全鄉村現代公共服務體系。非均衡的公共服務是二元結構下城鄉差距最突出的表現,完善公共服務即為提質鄉村生活的主要潛力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推動城鄉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健全鄉村現代公共服務體系,首先要從農業農村現代化戰略高度加緊謀劃部署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精準識別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的關鍵問題,綜合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全局研判發展方向,以規劃統領鄉村公共服務建設內容。其次要特別聚焦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領域,加快鄉村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探索符合鄉村實際、滿足農民需要的現代化公共服務保障機制,充分依託基層黨組織組建農民參與、農民共用的公共服務體系。同時,為發揮好鄉村公共服務效果,還應當加強農村地區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服務能力建設,合理配置衛生健康、醫療保障、就業及社會保險、文化教育、生活服務等資源,確保公共綜合服務下沉到村。

2.建設宜業生産空間,實現鄉村産業興旺

人口流失、産業凋敝是鄉村衰落的主要表現,也是內在原因。延續脫貧攻堅時期的産業扶貧政策,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要求在産業興旺的基礎上建設鄉村宜業生産空間。宜業不是局限于保農業,更要在穩定農業生産的基礎上按照“提檔升級,效率為先”的思路夯實農業設施基礎,按照“聚合資源,整合要素”的思路提升鄉村産業集群發展能力,按照“強鏈主,密聯結”的思路提升産業融合水準,推動形成農業安定、工商繁榮的産業興旺局面。

賦予鄉村産業遵循市場要求的空間與能力。任何産業的發展都要同其基礎環境相適應,這要求産業佈局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基礎與社會經濟條件,同時要根據産業發展需要及時優化配套設施與服務措施。在很多地區,仍然存在産業項目與農戶需求脫節、農戶參與産業發展程度低、落後的基礎設施難以支撐産業發展需要、以種養業為主的産業同質化及産業不可持續等問題,項目及政策未能實現預期成效。同時,農民技能掌握程度同産業發展需要錯位,與産業發展相配套的技能培訓和專業教育欠缺,甚至形成“有産業沒人力、有勞力沒技術”的局面。為此,鄉村産業佈局與發展一定要同市場空間及市場定位相契合。一方面,針對基礎設施方面的薄弱環節,加快推動鄉村新基建,按照“新基建+多業態”模式協同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針對鄉村技術及勞動力素質等突出短板合理配置産業與勞動力的關係,以“教育+勞動+産業”一體化思維鞏固提升産業發展的軟實力。此外,鄉村産業要切忌“貪多貪大貪新貪奇”,應在緊密結合自身優勢的基礎上探索適宜本地的産業模式和産業形態,充分放活土地等基礎資源,持續培優提升勞動力資源,把優化産業資源配置和提升産業發展服務能力擺在突出位置。

以城鄉統籌與融合發展促進優化生産空間。城鄉二元結構抑制資源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資源配置失衡削弱鄉村産業發展基礎。因此,構建宜業生産空間務必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深入推進城鄉統籌與融合發展。一方面,加快形成城鄉要素雙向互動的體制機制,破解城鄉間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遵循經濟規律優化城鄉資源配置秩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鄉要素優勢,合理設置鄉村産業定位,形成同資源基礎相適應、區位佈局相協調的産業格局。《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把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産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重點,強調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培育農産品加工業集群,發展農資供應、技術整合、倉儲物流、農産品行銷等農業生産性服務業。發展縣域經濟有助於提高縣城輻射帶動鄉村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是推進城鄉融合最有效、最直接的策略。優化鄉村生産空間,應牢牢把握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域城鎮化這一抓手,統籌資源環境承載力、區位條件、産業基礎、功能定位發掘鄉村特色優勢産業資源,通過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等多種業態模式打造高品質的鄉村生産空間。

3.建設和諧社會空間,培育鄉村文明新風

社會空間主要指農民憑藉其社會行為所構建的空間關係,以及通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組織所構建的社會秩序。隨著産業發展,鄉村人員構成變得相對複雜,打破了過去以地緣、血緣和親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關係,“熟人社會”變成了“半熟人社會”“陌生人社會”,原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遭到衝擊,社會空間邊界也在加劇社會功能的原子化。針對當前鄉村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亟須加快跟進文化建設與基層治理,通過發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民風、完善現代基層治理體系,打造文明和諧的鄉土社會秩序。

加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關係。傳統文化的沒落與現代公共文化的滯後交織呈現于原子化的鄉土社會,帶來社會轉型背景下思想觀念、道德規範與社會發展需要難以適應的困境。為此,和諧社會空間的建設勢必要在這一背景下重塑鄉村社會的精神紐帶,在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的同時,加快建構具有文化內核、精神內涵的鄉村社會體系。其一,傳承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並整合民俗文化、節日文化、手工藝文化等優秀文化資源,持續加大傳統文化要素的保護力度,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建設有凝聚力並能厚植鄉土情懷的社會關係。其二,推動建設鄉村公共文化。重點圍繞鄉村人與人的關係打造公共性文化平臺與文化設施,促進弘揚鄉村文明風尚。其三,牢牢抓住人這一核心持續優化社會關係。把農民及鄉村社會組織充分寓于文化建設之中,發揚農民的主體性和積極性以營建充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與團結互助精神的社會空間。

推動基層治理,共建文明鄉風。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推動構建現代基層治理體系是彌補鄉村治理短板、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重要舉措,更是強化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培育文明鄉風的關鍵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從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制度、加強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進基層法治和德治建設、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五方面部署基層治理的主要內容,夯實了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基礎。著眼于鄉村文明、和諧的發展需要,特別是推動建成鄰里互助、精神美好的社會空間,需要從完善規章制度、健全基層自治、創新治理模式等多方面著手,在破解原有體制性、機制性治理難題的同時革新基層治理體系。以“法律法規+村規民約”建構鄉村制度體系,為規範社會秩序提供基本參考;以“村兩委+社會組織”建構鄉村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村兩委及鄉村議事會等組織的社會治理效用;探索網格化、積分制等多種治理方案,通過群眾間的溝通協作形成治理合力。

4.建設美麗生態空間,守護鄉村綠水青山

生態興是民族興的千年大計和根本保證,打造美麗、宜居的鄉村生態空間是推動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的關鍵。鄉村生態空間是具有自然屬性、以提供生態産品或生態服務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是鄉村生産生活的前提條件,起到基礎支撐作用,為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提供自然資源。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需要構建鄉村生態空間保護新秩序。

實施鄉村全域生態空間系統治理行動。鄉村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性的複雜工程,既要採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的生態修復方案,又要統籌兼顧鄉村産業和農民生計。基於此,鄉村全域生態空間系統治理首先要制定明確的規劃方案,充分結合鄉村本地實際情況編制鄉村國土空間開發計劃、生態環境整治計劃、鄉土田園綠色修復計劃等,為鄉村生態空間治理提供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同時,鄉村生態治理還要注重協調生態環境與文化環境的關係,在鄉村生態環境整治過程中充分考慮傳統建築風貌與原始村落空間形態保護,積極保護傳統文化和基礎資源,守好鄉土內涵。

構建鄉村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開發鄉村生態資源、推動鄉村生態資本形成與價值轉換,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能夠在切實做好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實現綠色發展,以生態資源賦能鄉村生態發展新機遇。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雙碳”戰略是當前和今後很長一個時期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向和根本遵循。鄉村在承載農業生産和農民生活的同時還有著龐大規模沉睡的生態資源,“雙碳”戰略為開發鄉村生態資源提供了有利契機,未來需要抓緊構建鄉村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通過生態增值、碳標簽、碳交易等途徑為鄉村生態産業化提供方案。同時,鄉村生態價值的實現還需注意依託集體經濟,在共建、共用的過程中以生態資源撬動共富杠桿,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有利的生態基礎支撐。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紮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來源:光明日報2023-07-11 14:25:2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一表述飽含了黨和國家對農村工作的價值追尋與目標界定。科學把握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需要從生活、生産、社會及生態四個方面系統把握,使得鄉村逐步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民獲得更多就地就近就業機會,鄉村保持積極向上的文明風尚和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城市和鄉村實現各美其美、協調發展。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