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健康城市” 的梅州行動

來源:南方日報 2021-08-25 08:09:54

 “慢城”梅州人民的一天,是從對健康生活的追求開始的。

迎著初升的太陽,在“梅城最美跑道”上,市民邊慢跑邊欣賞著江邊美景;溫和的陽光開始普照大地,街邊公園、小區步道上,人們或散步,或在健身器材上鍛鍊,或跳廣場舞;與此同時,醫療機構裏,醫務工作者們開始一天的工作,守護市民健康……

“退休之後,更注重身體健康。梅州城市配套的完善和醫療水準的提高,讓我們對健康生活的期待得以實現。‘長壽之都’名不虛傳。”市民黃志輝説,生活在梅州幸福指數很高。

在“世界長壽之都”梅州,“健康生活”“健康環境”“健康産業”等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關鍵詞”。

近年來,梅州市出臺了多項政策全力推動“健康梅州”建設,近期,《推進健康梅州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細化18個專項行動,並提出到2030年,每人平均健康預期壽命得到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準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實現。方案的出臺,對“健康梅州”的建設提出了更高更細的要求。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梅衛宣

攝影 何森垚

築牢全民健康基礎

打造百姓身邊的健身組織

和“15分鐘健身圈”

黃志輝的退休生活豐富而精彩。

作為曾經的語文老師,黃志輝延續了以前寫毛筆字和寫作的愛好,每天練習1小時毛筆字,2小時寫詩、散文、記敘文,除此之外,每天早晨他都會在附近公園裏散步鍛鍊身體,下午和朋友在公園裏下棋閒聊。“我的身體好得很,不需要孩子們操心,公園裏散步、下棋是我每天最開心的事。”

黃志輝家住梅水路一帶,除了小區裏完備的健身設施和休閒小公園外,小區馬路對面便是歸讀公園,公園臨江,不僅景色美、綠化好,還有多種多樣的健身器材、休閒亭廊,滿足了附近居民休閒健身的需要。

“以前這一片都是荒地,誰曾想成為了梅州城區最繁華的地帶之一。”黃志輝説,梅州城區的變化從梅水路一帶可見一斑,曾經的荒田荒地上建起了棟棟居民樓,江邊雜草叢生之地也成為了美麗的公園。“物質生活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步前進。”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在推動經濟發展之時,梅州也不遺餘力地推動城市健康設施、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等,不斷滿足市民對健康生活的嚮往和需求。

近年來,梅州市提出建設“健康梅州”,把居民健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全面推進全市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以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推動更高水準的健康事業。

配合“健康梅州”建設,多項政策落地並推動實施,城市衛生、醫療機構服務水準、居民健身頻率等均大幅改善。

一組數據説明“健康梅州”的建設成效。2020年,梅州市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9.78歲,孕産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到8.91/10萬、2.85‰,居民健康總體水準居全省中等水準。

去年初,梅州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科學認證委員會授予“世界長壽之都”稱號,成為國內第二個獲此稱號的城市。

“世界長壽之都”的稱號不僅是榮譽,更是前行的動力和壓力。

近期,梅州市出臺《推進健康梅州行動實施方案》,對“健康梅州”建設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更高的要求,明確通過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等18項專項行動,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

18項專項行動被分為四大類,其中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的6項行動,為基礎性工作。這6項行動分別是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合理膳食行動、全民健身行動、控煙行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健康環境促進行動。

實現全民健康,健康知識的科普宣傳是關鍵。目前,梅州人民對健康的意識已有較大提升,但重鹽、油的飲食傳統,依舊對市民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

方案提出,構建健康科普知識發佈和傳播機制,增強健康知識普及的科學性、權威性。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分別不低於25%和35%。

鼓勵全社會參與“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活動和“控油限鹽、健康進萬家”健康促進活動。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長率持續減緩,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分別在2019年和202年基礎上提高10%,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分別低於7%和5%。

體育健康設施的完善,是實現全民健身的基礎。梅州提出努力打造百姓身邊的健身組織和“15分鐘健身圈”。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於93%和96%,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分別不少於39.5%和42%。

可以想像,未來梅州體育健身越來越密集,健身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習慣。

維護全生命週期健康

努力實現幼有所育、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副院長黃爍丹長期致力於地中海貧血症研究,他帶領的團隊基於10萬份數據研究發現,梅州人地貧基因攜帶率高的原因與客家人遷徙的歷史分不開。客家人的祖先在長期遷徙過程中,因條件惡劣,造成瘧疾肆虐。為了抵抗瘧疾,在代代遺傳進化中,客家人的紅細胞發生突變,2個紅細胞突變的人結婚,同時把突變遺傳給孩子,就産生了地貧。

數據顯示,梅州戶籍人口中地貧基因攜帶率約為21.2%,遠遠高於16.8%的全省平均水準,即平均每5個梅州人中就有1人攜帶基因。

基因攜帶者夫婦生下重型地貧兒的幾率有1/4,梅州每年有30多個重型地貧兒出生。每例重型地貧患兒出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高達100萬—300萬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諸多的困擾。

為進一步提升人口素質,2014年,梅州市地中海貧血防抗項目納入2014年政府民生實事,將産前三道關的檢查納入免費服務中。同時,梅州市以政府為主導,建立起市、縣、鎮三級防控網路,並創新篩查技術為支撐,地貧防控工作取得較好的進展。

今年1-7月,梅州市出生1例重型地貧兒。重型地貧兒的出生率相較2014年以前下降了90%以上。

地貧防治工作帶來的經驗也被運用到其他出生缺陷防控項目中來。2015至2020年梅州市實施了兩個週期的出生缺陷綜合防控工作。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形成出生缺陷防控“縣篩查—市診斷—省指導”的工作模式。

2020年,梅州市孕産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均穩定在較低水準,達到國家、省、市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目標要求。

出生缺陷防控是梅州市維護人民全生命週期健康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梅州市對學生體育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從不斷增加的體育分數佔比倒逼學校、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重視,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同時,梅州市對於成人職業健康保護和老年健康促進也提出了相關的要求,提升職業病防治與危害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推進醫養結合和安寧療護工作。

梅州市人民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相繼入選廣東省高水準醫院重點建設醫院,癌症、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各年齡人群的死亡率,每人平均壽命不斷提升。

維護人民全生命週期健康也是“健康梅州”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

方案針對婦女婚前、孕前、孕期、兒童等階段特點,提出積極引導家庭科學孕育和養育健康新生命,關注經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婦女的“四期”健康管理。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得到特殊的保護。方案提出加強兒童健康管理,促進兒童健康全面發展。到2022年和2025年,各縣(市、區)至少各建成2家和6家規範化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到2022和2030年,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5.6‰及以下和4‰及以下。

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梅州將通過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政策,增強醫養結合服務可及性和服務品質,建立健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方案的落地實施,將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水準,人口的預期壽命,推動梅州成為一座“幸福健康之城”。

不斷拓寬健康內涵

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

驅車行駛在廣梅園同心湖,一瓶五層樓高的“紅罐王老吉”令人眼前一亮。這裡是去年10月竣工投産的王老吉大健康梅州原液提取基地。

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基地投資近4億元,採用了全球最先進的涼茶原液提取技術,以全程自動化的方式創新管理,基地內的24個提取罐,正式投産後日可提取藥材60噸以上,年産涼茶濃縮液2萬噸以上,基地實現了國家綠色製造水準。

為何選擇梅州?廣藥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楊軍的回答是:“梅州有生態優勢。”

梅州是著名的仙草之鄉,特別是在平遠縣,當地土壤和氣候非常適合仙草種植。該縣仙草種植已是廣大涼茶生産商的首選。早在2009年,平遠縣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仙草之鄉”。

“基地落地于梅州,是因為梅州是涼茶主要原料仙草的主産區,這裡有著豐富的原料資源,加上梅州植被、水質等生態環境非常優越,能為王老吉涼茶原料提供品質保障,實現企業産業鏈佈局。”楊軍説。

事實上,梅州的生態資源優勢,已經吸引了眾多企業落戶、投産。嘉應制藥、明珠藥業、康奇力、五虎山等企業投産並成為本地龍頭企業;廣東康和藥業有限公司、廣藥集團選擇在梅州建廠,靠近原料産地。

企業落戶,不僅豐富完善了梅州的大健康産業,也不斷豐富“健康梅州”的內涵。

梅州正推動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緊密合作,支援港澳服務提供者在梅投資辦醫。

借力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集聚發展延伸鏈條,加快大健康産業發展。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領域合作,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合作,加大“世界客都·長壽梅州”品牌宣傳,做大長壽産業。

方案提出,到2030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健康共同體,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最佳康養地”。

中醫藥是梅州市大健康産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梅州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多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是廣東省重要的中醫藥種植、生産、使用地。

未來,梅州還將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在群眾中推廣體現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時,發展特色康復醫學,實施中醫藥康復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中醫藥特色康復能力。

目前,梅州市各醫療機構正積極推廣“智慧醫療”的使用,市民只需要用手機就可實現預約掛號、付款、查看檢驗報告單等服務。而醫院內部也通過資訊化的手段,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方案中“實施智慧健康行動”單獨成項。希望通過“智慧醫療”的建設,不斷豐富“健康梅州”的內涵,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結合“數字政府”建設,梅州將建成市級全民健康綜合資訊管理平臺,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夯實智慧健康應用基礎。

同時,梅州將深化人工智慧等新興資訊技術與醫療、公共衛生、行業治理、個人健康管理等業務的融合應用,發展智慧健康服務新業態。

“‘智慧醫療’的發展會是未來的趨勢,利用數字化的技術水準,對於客家人的常見病的分析和治療,起到重要作用,而人工智慧對於推進醫療技術水準的提升和緩解‘看病難’的問題也起到重要作用。”梅州市衛健局規劃與資訊化科相關負責人劉暢説。

未來,資訊化手段成為梅州醫療機構看病、科研的重要工具,也將成為梅州市民提升就醫體驗、治療疑難雜症的重要保障。

數説

數看《推進健康梅州行動實施方案》

《推進健康梅州行動實施方案》近期出臺,提出18項專項行動推進健康梅州建設,18項專項行動對應了18個主要數據目標。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分別不低於25%和35%。

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長率持續減緩,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分別在2019年和2022年基礎上提高10%,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分別低於7%和5%。

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於93%和96%,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分別不少於39.5%和42%。

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無煙法規保護的人口比例分別達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準提升到20%和30%,減緩失眠障礙、抑鬱症和焦慮障礙患病率的上升趨勢。

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飲用水水質達標情況明顯改善,並持續改善。

到2022年和2030年,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5.6‰及以下和4‰及以下,孕産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4.4/10萬及以下和12/10萬及以下。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分別達到50%以上和60%以上。學生的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全市青少年總體近視率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

到2022年和2030年,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例數佔年度報告總例數的比例分別下降到30%和20%;重點行業的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分別達到85%及95%以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率分別達到80%及95%以上;醫療衛生機構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率分別達到90%及95%以上。

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到2022年和2030年,高血壓患者規範管理率分別達到60%以上和70%以上,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別下降到209.7/10萬以下和190.7/10萬以下。

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

到2022年和2030年,70歲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萬及以下和8.1/10萬及以下。

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分別達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到2022年和2030年,以鎮街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規範處理率達到100%。

到2030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健康共同體,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最佳康養地”。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達到100%,村衛生站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分別達到70%以上和80%以上。

到2030年,新一代智慧技術與健康醫療業務深度融合,資訊化全面支撐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驅動衛生健康事業科學發展的先導力量。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建設“健康城市” 的梅州行動
來源:南方日報2021-08-25 08:09:54
“慢城”梅州人民的一天,是從對健康生活的追求開始的。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