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南海口持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工作,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之路。圖為海口紅樹林美景。蔣聚榮 攝
初夏,海南海口城內城外,一個個濕地公園美得讓人流連忘返:三十六曲溪省級濕地公園,兩岸金黃的水稻與曲折的河道交織成美麗的畫卷;五源河濕地公園,海風習習,鬱鬱蔥蔥,長長的棧道如長龍蜿蜒入海;鳳翔濕地公園,綠草如茵,孩童們嬉鬧玩樂,遠處的水景梯田錯落有致。
近年來,海口持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通過“濕地+”治理模式,將一個個水體打造成了濕地公園,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之路。海口也從一個濕地資源類型豐富但缺乏系統保護管理的省會城市,一躍成為全球首批18個“國際濕地城市”之一。
因地制宜探索出“濕地+”治理模式
海口水網密布,濕地面積29093公頃,濕地率達12.7%。然而,由於城市快速發展、環境污染等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海口濕地面積逐年減少,生態功能不斷退化。其中,最大的羊山濕地在2004年至2016年間面積減少了1/3。
與此同時,海口水體污染日趨嚴重,市民見水繞行。據統計,2017年年初,海口建成區的32條水體都有不同程度的黑臭,其中19條21處2016年被住建部、環保部列入專項督辦範圍。美舍河、鴨尾溪10餘年來,歷經多輪治理,但水質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
“因為治污未治本,污染在河裏,但污染源在岸上。”海口市水務局副局長曾衛華説。如何科學治水?2016年3月,海口市啟動了水體綜合治理工作,摒棄過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通過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和活水保質等措施消除水體黑臭,同時利用生態修復水體治理技術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濕地生態系統。
在美舍河鳳翔段3.5萬平方米的建築垃圾堆棄場上,用原地形落差建成約1.4萬平方米的八級凈水梯田人工濕地。優美的環境讓美舍河沿岸居民告別了近20年不敢開窗的歷史。
鴨尾溪這條昔日“讓人望而卻步的臭水溝”,也變成了水清岸綠景美的濕地公園。近日,鴨尾溪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因在水體治理過程中具有先進性、可靠性、實用性和適用性,顯著提高了治理效果,被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授予“優秀示範工程”稱號。
目前,海口納入國家考核的19個21處黑臭水體,黑臭消除率達100%;納入省級考核的18個污染水體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
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松介紹,除此以外,海口因地制宜,還以“濕地+水利工程+海岸帶”治理模式建設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有效保護和提升了濕地生物多樣性,呈現了都市生命河流的美麗景觀;以“濕地+土地”整治模式建設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拯救性保護了近萬畝濕地;以“濕地+紅樹林”模式建設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擴改種紅樹林4500多畝,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以“濕地入城+生態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建設海口東西湖、大同溝等城市黑臭水體等。聯合國濕地公約組織秘書長瑪莎·羅傑斯·烏瑞格來海口考察時表示,海口濕地保護與修復的實踐,對其他國家城市的生態修復有借鑒作用。
系統管理讓每個濕地有人管有人愛
近年來,海口新增了兩個國家濕地公園和5個省級濕地公園,目前在建的還有海口邁雅河區域生態修復項目。濕地大面積增加,怎樣才能管好?為破解這一難題,海口市以組織機制創新為切入點,在全國率先構建濕地保護管理三級網路體系,實現了濕地資源統籌規劃、系統管理,有效提升了海口市濕地保護效果。
2017年以前,海口濕地由市林業局資源處負責。資源處有6人,要負責林地資源管理、林地採伐審批、野生動物保護、濕地保護與管理等,很難對濕地進行專業化、精細化管理。如今,海口在市林業局加挂“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局”牌子,負責全市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監督管理濕地的開發利用。下設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負責擬定和實施全市濕地保護方案,協調各區及市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海口還在全國首創設立區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目前已覆蓋全市4個區,負責開展各區濕地的具體管理保護工作。
有了這三級網路體系,海口濕地的管理大到水體治理,小到給小鳥安家都有人管。隨著五源河濕地公園設施建設的完善和生態修復的深入,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很多鳥類在此築巢棲息。2018年春天,愛鳥人士在五源河濕地公園意外發現了被譽為“中國最美小鳥”——蜂虎的身影。為了讓蜂虎繼續在五源河下游繁殖,秀英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在五源河下游為蜂虎營造棲息地,包括修整出可供蜂虎築巢的沙土坡面、開挖水溝營造人工濕地。棲息地營造完成後,吸引了許多蜂虎在此築巢。2019年高峰期有多達50隻栗喉蜂虎,7隻藍喉蜂虎。
為方便人們觀賞蜂虎,減少人類活動對蜂虎繁殖的影響,濕地保護管理中心還搭建了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觀鳥棚。於是,五源河濕地公園成了海口觀鳥拍鳥圈的“網紅打卡地”,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鳥類攝影愛好者。
全民參與花式創建14所濕地學校
海口丁村小學的學生鄭沿翔,至今還在懷念一年多前那堂在鳳翔濕地公園上的開學第一課。那天,以天為桌、以地為椅,濕地公園變身“生態課堂”,鄭沿翔和同學們徜徉在青山綠水間,耳邊蟲鳴鳥叫、蛙聲一片。他們聽老師講授濕地知識、參觀濕地科普館、做植物圖鑒,這堂在野外開展的“開學第一課”給現場的60多名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有讓孩子們認識濕地、了解濕地的功能和作用,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愛護濕地,從而保護地球環境。”海口丁村小學副校長羅以江説。
為營造全民參與濕地保護的氛圍,海口近年來把濕地文化融入校園,讓濕地保護走進課堂,從小培養青少年濕地保護意識,以“小手拉大手”“一個孩子帶動一大片”的方式為濕地保護事業注入新的活力。特別是2018年,海口市在靠近濕地有利條件的學校啟動濕地學校創建活動。經過兩年的發展,海口現有濕地學校14家,其中10家通過國際濕地中國辦事處驗收並掛牌。
距離鳳翔濕地公園不足千米的海口丁村小學,通過成立濕地環保志願者小組,經常在校內外開展形式多樣的“保護濕地”等系列活動,學校還和海南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聯合開設濕地課堂,給學生做“濕地小小導覽員”培訓。
海口五源河學校在校內建起濕地景觀,包含濕地水迴圈、生態池等。學校通過“濕地+美術/語文/繪畫”模式,組織本校各科優秀教師開展濕地課程工作坊,學習濕地知識,開展各科與濕地結合的課程研發,深度挖掘濕地文化,融入師生的教與學中。海口市第七中學打造了濕地生態園,製作了微縮的濕地景觀,在濕地教學中鍛鍊學生的科研能力。
陳松表示,通過近幾年的濕地保護宣傳,海口市民群眾的濕地保護意識明顯增強,自覺參與濕地保護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下一步將逐漸擴大濕地學校的創建範圍,讓有條件、有意願的學校積極參與進來,持續擴大“濕地學校”創建成果。
今 日 要 聞
MORE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