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水域面積,13年多了“48個昆明湖”

來源:北京日報 2020-08-19 17:41:21

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和十幾年前相比,北京的濱水廊道越來越多、越來越美。如果從空中俯瞰,這些河湖水系正在編織一張大大的“藍網”,為城市帶來生機與靈動。

但回望北京河湖水系發展歷史,這座因水而建的城市也曾經遭遇溝渠河道長年乾涸、斷流河道蓋板消失等情況。近些年,政府下大力氣治理河湖水系、提高水系連通、恢復河道生態功能、加強水資源保護、引南水進京、為永定河補水……這一系列措施讓多年萎縮的“藍網”越織越大、越織越藍。

北京市水務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北京自然水域面積在13年間增加了96.63平方公里,相當於48個昆明湖,中心城水系岸線長度累計超過321公里。一張由水體、濱水綠化廊道、濱水空間共同組成的“藍網”系統已經成為服務市民生活、展現城市歷史與現代魅力的亮麗風景線。

歷史

北京城因水而建 “藍網”較為發達

北京市隸屬海河流域,境內包括了永定河、大清河、潮白河、薊運河、北運河五大水系,城區的護城河、清河、涼水河、昆明湖、八一湖等自然水域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城市河湖水系格局。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高級工程師武士敏對北京城市河湖水系變遷有深入研究,她曾經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實地走訪等方式,寫下多篇城市河湖水系變遷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北京不缺水,城市水系也比較發達。”武士敏告訴記者,元朝選擇定都大都(今北京),就是因為這裡有優越的水利條件。隨後的元、明、清幾個朝代興修了眾多治水工程,奠定了北京城河湖水系的基本格局。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對有數百年曆史的城市河湖進行大規模疏浚整治,包括北海、什剎海、護城河、筒子河、通惠河等。1957年和1965年還分別建成了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昆玉段,引永定河、潮白河水進京,為城市河湖提供了新水源。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河湖水系的水面一度佔市區面積的3%,河道大部分有水,水質也基本良好。在郊區,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郊區河湖渠道仍大量存在,京西北是有名的海淀濕地,京南有著名的海子濕地,濕地面積佔到平原面積15%左右。

今年已經70多歲的王老先生曾居住在玉泉山一帶,他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玉泉山周邊有大片的水稻栽種,“如果沒有水,種植這麼多水稻,是不可想像的。”

遺憾

城市擴張乾旱少雨 “藍網”逐漸殘破

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北京城市河湖水系發生了巨大變化。

北京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擴張,城市河湖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首先是封蓋河道,東護城河、西護城河、前三門護城河封蓋于地下,佔全部護城河段的五分之三。由於修建地鐵和建築用地的需要,城市建設大量擠佔了城市河湖水面,填平了太平湖、積水潭等八大湖泊,被填平的湖面33公頃,相當於城市湖面積的二十分之一。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城市河湖污染最為嚴重。由於長期乾旱少雨,加之長期地下水超採,地下水位下降了,溝渠乾涸了,河道乾涸了。到九十年代中期,除地處北京、河北交界的拒馬河尚有水流,北運河承接城市、城鎮排水之外,很多河道都枯水斷流了。加上當時工業興起,污水大都就地排放,污染了不少河道,大部分地區出現“有河皆幹,有水皆污”的狀況。

家住光明橋附近的吳老先生還記得2001年7月中旬的一天,他路過家門口的護城河,發現水面漂浮著大量綠色物質。“幾乎是一夜之間,河道裏的水就變綠了。綠綠的一層,跟綠油漆一樣,散發著腥臭味,以前從沒見過。”

那個夏天,北京城市水系全面爆發“水華”。長河、北護城、南護城河、通惠河、陶然亭湖、龍潭湖等河湖水面突然充斥了大量藍藻,除頤和園、昆玉河、中心六海倖免之外,60%的河湖水系一片綠色。“水華”也叫藍藻,是水體富營養化的典型特徵之一。一般是在死水區、不流動的水域,加上天熱,太陽一曬就出來了。簡單地説,就是水太少。

與此同時,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密雲水庫上游白河、潮河在主汛期多次出現斷流,密雲水庫水量告急,官廳水庫有幹庫危險,這些都説明當時北京水資源緊缺的形式日益嚴峻,京城“藍網”逐漸殘破萎縮。

重生

恢復河道治污補水 “藍網”漸漸重獲新生

從本世紀初開始,“藍網”殘破萎縮的局面開始慢慢扭轉。治理城市河湖,還清水質;恢復郊區濕地、水網,擴大河湖水面;高效利用再生水和雨洪水,為河道補充景觀用水;南水進京,增加水資源總量,保障城市飲用水;壓采地下水、置換自備井、調減農業用新水量,讓地下水位陸續回升、山泉開始復涌;種植水生植物、放養水生動物,用生態辦法提升河湖品質……

北京市水務局最新數據顯示,近年來本市天然水域面積有所增加。

根據衛星遙感技術對本市水庫、河道、湖泊等天然水域面積分析,2018年全市水域面積為449.84平方公里,較2005年增長了96.63平方公里,相當於48個昆明湖。中心城景觀水系岸線長度比2018年新增18.4公里,累計長度達到321.4公里,超過了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2020年達到300公里的要求。

全市監測的7座重要水庫全部達到健康水準,23個重點河道、湖泊中15個達到健康水準,同比增加4個;水生動植物種群穩步增加,白鷺、天鵝等珍稀水禽成為常客留鳥,全市水生態持續改善。

未來

中心城水系岸線將增至500公里

根據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本市將形成外調水和本地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聯合調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基本實現城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重要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77%。

到2035年,全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功能,中心城區景觀水系岸線長度將增加到約500公里。未來,北京將進一步構建流域相濟、多線連通、多層迴圈、生態健康的水網體系,成為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探訪

“蓋板河”重見天日 水穿街巷美景再現

探訪地點:轉河、玉河

西直門橋西北角、軌道交通13號線高架橋下,有一處蜿蜒曲折的綠色濱水長廊,這裡是南長河的一部分。因為這段河道呈“幾”字型,故稱為“轉河”,西起北展後湖,一路東流到北護城河,全長3.7公里。走在轉河岸邊,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隨處可見,岸上栽著柳樹、楊樹,水中生長著荷花、蘆葦,要不是有軌道交通時不時從高架橋上“轟轟隆隆”駛過,還以為這裡是一條遠離城市的“野河”。

遛個彎兒、釣個魚,這裡已經成了周邊居民每天離不開的濱水休閒場所。“我記得小時候,這個附近都是馬路,上面還蓋了房子,家裏老人總是説,底下有河。”岸邊,一位40歲左右的居民回憶説,“幸虧後來重新開挖了,要不我們現在也享受不了這麼美的水景兒。”

原來,2002年迎奧運開展大規模市政建設時,水務部門重新開發,將轉河東段的“暗溝”改為“明渠”,並綠化河岸,讓彎彎河水一直流往北護城河,形成了城市園景公園。近些年,城市河湖部門持續對轉河沿線進行綠化、景觀提升,為周邊市民營造優美水環境。

位於什剎海東側的玉河也有類似遭遇,它曾是北京城內一條歷史悠久的古河,但隨著歷史變遷,上世紀五十年代逐步成為蓋板河,上面蓋起各種建築成了街巷。2005年,玉河改造工程正式啟動,玉河南端重見天日。如今,修繕後的河道碧波盪漾,兩岸種植著古槐、高柳,河中生長著菖蒲、蘆葦,荷花點綴其間,增添靈動之美。白玉蘭石板橋和清澈碧綠的河水相映相輝,古香古色。親水準臺上,老人們興致勃勃地跳起扇子舞,一副“水穿街巷”的盛世美景再現眼前。

“臭水河”告別臟臭 引來珍稀水鳥棲息

探訪地點:涼水河

全長68公里的涼水河是北京城區最大的排水河道,695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內的污水傾瀉其中。“水的顏色像墨汁一樣,還沒走近,就能聞到臭味。”在涼水河光彩橋附近居住的市民張先生現在還能想起10年前涼水河的味道,“你再看看現在,成了我們的後花園了。”

現在的涼水河已經成了張先生和附近居民最愛的一處休閒場所,只要有時間就願意來逛逛。順著張先生指的方向朝涼水河看去,清澈河面泛著碧波,灘地上滿眼綠植,紅色步道蜿蜒分佈在河道兩側,正在鍛鍊的人們給這個如畫的景象增加了一絲動感,河邊釣魚的老人又給這個畫面增添了趣味。

經過多年的治污攻堅戰,這條臭水河終現水清岸綠,這裡也成了水鳥的樂園,大批野鴨、白鷺等鳥類棲息,河道內也出現了魚蝦,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景觀和生態環境。

“斷流河”恢復生機 補水帶來2865公頃水面

探訪地點:永定河北京段

記者日前探訪位於石景山、門頭溝和豐臺河西交界處的蓮石湖生態公園,這裡已成為煙波浩淼、清新爽朗的大片濕地,不少遊客帶著孩子在岸邊遊玩。走近岸邊,河道寬闊,植被豐富。仔細觀察,水中的小魚不少,膽大的孩子用長桿逗魚玩兒。“前陣子補了水,感覺水多了,景更美了。”遊客李女士感嘆地説。

從今年4月20日起,永定河上游生態水量調度工作正式啟動,1.75億立方米上游來水通過官廳水庫匯入永定河北京段。蓮石湖只是沿線受益區域之一,這次補水不僅讓永定河北京段實現170公里全線通水,還讓盧溝橋下游16公里以下河段結束25年“斷流史”。沿岸許多市民爭相一睹水頭風采,有人甚至開車追著水頭跑了上百公里。

北京市水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生態補水後,在永定河北京段形成水面2865公頃,其中在三峽段形成水面700公頃,在平原段形成水面2165公頃。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自然水域面積,13年多了“48個昆明湖”
來源:北京日報2020-08-19 17:41:21
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和十幾年前相比,北京的濱水廊道越來越多、越來越美。如果從空中俯瞰,這些河湖水系正在編織一張大大的“藍網”,為城市帶來生機與靈動。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