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危樓“存活”週期能否縮短引發討論

來源:深圳新聞網 2019-11-11 17:32:22

2016年初,本報以《“撐”了7年中興之家危樓終於拆除》為標題,還原了位於南山大道西側的中興之家小區3號樓的拆除過程,引發了業內對“危樓”存活週期的討論。2018年底,居住在南華村的居民指著小區被海沙嚴重腐蝕鋼筋向到訪記者訴説著擔心,2019年,同樣的場景出現在另一處位於深圳東部的小區……

在快速發展的深圳,城市既有房屋安全話題近年不絕於耳,而隨著各方關注的投入,由話題引發的實質性解決方案正在一個個落實,危樓“存活”週期或將縮短。

全國:四年前啟動老樓危樓安全排查

在日常城市生活中,我們與老舊危樓的關聯度並不高。但是,此類新聞卻屢見不鮮:2015年7月6日14時10分許,瀋陽市大東區合作街120號發生樓體坍塌事故,七樓和六樓兩層陽臺整個墜落到五樓。所幸,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此時,小區有居民正在家中客廳剁餃子餡,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還驚魂未定。

同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緊急召開全國老樓危樓安全排查電視電話會議,傳達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通報四起老舊樓房垮塌事故情況,並部署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開展老樓危樓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動。要求各地要對本地區的老樓危樓安全情況開展全面排查,重點是建築年代較長、建設標準較低、失修失養嚴重以及違法違章建築,確保覆蓋全部、不留死角。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要整改到位,對整體危險和局部危險房屋要採取果斷措施。

深圳:多方關注城市既有房屋安全

建市40年的深圳也存在城市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的隱憂,此類問題得到相關人士的持續關注。公開資料顯示,政協深圳市委員會20170307號提案就是專門針對加強城市房屋安全管理的提案,提案指出,深圳雖然是年輕的城市,但由於城市快速發展,房屋品質和安全問題堪憂,成為公共安全的較大隱患,房屋安全困擾著城市的發展。提案顯示,近十年來,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發生過多起房屋安全事故,如鹿丹村多棟建築海沙銹蝕鋼筋威脅主體安全等。

提案同時指出,目前存量房屋安全狀況堪憂。有研究機構曾對深圳市166棟近40萬平方米的經過結構安全鑒定的房屋進行了分析。這些房屋一般為單層或多層的框架、磚混、排架結構,主要為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建造。

立法:《深圳市房屋安全管理辦法》今年公佈實施

城市既有房屋安全管理面臨嚴峻形勢,引起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房屋安全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關乎重大公共利益和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深圳市的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的立法顯得尤為急迫和重要。

在此背景下,今年5月1日,《深圳市房屋安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的制定發佈,將彌補我市房屋安全管理制度缺失的現狀,改善我市房屋安全管理無法可依的現狀,有助於建立房屋安全常態監管機制,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法制化水準。

《辦法》明確指出,各區人民政府(含新區管委會,下同)負責本轄區內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保障房屋安全管理經費投入,加強執法力量,建立房屋安全網格化、常態化監管制度,健全房屋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同時,《辦法》首次對如何進行房屋安全鑒定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予以明確。規定經鑒定屬危險房屋的,鑒定機構應當根據房屋實際狀況在鑒定報告中明確提出觀察使用、處理使用、停止使用、或整體拆除等處理意見。

觀察人士:投資過萬億全國排查大面積鋪開

一場與既有房屋安全賽跑的老舊小區及老舊危樓排查正於今年大面積展開。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老舊危樓及小區的排查工作,目前全國各地正在鋪開階段,需要首先在小區、街道層面進行摸底調查。他透露,4月,住建部、發改委與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做好老舊小區排查摸底、確定改造標準與計劃、動員群眾參與。國務院參事仇保興撰文披露,初步估算我國城鎮需綜合改造的老舊小區投資總額可達4萬億元。

李宇嘉分析認為,深圳在上世紀80、90年代建造的房子多數將面臨綜合治理的問題。

現狀:居住功能缺失在城市快速發展中失落感加大

1989年,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鹿丹村小區竣工,是深圳較早的多層福利住宅小區。在鹿丹村建設的年代,“禁止海沙大量用於建築”還沒有被寫進政府明文規定,由於在建造時使用了大量海沙,海風很快斑駁了墻體,樓盤在建成不久即破損嚴重,出現漏水、墻體開裂等品質問題。2000年,鹿丹村業主要求政府進行重建。十八年後,2018年1月,鹿丹村首批回遷業主回家,曾經破敗危房變身靚麗小區。

建成于1984年的深圳經濟特區第一批公務員和教師福利房小區南華村與鹿丹村有著相似的情況。去年底,有媒體報道,南華村小區鋼筋被海沙嚴重腐蝕,不少樓棟外墻砂漿粉化嚴重,用手一碰就碎,有60棟住宅被鑒定為D級危樓,嚴重影響整體承載。今年7月,南華村也迎來棚改項目簽約的日子。

作為深圳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李宇嘉對鹿丹村等老舊小區的變遷深有感觸。他認為,深圳老舊危樓小區普遍存在上世紀疾風暴雨般城市建設遺留的建築品質安全問題、城市擴張加快、地下空間開發導致的建築品質問題,以及功能配套不足,無停車場、無物業管理、沒有社區治理等問題。

“老舊危樓所在的小區基本是老人居多、低收入人群居多。沒有電梯,沒有養老設施,功能嚴重缺失,導致市場租售方面也會受到影響。長期下去,這些小區及居民在城市快速發展中的失落感將加倍,社區包容度、和諧發展度等都將受到影響”,李宇嘉坦言。

鑒定與整治:C、D級危樓將面臨拆除

隨著國家和城市層面對既有房屋安全摸底及立法工作的開展,市民對老舊小區老舊危樓的關注度也在提升。危樓如何界定和鑒定、如何提升防範意識等也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記者採訪時了解到,關於老舊危樓的鑒定及處理措施,主要依照住房城鄉建設部發佈的《危險房屋鑒定標準》、《深圳市房屋安全管理辦法》,以及《深圳市既有房屋結構安全隱患鑒定整治工作指引(試行)》。

在鑒定方面,根據《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2016),房屋的危險程度按下列等級劃分為四個等級,即A級,無危險構件,房屋結構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B級,個別結構構件評定為危險構件,但不影響主體結構安全,基本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C級,部分承重結構不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房屋局部處於危險狀態,構成局部危房;D級:承重結構已不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房屋整體處於危險狀態,構成整幢危房。

根據規定,對評定為局部危房或整幢危房的房屋,採取四種方式進行處理:一是觀察使用,適用於採取適當安全技術措施後,尚能短期使用,但需繼續觀察的房屋;二是處理使用,適用於採取適當安全技術措施後,可解除危險的房屋;三是停止使用,適用於已無修繕價值,暫時不便拆除,又不危及相鄰建築和影響他人安全的房屋。四是整體拆除,適用於整幢危險且無修繕價值,需立即拆除的房屋。

律師:危樓居住者生命財産安全無法被充分保障

老舊危樓最大的安全隱患是易發生坍塌、墜物傷人等事故,涉及公共安全。如果發生安全問題,市民如何追責?面對老舊危樓,市民需要提升哪些意識呢?

北京德恒(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于筱涵告訴記者,在司法層面,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五條及第八十六條規定,老舊危樓發生脫落、墜落致他人損害的,實施過錯推定歸責原則,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需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公共安全層面,老舊危樓的管道、電梯、幕墻、門窗、消防通道等設施及配套可能已達不到現行標準與規劃要求,市民的生命、財産安全無法得到充分保障。

于筱涵認為,《辦法》的實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政府在房屋安全管理中作為管理者,應首先主動定期做好排查,對於房屋被鑒定為危房的,應督促房屋安全責任人搬遷、治理、解危,情況嚴重的應採取緊急疏散、封鎖場所等措施,同時,政府需要建立公開平臺,對危險房屋進行建檔、統計並公示。

于筱涵表示,市民在提高安全憂患意識的同時,需正確地認識到居住者同時也是房屋安全責任人,也應正確看待私有權利與公共安全的關係。“在房屋被鑒定為危房後,居住在危房中並沒有充分的法律保障,不論出於對自身、相鄰物權所有人及使用人人身、財産安全的考慮,還是出於配合城市房屋安全管理的考慮,依據《辦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居住者均有義務配合搬遷並對房屋進行治理、解危”,于筱涵説。

李宇嘉提醒,老舊危樓小區居民除了加強涉及建築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意識,要積極關注相關政策,根據整治措施配合社區達成一致,減少分歧,達成共識,有利於社區和城市和諧發展,最終居住者也將在城市發展中獲益。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根據國家對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戰略定位,深圳將成為“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民生幸福標桿。城市觀察人士認為,戰略也指出,深圳可在城市空間統籌利用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試先行,這些將為深圳城市發展的生動實踐指明方向。改善城市空間環境,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不僅是深圳城市生長的需要,也是深圳人對發展成果分享及社會福祉提升的需要。

(責任編輯:)
品牌房企
樓盤速遞
網站無障礙
深圳危樓“存活”週期能否縮短引發討論
來源:深圳新聞網2019-11-11 17:32:22
在快速發展的深圳,城市既有房屋安全話題近年不絕於耳,而隨著各方關注的投入,由話題引發的實質性解決方案正在一個個落實,危樓“存活”週期或將縮短。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