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傳承海南文化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0-03-04

作者:鄭翔鵬

編輯:吉志燕

馬來西亞森美蘭瓊州會館已有百餘年曆史。龍登坤攝

在練書法的海南籍孩子。龍登坤攝

鄉親們在海南會館前,以馬來西亞華人傳統“撈生”慶祝農曆新年。 龍登坤 攝

在馬來西亞森美蘭州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海南傳統祠廟建築,它屹立在該州首府芙蓉市的皇家山上,俯瞰著這個古老又繁華的南洋山城。這是森美蘭海南會館的舊館宇,由早年漂洋過海的老僑民按照海南祠廟的樣式,建築了這處維繫鄉情與照顧同鄉的會所,把對家鄉的懷念永遠留在這個美麗的半島上,該會所最初命名為瓊州會館,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至今,已走過了118個春秋。上世紀70年代,由於會務需求,鄉親們在原瓊州會館後又籌建了三樓層的新館宇,原本的祠廟建築繼續供奉著海南攜來的神明香火,新舊館宇並存形成了現今森美蘭海南會館的格局。

時光的齒輪滾滾前進,當年新落成的館廈也佈滿了歲月的痕跡,百年的廟堂也歷經維修。不變的是會館依舊是當地瓊籍華裔的精神家園,傳統建築仍然保存著原鄉風貌。來自海南的鄉音、習俗和文化,經過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從會館打造到各種文教與民俗活動,都貫穿一份厚重的鄉情,這是海外瓊籍社團對海南文化長期守護的縮影。

開班教鄉音 留住祖宗之言

“儂,我,汝,伊……”一陣陣的海南話讀書聲從森美蘭海南會館傳出,二十多位學員跟著老師一字一頓地念著海南話的人稱代詞。元宵節剛過不久,森美蘭海南會館的海南語會話班就馬不停蹄地開課了。

負責教學的李寬榮老師係原馬來亞大學教育係講師,退休後又在芙蓉中華獨立中學擔任校長,他表示,由於馬來西亞華人社群中海南人佔少數,海南話處於弱勢語言。近年,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有感於海南方言包括在祖籍地海南在內都有衰微的勢頭,而鄉音承載了濃濃的鄉情,在林秋雅總會長的呼籲下,發起了“留住鄉音”的系列活動。森美蘭海南會館除了響應海南鄉音歌唱比賽和才藝比賽等全馬性的活動外,于2018年8月重新辦起海南語會話班,現在已連續第二次開班!

“教學著重訓練特殊發音與使用拼音工具!”李寬榮總結了之前的海南話教學經驗,他認為,課程主要是讓學員掌握海南話的發音技巧、語調和常用句式,在課堂上鼓勵學員舉一反三組織對話。他表示,雖然擁有多年教學經驗,但教授海南話仍然在探索中,由於沒有合適的教材,他只好結合實際教學需求,自己編寫簡易教材。不僅如此,他還給每一位學員一本標注海南話拼音的詞彙集,這是他通過翻閱海南話字典,選擇出常用的詞彙並分門別類編排出來的,以便學員平時自行查閱詞彙集,在生活中多講多積累。

王俊寰是本期海南語會話班的成員之一,今年24歲的他剛大學畢業,由於雙親不太會講海南話,又沒有與祖父母住在一起,身為海南人的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到海南話。得知會館開班海南話班後,他第一時間報名並表現出積極的學習狀態,彌補不識鄉音的遺憾。“報名學習的都是不諳海南話的海南鄉親。”會館康樂組主任王金蘭介紹,不少鄉親希望透過該課程拾起本籍貫的語言,在課下也向會館裏會海南話的鄉親請教。日久他鄉作故鄉,早已落地生根的瓊籍華裔還是不捨放棄祖宗言,頑強地“彈奏”來自原鄉的音符。

年節有俗例 延續籍貫傳統

海南會館的舊館宇維持著原鄉帶來的神祇信仰,主要是庇祐先民渡海南下的海神,例如天后聖母、水尾聖娘和108兄弟公,在這些神祇的神誕,會館理事和鄉親們都鄭重地組織祭典,用海南話行獻祭儀式,延續古老的祭祀文化。“水尾聖娘神誕也是會館舉辦一年一度館慶的日子!”會館副總務符允通介紹。可見,傳統的信仰習俗與鄉團會務的密切聯繫。

該會館主席陳川正觀察到每個農曆初一和十五的上午是鄉親們到會館祈福最密集的時間,為了給鄉親們搭建更好的聯誼平臺,他在每個農曆月份的這兩日中午推出“婆祖平安齋”,向前來的鄉親和香客免費提供齋菜齋飯。“婆祖是海南人對女神親切的叫法,平安齋的齋菜糕點由鄉親自願準備來會館與大家分享!”陳川正表示,提供齋飯的活動延長了鄉親們在會館逗留的時間,既增進鄉誼,也邀請各籍貫乃至不同種族的各界人士走進海南會館,讓更多人了解海南人的歷史文化。

今年元宵節,森美蘭海南會館除了舉辦揮春(春聯書法)比賽,也組織了一場海南傳統的祈福儀式,即海南道教進表科儀。“海南道教科儀音樂”和“海南齋戲”是海南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難得的是海外依然有傳承的火種。上元期間祭祀祈福是古老的傳統習俗,據説西漢時期漢武帝就定於正月十五祭祀“太一”。“咏徹瓊章夜向闌,天移星斗下人間”是南宋詞人張孝祥對當時元宵節祈福場面的描述,在華人農曆新年傳統中,“上元設醮”具有悠久的歷史。明代成書的《瓊臺志》是海南所存最完整和最早的一部志書,該志《風俗·節序》中載:“(元旦)六日後,各坊或用道士設醮……村落各作上元道場…祝聖壽、祈年豐齋。”可見,上元期間設醮祈福的活動至晚在明代已在海南成為俗例,此風俗亦延續至今,海南把進表、禳星、送船和開印等道教儀式合稱為“春齋”,皆屬於祈願來年順遂的年俗活動。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講師嚴家建是當地唯一通曉海南科儀的道士,在會館的力邀下主持海南進表祈福科儀。為了馬來西亞海南科儀的傳承,他帶著非海南籍貫且不會海南話的徒弟們練唱。“恭喜發財!身體硬朗!”在大家互道海南話的新年祝福聲中,一場莊嚴又具有“海南味”的祈福儀式告于圓滿。

禮堂變餐館 推廣海南文化

在會館上世紀70年代落成的禮堂內,“傳承海南文化從我們開始”幾個書法字被會館鄭重地張貼在顯眼的墻壁上。各類南洋的海南美食在檔口一字排開,有海南雞飯、海南雞扒、海南咖啡、海南麵包、海南炒麵等等,有些是從海南帶來的飲食文化,有些則是海南人在南洋的創意料理。“我們招攬各類海南美食的攤主到會館經營,開辦海南人傳統的咖啡店,弘揚海南美食文化也促進同鄉就業!”該會館主席陳川正表示,咖啡店曾是馬來西亞海南人的傳統行業,因此不少以“海南”為名的食物成為馬來西亞的餐飲金字招牌。為了傳承海南人的餐飲文化,會館組織副主席劉揚梗教授海南菜肴的課程。現在直接利用平時閒置的禮堂改造成海南美食中心。果不其然,開業沒多久就吸引到了各地的食客慕名而來。“咖啡烏一盅!”不絕於耳的海南話傳菜聲,如同時光機把人帶到了先輩們辛苦創業的場景,也讓鄉親找到了一處相聚與重溫鄉情的空間。這一創新的理念,活化了會館的歷史建築空間,讓寂靜的百年鄉團煥發生機。

除了讓訪客從舌尖上體驗海南飲食文化,會館也沒有讓墻壁和空地閒下來。在禮堂入口,巨大的咖啡杯雕塑吸引遊人拍照,在這個象徵海南人傳統行業的雕塑上別出心裁地印著“居安思危”四字,在提醒著鄉親們,祖先的基業與文化傳承不易!在庭院外墻,幾幅鮮艷的壁畫吸引遊人合影留念,其中有曾經風靡全馬的森州瓊劇團劇照和海南的“天涯海角”風光圖。“海南山鷓鴣是海南島的特有物種,也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陳川正向筆者介紹這幅“天涯海角”的沙灘上還繪著海南特有的幾種鳥類,向鄉親與遊人展示祖籍地海南的自然風光!

走進森美蘭海南會館,一面墻、一個轉角都在講述海南故事:通過壁畫把曾經鼎盛的森州瓊劇團記憶長留會館;百年館宇文物陳設不改,梁架彩繪風貌依舊;禮堂打造的咖啡店收羅海南人傳承和創造的“名吃”,成為見證海南人在南洋落地生根的美食文化活化石。經過這番打造,森美蘭海南會館儼然是一處海南文化的活態展示館。

無論身在何方,族群記憶與籍貫文化都標記著曾經的來處,也激勵後人面向未來努力拼搏。打開近年來該會館的活動簡報,從辦海南語會話班到舉辦海南音樂匯演;從教授海南菜肴到開設海南美食中心;從傳承信仰習俗到重現海南進表科儀……每一處細節都體現著這處百年鄉團對海南文化精心的呵護與弘揚,無不體現了作為海外鄉團對傳承籍貫文化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