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産項目利潤趨薄 房企土拓總監幹活多了薪酬少了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1-05-21 12:29:21

在土地市場改革的背景下,項目利潤受到壓縮,房企土拓人員的薪酬受到一定影響。“前幾年土拓區域經理的年薪能到百萬級,有的房企土拓總監年終獎就上百萬。儘管薪水普遍下降,但跳槽的情形越來越少。”華南地區一家TOP30港股上市房企土拓區域總監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薪酬少了,活卻沒有少,上半年在積極拿地。”

利潤空間被壓縮

“房企要生存就要拿地。”北京某房企土拓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一些房企在年報中披露的土地儲備看起來很好,其實土地儲備不是必要披露項目,披露規範也不統一。有的房企把在建和在售的土地項目也算作土儲,其實已經沒有多少土地儲備了。上半年,不少房企在積極拿地,因為要趕在年前銷售,可以計作當年的貨值。”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在已宣佈實行“兩集中”土地出讓制度的22個城市中,長春、廣州、無錫、重慶、瀋陽、杭州、北京、福州、青島、廈門、天津、深圳12個城市相繼完成第一批集中土拍。200余家房企拍得近500宗土地。其中,以一二線城市為佈局重點的融創、華潤、越秀、招商、保利、金地、龍湖等企業表現不俗,拿地總金額居前。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等實行“兩集中”制度的城市,土地出讓對項目的利潤限制較大,不少房企拿地目的主要在於高週轉以及搶佔優質區域市場,並非簡單賺取該項目的利潤。

“越是熱點地區,流程越透明,項目入市也更快。”有房企高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有的地區,土拍市場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比如,個別環京地區,多數地塊會落入本地開發商手中。”

5月10日至11日,北京舉行首批集中供地出讓,涉及30宗地塊,總起拍金額約為1035.8億元。最終,30宗地塊以1109.71億元成交。其中,10宗地塊觸及“雙頂”,轉入競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投報程式,歸屬待確定。

根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佈的《投報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時間安排相關事宜的通知》,上述10宗轉入投報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的地塊將分三批次投報,分別為5月24日上午、5月24日下午及5月25日上午。通知要求,相關競買人提前做好準備,按時間要求提前到達豐台區西三環南路1號市公共資源交易綜合分平臺五層,參加投報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活動,主要包括朝陽區王四營地塊、崔各莊地塊、豆各莊地塊、海淀樹村地塊、北京城市副中心等10個地塊。

改善型需求逐步升溫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發現,近期北京地區新房項目入市較為積極,房源較為充足。不過,非限競房相比之前價格攀升了不少。

北京某新房仲介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五環內的新房項目基本都在每平方米6萬元以上,四環外的不少項目單價已超過每平方米8萬元。北京在售的新房項目合計200多個,非限競房項目價格相比同地區的二手房基本要貴1萬-2萬元/平方米。

“北京地區在售的項目很多,除了青龍湖、大興等地區的限競房項目,低價新房越來越少。經過多年密集的限競房供應,純剛需客戶逐步被消化,改善型客戶需求逐步升溫。”

項目品質也有不少提升,不少是主打“恒溫、恒濕、恒氧、恒潔、恒凈”的“五恒”項目,這些節能、環保的樓市項目定價提升不少。

“這類新型房源,冬天可以不燒暖氣、夏天不開空調,達到適宜人體的常溫效果。恒凈功能可以吸收空氣中的PM2.5。一些開發商在環京或濱海城市小規模開發過這類項目,北京這類項目較少。隨著剛需産品逐步被消化,再加上‘兩集中’制度下,一些地塊單價高,因此高附加值項目開始增多。”上述銷售人員説。

土地市場調控趨嚴

土地市場調控政策趨嚴,多地要求實行房地聯動。

5月18日,浙江省湖州市發佈進一步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的通知,明確在細化網格,合理確定地價的基礎上,對熱點區域實行“限房價、限地價、競配建、競自持”的房地聯動機制。競買人在參與商品住宅用地競拍前,應簽署知曉出讓地塊房地聯動機制及理性競價的承諾書,承諾書納入土地出讓合同。

湖州市同時規定,中心城市範圍內新建商品住房申領預(現)售許可證後,購房意向登記數大於本期可售房源數的,實行公證搖號銷售。對採用“限房價、限地價”方式出讓的住宅用地項目全部實行公證搖號銷售。

業內人士指出,近期採取“兩集中”制度的12個城市,其供地結果體現了集中供地制度的初步成效,也反映了房企對這些城市未來房地産市場的判斷,將為房企制定後續拿地策略提供實踐參考。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土地市場會繼續分化,冷熱不均將成為常態。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地産項目利潤趨薄 房企土拓總監幹活多了薪酬少了
來源:中國證券報2021-05-21 12:29:21
在土地市場改革的背景下,項目利潤受到壓縮,房企土拓人員的薪酬受到一定影響。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