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國管公積金實行二套房“認房又認貸” 最多貸60萬

來源:北京晚報 2019-04-13 21:31:18

原標題:重磅!國管公積金實行二套房“認房又認貸”,最多貸60萬

國管公積金貸款收緊的“靴子”終於落地。剛剛,國管公積金中心發佈《關於調整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政策進一步優化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對二套房貸款實行“認房又認貸”,二套房首付比例調整為最低六成且最多貸60萬元。新政自2019年4月15日起執行,以網簽日期為準。

變化一:賬戶連續繳存半年以上方可申請貸款

貸款申請條件的調整,是新政的第一個變化。

根據規定,借款申請人申請貸款時應連續繳存住房公積金6個月(含)以上且本人住房公積金賬戶處於正常繳存狀態;或經中央國家機關住房資金管理中心(以下簡稱資金中心)審核同意,處於緩繳、封存或者退休銷戶狀態的繳存職工。

同時,借款申請人夫妻雙方無尚未還清的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和政策性貼息貸款。

變化二:二套房認定“認房又認貸”

和此前北京市屬公積金一樣,此次國管公積金中心也將二套房的認定標準調整為“認房又認貸”。

新政規定,借款申請人家庭(包括借款申請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北京市無住房且夫妻雙方名下無住房貸款記錄(包括商業性住房貸款和住房公積金貸款記錄)的,按首套住房貸款政策辦理。

借款申請人家庭在本市無住房且名下僅有1筆住房貸款記錄的,以及在本市僅有1套住房且名下無住房貸款記錄或僅有同一套住房貸款記錄的,按二套住房貸款政策辦理。換句話説,曾經貸款買過房,無論是商貸還是公積金貸,現在賣小買大,從4月15日起按二套房認定。

被認定為二套以上住房的,不予貸款。

變化三:二套房最多貸60萬

新政此次也同時調整了首付款比例。

首付款方面,根據規定,借款申請人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於購房總價的20%;購買經濟適用住房之外的首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於購房總價的30%;購買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於購房總價的60%。借款申請人購買存量房屋的,購房總價以房屋評估值和購房合同總價兩者中較低者為準。

貸款額度方面,首套住房貸款最高額度為120萬元,執行貸款基準利率;二套住房貸款最高額度為60萬元,貸款利率為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1.1倍。

此外,在保證借款申請人基本生活費用的前提下,根據借款申請人所申請貸款金額、期限及適用利率,按等額本息還款法計算的月均還款額不應超過借款申請人月收入的60%。

同時,貸款期限不得超過25年,最長可計算到借款申請人法定退休年齡後5年,最高不得超過65周歲。

不變:支援購買政策性住房

“房住不炒!”記者注意到,和以往一樣,新政也再次強調要支援職工購買政策性住房。

職工購買政策性住房的,確定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額度時不考慮繳存餘額、繳存年限、配偶繳存情況及調節系數等因素。

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包括按經濟適用住房管理的住房)申請貸款,按首套住房貸款政策辦理;購買共有産權住房等政策性住房申請貸款,按借款申請人名下實際住房和貸款情況確定貸款適用政策。

購買政策性住房辦理貸款實行自動階段性擔保。材料齊備的,從申請到發放的辦理週期不超過8個工作日。

優化:申請貸款無需提供身份證複印件等

對國管公積金繳存職工來説,好消息就是進一步精簡證明材料。

新政明確,借款申請人申請貸款時,只需攜帶身份證明、婚姻證明、購房首付款證明等材料原件,無需提供複印件,其他貸款申請材料清單見附件;借款申請人一方在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繳存住房公積金的,無需提供《住房公積金個人查詢單》;通過全國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平臺轉入資金中心繳存住房公積金的,無需提供原繳存城市公積金中心開具的《異地貸款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證明》;部隊轉業人員住房公積金繳存時間不滿足相關規定的,提供轉業證,無需提供其原所在部隊開具的《住房公積金繳存證明》。

此外,借款申請人到貸款經辦銀行網點辦理貸款申請手續時,自願選擇開通EMS免費郵寄《借款合同》服務的,貸款發放後不必到銀行網點領取,實現貸款辦理“只跑一次”。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重磅!國管公積金實行二套房“認房又認貸” 最多貸60萬
來源:北京晚報2019-04-13 21:31:18
剛剛,國管公積金中心發佈通知,明確對二套房貸款實行“認房又認貸”,二套房首付比例調整為最低六成且最多貸60萬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