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住建局:支援項目“拿地即開工”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3-02-09 16:17:30

2月8日,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佈市區住建系統優化營商環境的八大服務承諾。

其中提到,支援項目“拿地即開工”。深化完善施工許可分階段審批機制,持續提高審批系統資訊共用化、申報便利化、審批智慧化水準,全面實現施工許可變更全流程網上辦理。同時,豁免既有建築辦公場所裝飾工程審批。

同時還指出,堅持“拆、治、興”並舉,著力推進中心城區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優化項目審批流程,精細化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

進一步加大“承諾制”審批力度。對建築業企業資質、施工許可、消防審批、預售許可、竣工聯合驗收等主要涉企審批事項,大力推行承諾制審批,構建與承諾制審批相適應的新型信用監管機制。

以下為全文:

為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廣州市作為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作用,聚焦市場主體關切,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樹立政府誠信形象,結合本單位工作職責,現公開向社會鄭重承諾:

  一、政務服務提質增效

  全面貫徹落實政務整合服務、首席服務官、首問負責制等要求,實施無紙化、零跑動審批。面對服務對象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和一次性告知;業務事項能夠當場辦理的當場辦理,不能當場辦理的嚴格依照法定審批時限或對外承諾時限內辦結。

  二、靠前開展暖企服務

  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強化調研指導扶持,積極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對重大疑難問題實施“會商”制度,打通服務企業“最後100米”,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係。

  三、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

  1.落實“清單外無審批”。動態更新我市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查事項清單並向社會公開,嚴格按照清單辦理相關業務,不擅自增加審批事項和審批條件。

  2.支援項目“拿地即開工”。深化完善施工許可分階段審批機制,做好施工許可與施工圖審查、消防審查、融合監管、竣工聯合驗收等關鍵節點之間的無縫銜接,持續提高審批系統資訊共用化、申報便利化、審批智慧化水準,全面實現施工許可變更全流程網上辦理。

  3.豁免既有建築辦公場所裝飾工程審批。

  全面實施對不涉及增加建築面積、建築總高度、建築層數,不修改外立面,不變更使用性質等規劃調整,不降低建築結構安全等級,不改動消防設施,不涉及辦理産權登記,且主體建築已依法取得消防驗收(或備案)手續的既有建築內面積3000平方米以下的辦公場所裝飾工程(人員密集場所除外),免於辦理施工許可及報監手續、消防設計審查、消防驗收等行政審批手續。

  四、有力有序推進城市更新

  堅持“拆、治、興”並舉,著力推進中心城區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優化項目審批流程,精細化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

  五、進一步加大“承諾制”審批力度

  對建築業企業資質、施工許可、消防審批、預售許可、竣工聯合驗收等主要涉企審批事項,大力推行承諾制審批,構建與承諾制審批相適應的新型信用監管機制,維護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

  六、進一步優化“網上服務”

  全面實現施工許可證變更全流程網上辦理,實現變更批復自動生成、自動蓋章、自動送達企業。增加地名命名(更名)審批申報系統查重、檢索等功能,實現與工程規劃許可證等電子證照的數據共用,為企業提供更便利的申報平臺。

  七、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

  廣泛運用提醒教育、勸導示範、警示告誡、指導約談等方式開展行政執法,禁止“一刀切”等粗暴執法形式。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推動監管創新,努力做到監管效能最大化、監管成本最優化、對市場主體干擾最小化。

  八、紮實改進工作作風

  持續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不得以各種理由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不準違規對企業亂檢查、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不準“吃拿卡要”,對幹部作風問題和破壞營商環境的行為實行“零容忍”,切實做到“不回避、不徇私、不護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責任編輯:王奕歌)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廣州市住建局:支援項目“拿地即開工”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3-02-09 16:17:30
2月8日,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佈市區住建系統優化營商環境的八大服務承諾。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