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潤令:特色小鎮既要有城市功能又要有鄉村形態

來源:中國建設報 2018-01-17 12:25:51

特色小鎮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已經成為城鎮化過程中的新熱點。  

喬潤令:特色小鎮既要有城市功能又要有鄉村形態-中國網地産

政府放開了諸多領域,民營資本對於特色小鎮表現出極大熱情。地方政府把特色小鎮作為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發展新經濟的新平臺。包括騰訊、阿裏、百度在內的中國知名企業都進入特色小鎮領域,其中,在房地産領域,碧桂園萬科等房地産前50強企業已全部進入特色小鎮領域。  

開發鄉村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經濟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領域。傳統的醫療、文化、教育、旅遊等産業,經過醫養結合、運動與康樂結合、旅遊與文化融合創新之後,形成非傳統業態的特色經濟,如養老、康樂、非傳統運動、文化産業、IP指引下的文旅産業、主題公園等。  

特色小鎮形成了新的開發模式和新的商業業態下的特色産業、特色經濟,如特色種植和養殖業、中藥、名優特新産品的綜合開發和三産融合。與此同時,新的開發領域不斷拓展,包括工業遺産、廢舊礦山、工廠再開發等。  

特色小鎮為三産融合提供新空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農村三産融合的本質是延伸農業産業鏈和價值鏈,三産融合必須依託于打造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農村三産融合的根本是增加農民收益,建立三産融合的價值連接和分享機制,防止城市資本下鄉進入農村後農民被邊緣化。農村三産融合關鍵是挖掘農業的非傳統功能,一是發揮藍天、青山、綠水的生態功能,二是發揮鄉土情懷、精神家園的文化功能,三是發揮慢生活、休閒養生的居住功能。  

特色小鎮正形成多樣化、跨界、融合、共用的中小城鎮發展新生態。它促進城市多樣性的成長,提升城市活力,從過去大尺度粗放型開發轉向關注小尺度精緻型建設,更加方便百姓生活。特色小鎮改變城市的功能分區格局,促進住宅和就業崗位的均衡分佈,利於緩解城市交通。以人為本,促進公共服務設施的均衡分佈,改變城中村棚戶區面貌。通過城市更新的方式,從政府機關等公共機構開始,逐步推行街區制。  

特色小鎮是中國小城鎮走高品質發展之路的一個最新的坐標,重生産、重物化形態、重GDP,輕文化、輕生態、輕人居、輕生活是以往大中小城鎮規劃和建設的普遍特點,而特色小鎮強調生産、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推動城鎮通過合理規劃和城市更新對産業、生活、生態空間佈局進行重新梳理。構建“三生融合”的空間格局,改變傳統城鎮單一的産業功能具有很大意義,因為它能使之成為小城鎮品質發展的標桿。特色小鎮提倡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從文化景觀、建築形態等方面進行創新,形成文化、休閒、旅遊空間,改變“千鎮一面”的城鎮形態。  

此外,特色小鎮為有情懷的企業家提供了發展的巨大空間。理想的特色小鎮以人為本,生活導向、青山綠水、方便宜居,既有城市功能,又有鄉村形態,是青山綠水與現代生活的有機統一和現代田園生活的承載地。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特色小鎮也不能粗放發展。此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了特別重要的發展理念,即要從速度、數量粗放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這是特別重要且具有轉折意義的東西,不僅特色小鎮要這樣,城市設計和規劃也要如此。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中央佈局全國的重要戰略,要求科學制訂鄉村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鄉村振興要實現協同發展,三産融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平臺,此外要協同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發展路徑。  

(文章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理事長喬潤令在1月11~12日,由中國房地産業協會指導,中國房地産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和晉江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主辦,《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産》等支援的“第九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喬潤令:特色小鎮既要有城市功能又要有鄉村形態
來源:中國建設報2018-01-17 12:25:51
特色小鎮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已經成為城鎮化過程中的新熱點。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