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8-12-19 15:41:48

原標題:專家觀點: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要素組合、提升規模化經營水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而進行土地流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規模化經營水準的必要途徑。基於對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流轉狀況調查數據的分析,報告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經營狀況的分析發現,目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的耕地面積與美國和歐洲等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另外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細碎化程度較高,不僅地塊多,單位地塊還很小。不能實現規模經營、土地細碎化程度高等特徵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經營效率的提高。2017年10月份,中國的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初次審議。草案明確,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為給予農民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預期,耕地承包期屆滿後再延長30年。

二是建立正規土地流轉交易平臺,設立土地流轉風險基金賬戶。通過對調查數據資料的分析發現,目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轉入來源主要為普通農戶和村集體。沒有建立正規土地流轉交易平臺的情況下,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相對更高;調查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轉入土地的過程中採用口頭協議等非正規合約形式的比例仍較高,這種交易形式增加了土地流轉的不穩定性,違約風險較高。建議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建立正規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土地流轉過程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流轉程式做好登記備案,有序流轉土地。這樣既有利於減少農戶之間的土地糾紛,也有利於建立完備的土地流轉資訊庫。

三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農地流轉之後的農民生存有保障。目前普通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比例顯著低於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且農戶更傾向於以口頭承諾等非正式合約的方式將土地流轉給其他農戶,而且土地流轉的期限較短。普通農戶之所以表現出來這種土地流轉特徵,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健全。農民擔心流轉土地之後他們一旦失去工作或者發生意外,他們不能夠隨時從城市撤回;普通農戶更願意向其他熟人和農戶流轉土地、並選擇短期流轉,除了預估土地會升值的經濟原因之外,也是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

四是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保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援。調查過程中了解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轉入土地過程中除了關注土地可租用時間的長短、轉入地塊是否與自有土地連片外,還關注轉入土地距離灌溉點的遠近、轉入土地距離主幹道的遠近等特徵,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田基礎設施是較為關注的。另外轉入土地之後,集中連片、地塊平整,配套水、電、路等農田基礎設施均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這種情況下國家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保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援是非常必要的。影響因素部分分析也表明貸款可獲得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土地轉入規模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五是設立防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基金賬戶,同時嚴防耕地“非農化”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土地流轉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經營的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土地流轉主力。基於此要設立防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基金賬戶,在特定的情況下向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經濟補償,以防止經營糧食作物和經濟類作物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不能承受市場風險和可能的自然風險而出現破産跑路的情形而挫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生産的積極性,同時威脅到小農戶利益的安全。另外該基金的設立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耕地的“非農戶”經營。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專家觀點: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來源:中國經濟網2018-12-19 15:41:48
基於對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流轉狀況調查數據的分析,報告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