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個子矮孩子能長高嗎】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圍繞孩子身高的生意五花八門;擠進醫院的家長也不少。面對孩子生長髮育尤其是身高上的學問,家長需科學理性對待。
▶門診◀
指標正常也想打針
上午9時許,首都兒研所二樓走廊,內分泌科主任陳曉波的特需門診旁,站滿了候診患兒與家長。人們手中拎著文件袋、影像資料,甚至還有家長拖著行李箱趕來。診室內,陳曉波正在接診。她邊和家長溝通交流,邊檢查孩子身體、翻看報告單據,手底下一刻不停。
“骨齡10歲,有點大了呀……”陳曉波翻開一張骨齡影像查看,面前的小姑娘還不到8歲,長得很是敦實。“您看她能長多高?”孩子母親滿臉急切,“我1米6、她爸1米76。”
“不矮了,孩子按骨齡預測身高是1米55左右。”“啊?這麼矮。”母親皺眉,“要是打生長激素呢?”
陳曉波搖搖頭,解釋孩子不是生長激素缺乏,身高在正常範圍,骨齡增大主要與肥胖相關,建議回去清淡飲食,減減重,多做跳繩、游泳、摸高等縱向運動,動態觀察,6月左右復診,能自己長就自己長。
據悉,小兒內分泌科主要治療與遺傳、代謝性相關的疾病和內分泌的疾病。其中生長髮育類疾病佔較大部分,如矮小、性早熟等。記者看到,當日近半家長是圍繞孩子“個不夠高”來的,“生長激素”被家長高頻提及。
輪到一位父親時,他急躁地喊著孩子。男孩11歲半,身高1米5齣頭。陳曉波翻看著資料,告訴男孩父親,孩子各方面指標正常,身高主要受遺傳影響,稍微差些,但也達到正常範圍。打生長激素可能有不良反應,效果未必很好。
▶心態◀
怕耽誤寧願一“賭”
臨近11時,陳曉波趕緊喝了幾口水。上午4個多小時接診期間內,她忙得一次也沒有離開座位。“其實現在根本就沒那麼多有問題的孩子,都當作有問題的來了。”
醫生的經驗如此,但記者採訪發現,不少家長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寧願“更主動”,也害怕耽誤了孩子。
“我們當時是去境外打的‘生長針’。”玲玲媽媽説,女兒7歲時身高不到1.1米,在同齡人中算比較矮的了。考慮到夫妻倆身高都不算高,她平時就一直注意給孩子熬骨頭湯、買各種鈣片來補鈣。後來,她帶著孩子去打了“生長針”,那一年之中,的確長高了3釐米左右。
“家長就是這樣,總擔心孩子錯過長身體的黃金期,寧願賭一下。”玲玲媽媽説,除了熬湯、補鈣,在她老家還流行在孩子青春期時,喝一些草藥來增高,“男孩子變聲時就可以吃,女孩子來月經了後也可以吃。”她説,很多家長擔心的就是孩子骨骼閉合,再補救也來不及了。
現實中,也確實有個別患兒“來得晚了”。接診當天,陳曉波就遇到一個覺得可惜的案例。當天門診中,一位女孩已經超過13歲,月經來了近一年,身高僅1.46米。媽媽稱,總聽人説孩子手長腳長,哪能長不高?加上兒子也長到1米7多,就忽視了對女兒身高的關注。
“這就是個體差異,趕緊查個骨齡,看看骨骼閉合情況。”陳曉波立即開檢查單,“月經都來了,可能沒有多少空間了。”
▶市場◀
不少産品“保長高”
家長對於孩子身高的焦慮,早已被很多企業和商家瞄上。醫院的相關門診火熱,線上“拔高”類産品也五花八門,宣傳天花亂墜,銷量大多都挺不錯。
在多家電商平臺輸入“孩子長高”,一些針對孩子增高、長高的産品就滿屏“彈”了出來。記者發現,其中大多數是鈣片類産品,有些是進口“成長肽”“成長素”,更有的則是“長高貼”“摸高跳器械”。在廣告宣傳中,不少商家都宣傳産品對於長高的“神奇”功效——例如“突破遺傳”“越吃越高”……
儘管多數增高類産品不是藥品,並不能直接宣傳治療效果,但記者調查發現,與效果掛鉤,幾乎是産品宣傳的“標配”,有的還打著擦邊球。“8歲到18歲,保底至少高20釐米”等話術層出不窮。
産品五花八門,宣傳天花亂墜,是否真的可信或有用呢?這讓不少人心裏打問號。一家可“簽約增高”的商家表示,只要用一個療程5盒,就可長高5釐米到15釐米,保底長高5釐米。而這款産品並不是常見的鈣片或者其他,而僅僅是“貼在腳底對應的穴位,5小時以上就可以”。另一個“國家藍帽認證”的“生長肽”,客服在展示的資料圖文中,保健食品註冊批件上的批准文號和放大展示的文號並不一致。而在相關網站查詢,也未能找到該款保健品的批號。
▶提醒◀
及時監測切莫焦慮
究竟什麼樣的孩子該來看醫生呢?最簡單的,看生長髮育量表,身高位於表中最低限外的視為異常。從動態數據來看,每年長高不到5釐米,則可懷疑為生長髮育遲緩。
由此,家長應為孩子做好生長髮育監測,熟知幾個階段指標——嬰兒出生平均50釐米,到1周歲長到75釐米。1歲至3歲左右,每年約長8釐米至10釐米。三四歲到青春期前,每年應長約5釐米至6釐米。青春期,在3年至5年期間內,男孩約長28釐米,女孩約長25釐米。家長應三個月到半年給孩子測一次身高,及時發現生長緩慢或提前發育跡象(女孩小于8歲,男孩小于9歲),要儘早前往醫院診斷治療。
很多專業醫生不推薦家長貿然嘗試市面上的增高藥物、器械等。要警惕短時間內增高,影響到終生的身高。如果骨骼閉合,也就基本不會再長高了。正規醫療機構會通過一系列專業檢查尋找病因,營養不好就改善營養,經常生病就改善體質,確實是生長激素缺乏,要及時替代治療。
對於孩子的身高,應有“重視但不要過度關注”的科學態度。本來是正常的範圍,家長都覺得“太矮”,這種焦慮沒有必要,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全面評價,不是僅僅看身高。如果家長自己1米6,希望孩子長到1米9,那是吃什麼藥物都辦不到的。生長激素是一種藥物,不能當作美容産品。不如用平和心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增強體質,多運動,動態觀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