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給我們修好橋鋪好路,我們再也不用為出門擔心了!”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諾鄧鎮永安村的楊奶奶,拉著同濟大學校長陳傑的手激動地説。
“雖然公路就在江對面,但是因為沒有橋,我們到鎮上去趕街、辦事要繞遠,趟著河床走過去,來回要多走兩三個小時,一到雨季四五個月出不了山。現在有了新橋,幾分鐘就到了對面公路上。”你一言,我一語,望著遠處剛剛通車的永濟新橋,陳傑一行同鄉親們圍坐在楊奶奶的屋裏嘮起了家常,窗外天高雲淡,院子裏綠油油的青葡萄墜滿了架子,門口的石榴樹長得正好。
永濟新橋開通儀式現場,同濟大學校長一行和村民們合影。江平 攝
説起同濟大學,雲龍縣上到耄耋老人、下到童稚小兒幾乎無人不知。自2013年以來,根據教育部統一部署,同濟大學定點幫扶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在校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雲龍縣的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8.1%降至2019年的1.35%。2020年5月16日,雲龍縣宣佈退出貧困縣序列。
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同濟大學積極發揮人才智力與學科優勢,著力在規劃編制、教育扶智、醫療服務、産業支援等方面精準施策,用實際行動在滇西大地上書寫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
精準規劃 改善公共服務幫到心坎上
雲龍縣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西部,地處橫斷山脈南段“三江並流”縱谷區腹地,總面積4400平方公里,其中98%以上為山地,人們世代生活在高山峽谷之中,曾是集“民族、山區、貧困、偏遠”為一體的國家扶貧攻堅重點縣。
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省大理州考察時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如何為雲龍縣規劃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城鎮化道路?同濟大學首先想到了自家的傳統強勢學科——城鄉規劃。學校率先選派規劃、環境、材料和新農村建設領域的專家赴雲龍實地考察,厘清了雲龍縣扶貧開發過程中面臨的現實障礙和瓶頸問題,並與雲龍縣協商明確了“規劃引領、重點突出、整合推進、精準幫扶”的扶貧方針,以城鄉規劃統籌各項扶貧工作。
2013年7月,同濟大學組織開展《雲龍縣縣城總體規劃》和《雲龍縣漕澗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規劃將其縣城定位為縣域的服務中心,不發展大規模工業,集中打造美麗宜居白族特色小城,以旅遊、文化等服務設施建設帶動縣城周邊區域的發展。這種城鎮化路徑避免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將有限的資金用於核心帶動地區和民生項目。
同濟大學校長一行在西羅坪隧道施工現場。江平 攝
在明晰的規劃指引下,校地兩方發揮一張藍圖幹到底的精神,八年間日拱一卒,以滴水石穿的韌勁改變了昔日雲龍縣的落後面貌。
雲龍縣轄下的永安村分佈在沘江峽谷兩岸,江水阻隔給兩岸群眾的出行和生産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2019年陳傑帶隊考察到此後,決定把解決交通出行、改善基礎設施和改善人居環境作為幫扶的重點,募集資金260多萬元建設永濟新橋。今年六月份正式落成通車,這座橋解決了雲安舊宅、羅壩山等4個村民小組500人的出行困難。
時隔一年,陳傑再次帶隊來到永安村,這裡的變化有多大?
“去年五月份,我第一次來到永安村,山上全部都是土路,路旁就是懸崖。只能乘坐越野車上山,其他車根本上不了路。我們的車在後面行駛,只能看到前面車揚起漫天塵土,看不見車的影子,路況非常危險。今年我們再次拜訪永安村,是乘坐麵包車上山的,道路全部硬化。去年老鄉們駕著毛驢駝著農産品去趕街,今年我們看到村民院子裏停著小汽車……這些都是我們同舟共濟、攜手相助的有力見證。”陳傑感慨地説。
永濟新橋讓永安村村民走向了小康生活,而即將貫通的4條高速公路則為雲龍縣經濟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沒有高等級公路一直是雲龍縣各項事業尤其是産業發展的瓶頸。《雲龍縣縣城總體規劃》從促進城鎮佈局出發,修正了雲南全省高速路網雲龍段方案,精心設計了縣域高等級公路網。2016年11月,大理—漾濞—蘭坪段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將雲龍縣段包含在內,雲龍縣實現了高速公路“從0到1”的突破。在同濟大學的推動下,雲龍縣2022年將實現4條高速公路貫通,成為滇西交通樞紐,徹底改變雲龍交通困阻的現狀。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看望同濟大學附屬醫院在雲龍義診的醫生。江平 攝
六月的雲龍縣人民醫院,一年兩次的“同濟·雲龍醫療周”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的醫師通過手術演示、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專科義診等多種形式開展醫療服務。7年來,附屬同濟醫院、東方醫院、肺科醫院、口腔醫院累計選派專家17批次170余人次赴雲龍舉辦醫療幫扶活動,培訓當地醫生3200余人次,為雲龍縣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現在到雲龍縣,可以看到最好的房子就是學校和醫院。在同濟大學的幫扶下,我們縣人民醫院硬體設施和醫療水準不斷提升,從基礎較弱的‘差生’變成了排得上號、拿得出手的‘新名片’。從高速公路到教育醫療再到我們的文化場所,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提升。”雲龍縣縣委書記段冬梅説。
陳傑校長一行在雲龍縣人民醫院現場聽取學校對醫院的幫扶情況。江平 攝
産業造血 因地制宜拔窮根
隱匿在雲龍縣城以北深山裏的諾鄧,曾經是鹽馬古道的中心,這片風水寶地擁有“太極鎖水”的震撼奇景。近2000年曆史的鹽井是大自然的饋贈,鹽與火腿的完美結合讓諾鄧火腿因《舌尖上的中國》而名揚四海。除了“千年一味”的諾鄧火腿,雲龍縣的麥地灣梨、雲龍茶、諾鄧黑豬、雲龍矮腳雞等特色有機産品也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認證,還有核桃、黑木耳、蜂蜜等眾多原生態綠色農産品……這些特色農産品只要加以利用和推廣,便可蛻變成雲龍人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然而,雲龍縣高山深谷的地理環境制約了農産品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戶的步伐。山雞肉質鮮嫩,但過高的運輸成本讓合作社與飼養農戶無法承受;大栗樹茶濃重醇厚,但推廣力度不夠難以帶動茶農增收致富……為此,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聯手經濟與管理學院,為雲龍優化完善産業規劃方案,厘清産業發展重點,突出發展高原生態農業,用“網際網路+”和品牌推廣等方式促進基礎産業增值。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在雲龍走訪貧困戶。江平 攝
走進當地龍頭企業——雲龍縣豐農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産車間,調研團察看了新建的粗糧加工生産線,了解疫情期間農特産品銷售情況。2016年起,同濟大學以銷售扶貧為牽引,在原料加工生産、線上線下銷售、後期管理服務各環節開展精準幫扶,推動豐農公司整合帶動當地70多家企業、合作社和上千戶貧困群眾,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産業鏈上下游貫通,促進當地特色産業發展壯大。2020年,同濟大學將繼續加大幫扶力度,投入90萬元支援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並將於8月組織當地管理幹部和農村産業帶頭人赴同濟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黃岩)開展專項培訓。
雲龍縣因“瀾滄江夜覆雲霧,晨則漸升如龍”而得名,其奇麗壯闊的高山峽谷風貌令人流連忘返。縣內有13個古村落被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其中,諾鄧村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之一,有千年白族村的美譽。
2016年,雲南省提出三年行動計劃發展全域旅遊。在利好政策的引領下,同濟規劃團隊編制了《雲龍縣全域旅遊規劃》,深挖人文資源價值,重新整合自然資源優勢,盤活旅遊産業資源。重點打造縣城旅遊服務中心、天然太極景區和諾鄧火腿小鎮。同時加快鹽馬古道國家步道的基礎建設和宣傳推廣,建立特色村莊旅遊引導體系。目前諾鄧古村、天然太極、虎頭山等景區基礎設施正逐步建設完善,累計投資達2.29億元。旅遊從業人員大幅增加,年均遊客增長30%左右, 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126.8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8億元,同比增長63.5%,佔GDP的13.8%,旅遊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後發優勢。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和雲龍縣委書記段冬梅為同濟夢想教室揭牌。江平 攝
教育扶智 留住鄉愁播種夢想
2019年7月18日,一封來自雲龍縣第一中學的喜報在縣裏炸開了鍋。
“雲龍縣關坪鄉自新村宅後登組的農家學子楊敬筆,歷經三年苦讀,在滬滇幫扶、國家高校專項計劃的助力下,被同濟大學工科實驗班錄取,圓了雲龍一中人多年的同濟大學夢。”
這個消息給雲龍縣百姓們帶了極大的鼓勵和震撼,因為大家對同濟大學、同濟師生太熟悉了。支教老師、學生夏令營、駐村幹部、調研專家……同濟人在雲龍縣用真心換真情,形成了一個響亮的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2014年和2016年,同濟大學先後在雲龍縣團結中學、長新初級中學設立支教點。6年來,已有30名同濟研究生在當地開展支教服務,持續接力,補齊當地師資短板,促進了當地教育教學品質的提升。
陳傑校長一行與同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雲龍分團的合影。江平 攝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建設,教育扶貧更應關注文化傳承。早在2013年,同濟大學學生彭婧,因暑期社會實踐第一次來到諾鄧古村,在開展村落調研時發現諾鄧鄉土文化資源豐富,但當地青少年對家鄉文化知之甚少、對家鄉發展不甚關心。雖然當地教育硬體設施在多方努力下已得到較大改善,但素質類課程,特別是鄉土文化教育課程極度匱乏。於是彭婧組建起美麗鄉愁公益團隊,以鄉土文化教育為切入點開展了持續6年的系列教育活動,出版《諾鄧鄉土文化讀本》,並形成可推廣複製的操作工具包。在2018年夏天,美麗鄉愁公益團隊還引導村裏22名兒童辦了一場《我的未來我的家》線上線下展覽,孩子們化身諾鄧形象大使為觀眾講解家鄉文化,吸引了300余名觀眾到場、線上關注達到6萬人。
2019年春天,在千里之外的同濟一·二九大樓中,一座夢想教室主基地落成,將服務於向鄉村輸送優質教育資源,以教育扶貧推動鄉村振興。第一堂三地互聯的夢想課堂從同濟發射,走進江西瑞金葉坪中學和雲南雲龍團結中學,同步開展授課。夢想課堂融合鄉村基礎教育與當地特色文化,開展“尋鄉”“知鄉”“守鄉”三個階段課程,通過問題導向式課程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孩子講述鄉村故事,陪伴孩子做鄉村守望者。一年來,夢想課堂開展授課百餘場,覆蓋學生5000余人次。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在雲龍團結中學夢想教室和學生交流。江平 攝
教育精準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的核心舉措。2020年,同濟將繼續為雲龍一中建設2間智慧教室,讓網路技術走進課堂,開啟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使雲龍學子得到更優質的教育。
一間間夢想教室在雲龍縣中小學落成、投入使用,一門門帶有同濟烙印和同濟溫度的特色夢想課程,跨越千里,傳輸到當地中小學生眼前。雲龍孩子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長大了要到同濟去上學。同濟大學不但讓孩子們有了可供追逐的夢想,更為雲龍縣注入了脫貧攻堅的內生力量。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成就,教育脫貧攻堅也到了最後衝刺時刻,高校正在扶貧與扶智的過程中,用實際行動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