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城市公共空間,讓我們與更美相遇

來源:新華日報 2019-11-29 14:48:34

不知不覺中,人們發現,寸土寸金的城市裏,公共文化空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美了。面對不斷生長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城市這個“容器”,正在通過重塑公共空間,更新人與城市、文化的連接方式,構建當代公共生活新形態。城市公共空間,已然成為城市人的“第二客廳”。

正在被重塑的

城市公共空間

除了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等代表城市文化高度的公共文化空間,如今,如同哆啦A夢“口袋”版複合式、一站式文化空間正在不斷涌現。

90後自由撰稿人林靜,五年前去了一次南韓,當地遍佈街巷、小而美的咖啡館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南京有這麼棒的空間,讓我可以愉快地玩耍一整天,就好了!”

她的願望很快實現了,而且是加倍的。她發現,這幾年,南京的商業綜合體越開越多,也越來越有文化,逛起來越來越有趣了。德基開了美術館,金鷹開了書店,華採專門打造親子微劇場,幾乎所有綜合體都有迷你“唱吧”……“現在的商家都懂得怎樣通過營造文化氛圍去吸引人流。獨特的文化空間、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最能吸引年輕群體的。一對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去逛華採,其實未必去買什麼東西,他們更看重的是在這個空間裏的體驗,以及在體驗過程中的親子關係。”林靜説。

有意思的是,現在的很多文化空間和商業體是“混搭”的。位於鼓樓羲和廣場的奇點書集,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綜合體。這家被稱為書店的“書店”,可以看書、購書、喝咖啡自不必説,居然還賣衣服,同時還是個藝術畫廊。

“羲和廣場裏面本身有寫字樓,有住宅,有商業,人群相對比較高端,怎樣提升這個空間的整體品位?調研之後,我們決定拿出1800平方米,做一個集合式書店,讓文化起到靈魂的作用。”奇點書集的老闆對記者説,開業的時候,書店把南京藝術家趙清設計的60幅海報拿來試水,以1000元一幅的價格出售,沒想到一下子賣出了20多幅。

“古巷裏的一口井,一棵大樹,構成了人們生活的記憶共同體,也許以後就可以設計成一家小的美術館、一間舊時光書店,形成人們新的記憶點。”對城市公共空間的重塑,南京設計師陳衛新更重視文化記憶和歷史資訊的傳遞。過去的大板巷71號,是一座民國兩進兩層民居。在陳衛新的手中,它搖身一變成了時光百貨,專門用來展陳銷售那些充滿了生命記憶的老式收音機、桌子等舊物。“當這些個體性的記憶,同時出現在一個公共空間裏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一個強大的集體記憶,讓我們跟城市、對生命産生另外一種聯想。” 大板巷75號,被改造成了一間“零距離”的美術館。雖然面積只有幾十個平方米,卻可以看到一線書畫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就在路邊,一腳就能跨進來,寓意生活離藝術只有一步之遙。”

陳衛新説,不單在南京,近年來,車間、廠房變身創意産業園,舊民居、舊街巷“蝶變”為城市中心的文化街區,在全國不少城市都已成為一種趨勢。在他看來,新的房子、新的地幾乎都用完了,讓老的街區沉澱歷史,營造出新的文化空間,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走向。

走進公共空間

重構現代社交

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一方面越來越“宅”,希望擁有更多的個人空間;另一方面,又渴望交流、互動、共鳴。城市裏的許多公共空間,正在助力現代社交的重構。

在南京江寧白茅山下,坐落著一座“妮可的院子”,是遠近頗有名氣的“朋友們的客廳”。半年前,60後媒體人楊琳在白茅山附近租下四間農房,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它改造成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憩居地。在設計時,她特地保留了將近70平方米的客廳作為和好友相聚的空間。沒想到朋友帶朋友,“妮可的院子”名氣越來越大,甚至一些人驅車數十公里趕去喝一杯咖啡。原本是自己和舊識的一方天地,卻在無形的分享中漸漸變成聯結、服務更多人的文化空間。楊琳認為這段歷程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蘊:“在心懷尊重、遵守文明的前提下,大家來這裡可以盡情放鬆,享受社交原本的‘交心’樂趣。”

“漫步于金融城,穿梭在青奧村廣場,這時迎面走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我們卻能相視一笑,甚至打聲招呼,我覺得這就是發生在公共空間裏的雖然普通卻很有意味的神奇瞬間。”今年初搬到南京河西的80後美術教師高迪説,他搬家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更加親近河西文化核心區數量眾多的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裏的社交,意味著更多的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出現,對於久居“鋼筋水泥”中的現代人而言,它無疑提供了擴大人際交往、和睦鄰里關係的好機會。家住蘇州南門的林蕭宇,戲稱自己母親去社區廣場“上了癮”,母親則反駁説,每天帶著孫子去那裏和其他老人一起説説話、學學廣場舞,心裏才舒坦。林蕭宇感慨説,“五年前熟識的朋友,現在仍然來往的不過一兩個。作為職場人,我們尚有可能在工作中認識、結交新的朋友,但對於居留在家中的老人而言,可供他們選擇的社交場景太少了,公共空間的出現,其實是滿足了他們交流的慾望,讓情感需求有了新寄託。”

家住宜興雲昌社區的肖放老先生今年72歲,酷愛書畫。他説,很想有個機會展示自己的水墨,以畫會友,然而進美術館的門檻太高了,一直以來只能望洋興嘆。不過,讓肖老高興的是,最近自己的十多幅書畫作品就要在社區書屋裏展出了。書屋負責人宣至旦説,社區書屋就是社區的一個小微藝術空間,老百姓在這裡能交流、互動,更重要的是,他們成為這個空間的主角。

“去喝杯咖啡聊聊?”這是如今很多職場人的口頭禪。31歲的徐溫雯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她是幹練的金融行業從業者,也是一位自媒體創業者。她笑稱自己常帶客戶去咖啡館這樣的公共空間,但喝的不是咖啡,而是生意。以前談項目簽合同,作為公司代表,她都是在談判室正襟危坐;現在,她更習慣來到一個公共空間,捧一杯咖啡,在融洽的氛圍中和客戶把生意談了。“在相對輕鬆的環境中,我們所談的不限于生意,還有生活,常常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這樣的空間中,客戶的身份模糊了,朋友的情感增加了,生意自然也就更容易談成。”徐溫雯説。

公共空間

城市的精神涵養地

新型城市公共空間,正在重新打開它們與人、城市、文化的連接方式,成為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重要精神涵養地。

“搬家前,70歲的老媽最捨不得的就是漢中門廣場。她説看得見秦淮河,摸得著城墻,才是南京。可搬到她口中的‘鄉下地方’沒幾天,老太太就移情別戀了,有外地朋友過來,帶他們沿著濱江風光帶走一走,看一看,是老太太最感到自豪的事。”董柳在朋友圈裏講述了從主城搬到河西新城的故事。

“濱江的綠地,如果放到別的地方,那也就是一般的好而已,但是它放到了長江旁,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在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邵潤青看來,人在江邊走,不僅是和自然風光對話,也是和幾千年的長江對話,它成功地打開了南京人和長江的對話關係。

南京古城是在秦淮河的下游逐漸繁華、興盛直至發展成現在的模樣,所以一直以來,老南京人和秦淮河很近,和長江的關係並不密切,最多是坐個輪渡過個大橋。但現在,“變大”的南京要擁抱大江大河,通過濱江風光帶這個公共空間的構建,南京人一下子覺得,自己也是住在長江邊的。長江成為南京人的又一個“精神坐標”。

“城市空間承載了三個屬性,除了它的功能,也就是社會經濟屬性外,它還有自然屬性、精神屬性,判斷一個空間是不是好,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在這三個方面同時觸動你。”邵潤青説。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打造上可謂不遺餘力——

“荷葉水滴”造型的江蘇大劇院,呼應了江蘇的“水”文化,劇院把世界頂尖演出引入南京,用藝術涵養城市。剛剛結束的5個半小時“歌劇馬拉松”《帕西法爾》,可謂一場奇妙的音樂之旅。蘇州博物館新館,是著名設計師貝聿銘的“封山之作”,被稱為“蘇而新,中而新”,將蘇州園林、現代建築元素和光影巧妙融合,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江陰有條“網紅綠道”,以全鋼結構架空步道、橋梁,串珠成鏈,將城市生態風光和歷史人文景點串聯起來,並在綠道上開闢了24小時閱讀空間,成了真正的城市客廳。

“空間的打造並不是政府一廂情願,為什麼有的空間做出來之後門可羅雀,有的卻成了流量之地? 我們的空中綠道,可貴之處在於連接了城市的地理空間,更連接起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江陰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周曉紅認為,每一個城市應該挖掘自己不同的形象、氣質和特點,用精神賦能城市的公共空間,涵養一座城的人。

有人説,世間最有故事的地方,不在路上,在橋上。不管是路上,還是橋上,其實都是物理概念上的“公共空間”。人群在公共空間裏相遇,碰撞出的那些動人故事,往往是一類人,一座城,一個時代的最真實的當代圖景。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重塑城市公共空間,讓我們與更美相遇
來源:新華日報2019-11-29 14:48:34
不知不覺中,人們發現,寸土寸金的城市裏,公共文化空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美了。面對不斷生長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城市這個“容器”,正在通過重塑公共空間,更新人與城市、文化的連接方式,構建當代公共生活新形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