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風貌區嚴控市政設施高度體量色彩

來源:北京日報 2021-07-15 08:04:56

大到污水處理廠、垃圾清潔站、變電站,小到公共廁所、市政箱體、雨水箅子,各種市政場站設施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市規自委近日發佈《北京市重要市政場站城市設計導則》,針對水、電、氣、熱等8大專業類型、40余種設施類型的市政場站制定規劃設計管控與引導要求。導則確定了安全友好、美觀融合、綠色先進3個方向,並分區分級進行差異化引導。

規劃設計尊重整體山水格局

提到污水處理廠,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臭味熏天的臟亂景象。然而,位於豐台區的槐房污水處理廠,實現了用地的複合利用,將污水處理主廠房全部壓到地下,地上建設為濕地保護區,為城市增添了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導則提出9大目標,其中一個就是減小擾動、平衡和保護生態環境。導則明確,市政場站規劃設計應考慮周邊自然環境特徵,保護區域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自然天際線、景觀眺望視廊的完整性。同時,應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依坡就勢,通過將有限的建築手段與無盡的自然意趣相結合,使建築與自然有機融合,使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相協調。

包括城市副中心、順義、亦莊、大興東部平原與郊野的過渡區域為平原田野風貌區。由於這些區域具備一定的城市發展空間,導則提出,應在市政專業整合、城市功能複合、公共空間融合上,創造新一代市政場站設施的典範之作。例如,城市副中心碧水再生水廠改造後,既提高了水處理能力及出水水質,還在地面建設公園,提供體育運動場所,極大改善了區域面貌。

老城非必要不設置大型設施

市政場站設施是保障市政供應需求的必要設施,受鄰避效應影響,大部分市政場站設施需獨立佔地,數量多且分散。為落實新總規對建築風貌及城市設計的要求,導則對不同區域提出市政場站設施的風貌引導,助力形成良好的空間氛圍和環境品質。

其中,在古都老城風貌區,要嚴格控制區域內市政場站設施的高度、體量、色彩等各項要素,逐步拆除或改造與古都風貌不協調的建築,進而推進街區的整體更新。“針對老城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非必要不設置。”相關負責人介紹,導則提出,凈化老城衚同空間內冗余的設施與景觀,除居民生活必需,應儘量減少設施數量,優化佈局,重現清凈、舒適的老北京衚同風貌。此外,老城、軸線、重要街道不宜放置大規模的市政設施,如需佈置,應結合實際要求與空間條件,統籌規劃、合理設置,或與其他城市功能複合設置。

由於老城空間資源緊張,綠色空間仍有短板,導則提出,應結合現狀條件增加老城市政場站設施的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同時,鼓勵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垃圾收集站、變電站、雨水調蓄池等市政場站的地下化,騰退地上空間增補老城綠化,並對地面附屬設施進行景觀化、藝術化設計,融入城市景觀。例如,珠市口地鐵站110kV地下變電站就設置在地下,地面則開闢為綠化休閒帶,提升了珠市口大街沿線整體景觀品質。

實行街道步行空間最大化

在安定門外大街輔路與和平裏北街的交叉口,一組簡易的公共廁所設置在天橋下的街角,擋住了來往行人的去路。由於佈局位置不合理,原本的便民設施反而成了妨礙步行的“攔路虎”。

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共廁所、市政箱體等小微型市政設施數量大,佈局位置隨意性較強,外觀形象欠佳,對城市公共空間風貌形成較大影響。為此,導則提出,市政設施的佈局應以街道步行空間最大化為原則,不影響行人正常通行、消防救護和安全疏散,避免設置在人流較多的區域,如道路轉角、天橋及地下通道出入口、公交車站等處,並應逐步將嚴重阻礙步行的市政箱體進行入地處理或移入建築內部。

此外,還應有序整合街道空間內各類通信廣電、交通、監控等弱電箱體,可多箱歸併、多箱集中,相鄰的各類線桿可多桿合一為綜合桿,提高空間利用率,擴大並凈化行人通行空間。

針對隨處可見的雨水箅子,導則也提出要求和建議。鼓勵使用平面、立體排水相結合的雨水箅子,佈置在人行空間的邊緣位置,儘量減少對人行空間的切割。非機動車道應採用柵條方向與非機動車行進方向垂直的雨水箅子。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古都風貌區嚴控市政設施高度體量色彩
來源:北京日報2021-07-15 08:04:56
大到污水處理廠、垃圾清潔站、變電站,小到公共廁所、市政箱體、雨水箅子,各種市政場站設施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市規自委近日發佈《北京市重要市政場站城市設計導則》,針對水、電、氣、熱等8大專業類型、40余種設施類型的市政場站制定規劃設計管控與引導要求。導則確定了安全友好、美觀融合、綠色先進3個方向,並分區分級進行差異化引導。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