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離普及還有多遠

來源:經濟日報 2021-07-20 08:21:43

試點場景超過132萬個、個人錢包超過2087萬個、累計交易筆數7075萬餘筆……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顯示,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驗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功能研發、系統調試等工作,正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試點測試。

在這些數據背後,人們更關心的是,試點情況如何?接下來數字人民幣還會有哪些動作?

試點地區有序擴大

據了解,截至目前,數字人民幣試點已經有序擴大至“10+1”,即“10個城市+1個冬奧會場景”。

2019年末以來,央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2022北京冬奧會場景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測試。2020年11月份開始,又增加了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6個新的試點地區,形成了目前的“10+1”個試點地區。

“在一些地區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實現了不同場景的真實用戶試點測試和分批次大規模集中測試,驗證了數字人民幣業務技術設計及系統穩定性、産品易用性和場景適用性,增進了社會公眾對數字人民幣設計理念的理解。”對於試點測試的情況,白皮書中如是總結。

考慮特定群體需求

“在未來的數字人民幣産品設計中,還將充分考慮特定群體的現實需求,通過多種技術手段,降低使用難度,避免因‘數字鴻溝’帶來的使用障礙。”央行貨幣金銀局局長羅銳説。

“為彌合‘數字鴻溝’,數字人民幣也將探索推出智慧可視卡等‘硬錢包’,以解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定群體操作智慧手機不便問題。”羅銳表示,數字人民幣錢包設計便於線上線下全場景應用,滿足用戶多主體、多層次、多類別、多形態的差異化需求。

公眾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也有望進一步降低。未來,沒有銀行賬戶的社會公眾可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享受基礎金融服務,短期來華的境外居民可在不開立中國內地銀行賬戶情況下開立數字人民幣錢包,滿足在華日常支付需求。同時,數字人民幣“支付即結算”的特性也有利於企業及有關方面在享受支付便利的同時,提高資金週轉效率。

與實物人民幣長期並存

“實物人民幣將與數字人民幣長期並存。”羅銳表示,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多民族融合、區域發展差異大,社會環境以及居民的支付習慣、年齡結構、安全性需求等因素決定了實物人民幣具有其他支付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性。

對於數字人民幣與電子支付工具的關係,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數字人民幣與一般電子支付工具處於不同維度,既互補也有差異。數字人民幣將為公眾提供一種新的通用支付方式,可提高支付工具多樣性,有助於提升支付體系效率與安全。其獨特優勢包括:作為國家法定貨幣,是安全等級最高的資産;具有價值特徵,可在不依賴銀行賬戶的前提下進行價值轉移,並支援離線交易,具有“支付即結算”等特性。

在使用數字人民幣時,安全性和隱私問題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央行高度重視數字人民幣體系的安全及隱私問題,把依法合規和安全便捷作為最重要的兩個設計原則,貫穿數字人民幣設計框架的各個層面。

在安全性方面,范一飛介紹,一是規範數字人民幣及相關係統的設計、開發和運維操作流程全生命週期資訊安全管理,實現不可重復花費、不可非法複製和偽造、交易不可篡改和抗抵賴等特性,初步建成多層次安全防護體系。二是初步完成構建多層次聯防聯控安全運營體系,建立資訊安全管理制度體系,注重加強實戰訓練,為數字人民幣提供常態化的安全保障支援工作。三是研究新安全技術提升數字人民幣安全水準,引入分佈式數字身份、零信任等新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強化個人隱私數據保護技術措施。

在隱私性方面,數字人民幣體系遵循“小額匿名、大額依法可溯”的原則。同時,央行也將防範數字人民幣被用於電信詐騙、網路賭博、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相關交易符合反洗錢等要求。范一飛介紹,數字人民幣體系收集交易資訊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則,不過度收集,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外,不提供給第三方或其他政府部門。央行內部對數字人民幣相關資訊設置“防火牆”,通過專人管理、業務隔離等制度安排,嚴格落實資訊安全及隱私保護管理,禁止任意查詢、使用。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數字人民幣離普及還有多遠
來源:經濟日報2021-07-20 08:21:43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顯示,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驗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功能研發、系統調試等工作,正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試點測試。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