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瓊州良材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0-03-04

作者:蒙樂生

編輯:吉志燕

培養了不少瓊州人才的廣州廣雅書院。 (資料圖片)

修繕一新的海口市五公祠景點內的五公精舍。蒙樂生攝

海南第一樓五公祠。蒙樂生攝

廣雅書院在廣州西關,五公精舍在海口府城,一為書院,一為精舍,天海相隔,卻又遙相呼應,同聲相求。所同者都與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密切相關。廣雅書院為廣東留下了聞名遐邇的文化學府,而五公精舍卻為海南留下了令人難忘的文化聖殿。

創立廣雅興建精舍

張之洞是封疆大吏,晚清名臣,近代洋務派代表人物,改革傳統教育的著名學者,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先後創立武昌經心書院、成都尊經書院、太原令德書院。光緒十三年(1887年),為培養洋務人才,他自籌經費創辦廣雅書院。

廣雅,廣者大也,雅者正也;廣博雅正,務本求實也。張之洞上奏:“臣設立書院之舉……上者闡明聖道,砥碩名節,博古通今,明習時務,期于體用兼備,儲為國家幀幹之材。次者亦能圭壁飭躬,恂恂鄉黨,不染浮囂近利習氣,足以漱身化俗。”

廣雅書院與當年湖北自強學堂、兩湖書院、上海南洋公學並稱中國四大書院。為培養“明習時務”“體用兼備”的學員,張之洞殫精竭慮,用心良苦。他認為兩廣“地兼山海,民俗不齊,欲端民俗,須從厚士風始。士風既美,人才因之。”他飭令書院學員由各州府縣嚴格挑選“幀幹之材”,親撰書院門聯“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合嶺南東道嶺南西道人才,互相師友;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會漢儒經學宋儒經學宗旨,同造聖賢用心良苦”。

也是這一年,張之洞巡視雷瓊,“捐廉撥款興學”。時任雷瓊道道臺的朱採《上張香帥》奏疏雲:“昔蒙夫子捐廉發款並批撥瓊款三千金一共五千金”重修蘇公祠和海南第一樓,“崇樓高峙,皆用暹羅文木,擅一方之省人民勝境。祠旁環建學舍,考取高材生二十名肄業其中。”

這學舍就是五公精舍。何謂“精舍”?一般解釋是指東漢至魏晉時期隱士或僧人修行的地方。精舍勃興,與文化結緣:儒生立精舍講學傳經;僧人立精舍修身誦經;文人墨客立精舍意為出世離俗。“五公精舍”有別於其他精舍,這是弘揚五公精神的瓊州學舍。

為瓊州教化,創建五公祠,立志培植士氣,促人文蔚起,道尹身體力行。按張之洞的執政理念,五公精舍是培植人才的學堂。所以,朱採創建海南第一樓,同時“建五公精舍于旁,倣學海堂例設專課三十名,選高才生肄業于中。採購經籍,課經史詞章之學。”

可想而知,五公精舍落成之日,那排嶄新的學堂是何等氣派!那是當年府城的一道風景,是瓊州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文化殿堂。當然,郡城有府學,縣城有縣學,且規模佈局比這還大。但是,畢竟不同的是,它肅立在海南第一樓的左側,有五公陪伴學子讀書。

興建精舍廣選英才

用雷瓊道尹朱採的話來説,他的本意是“道契前賢,教興後學”。顯而易見,這排精舍凝結了朱道尹的心血,飽含當代名賢的希望。能進五公精舍研讀,實是可遇不可求。所以,能選入五公精舍習讀的士子,都是海南學子中的佼佼者,不論才學或人品都出類拔萃。

或者説,這是一個強大的文化磁場,具有不可比擬的吸引力。不知當年五公精舍學子的海選情況如何,但知只有三十個名額,都是經過縣學、府學考試選拔的英才,是從英才之中選拔英才。

再難也要海選,而且已經選拔就緒。萬事俱備,就等名師。貴為道尹,朱採為此嘔心瀝血。他對張之洞懇切地説:“惜乎潘孺初先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六月初去世,此邦人士未免失所矜式耳!”朱採盛讚潘存品學兼優,悲傷不已。

無奈之中,他只好請香帥張之洞出面,特聘浙江名士郭晚香來瓊執掌教鞭。更令人興奮的是,郭晚香隨身帶來古籍8000多卷,置於大樓下大廳裏,是專為三十名學子準備的。這一特大喜訊不知令多少學子趨之若鶩,畢竟這是期望瓊州文化振興的精神食糧。

這就是當年的五公精舍,可惜沒有影像資料,沒有留下那令人艷羨的精彩鏡頭。可想而知,當年那三十名學子何等幸運,他們是令人羨慕的,就連他們的家長也無比欣慰,值得驕傲與自豪。學子奔相走告,希望成為五公精舍裏的一員,那是極可貴的精神力量。

這是五公、蘇公留下的人文財富,這是創建者朱採所期望的精神力量,這是兩廣總督張之洞所期望的精神力量。先賢心繫瓊州,希望海南重塑五公精神氣魄。可惜的是,開學授課之時歡欣踴躍,但沒有多久,郭晚香病逝于任上,留下無限的文化遺憾。

張之洞對瓊州教育,思慮深遠。他“慮瓊之科第無多,奏請遵台灣例,隔科定額舉人四名,有十人以上赴會試,取進士一名,部議定隔科二名為額,此皆大有造于瓊州者也。”當年規定,廣雅書院“定瓊州五名課額,拔取瓊山四名”。光緒二十年(1894年),林之椿、馮驥聲相繼中舉,曾對顏領鄉解(舉人的第一名),王國棟(後更名為王國憲)為優貢生,皆拔取廣雅之士。

爾後,瓊籍學子張廷標成了從五公精舍選入廣雅學院的最後一名“成均”。史載:“而廷標終於明經,窮愁著述,老而彌篤。”還有,舒喬青、馮先標等相繼入讀五公精舍。郭晚香病逝後,五公精舍缺乏名師,遷延日久,成了五公祠圖書館,馮先標成了第一任館長。以圖書館為中心,海南最早的詩社——“愜意詩社”應運而生,聚集當年瓊籍名士十多人,集會結社,指點江山,研討學問,激揚文字,出版詩刊,陶冶情操……展現了五公精捨得精神風貌。

海南學子揚名廣雅

時代變遷,教育改革,清朝末年“廢書院,設學堂,改良私塾”,廣雅書院改為“兩廣大學堂”,1903年又改為“兩廣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後,臨時政府改良私塾,改學堂為學校,廣雅書院改名“廣東省第一中學”,後來又改為“廣雅中學”,一直延續至今。

五公精舍從光緒十五年(1889年)興建,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終止,海南當年多少廣雅校友不得而知,但知除了林之椿、馮驥聲、曾對顏、王國棟和張廷標等人之外,海南學子曾德超于20世紀30年代廣雅中學畢業後考入重慶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爾後,又于1948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農業工程碩士學位,成了中國農業工程學家和農業機械學家、中國農業機械和農業工程學科的奠基人。1995年,曾德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廣雅中學校友中的佼佼者,對中國農業科學特別是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現代有開拓、有建樹的民族學家、歷史學家和教育家王興瑞曾于1945年10月至1949年10月連續4年擔任廣雅中學第28任校長。王興瑞是海南著名學者,他長期致力於歷史學和民族學的調查、研究,多次赴海南島對苗族、黎族等民族進行田野考察,頗有建樹。對海南黎族、苗族的研究,對海南島古代交通、墟市商業、手工業、農業的研究,對海南島民俗的研究都有開創之功,具有學術里程碑的意義,其主要著作有《中國農業技術發展史》《中國現代革命史》《海南島黎人調查報告》《海南島之苗人》《冼夫人與馮氏家族》等。

馮先標身後的五公精舍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度成為兵營,歷史古籍被洗劫一空。100多年後謁拜五公、蘇公,追念朱採、張之洞,心頭涌起別樣滋味。幸好,海南第一樓風采依舊,五公精舍風姿依舊,文治教化與生俱來的生命力留下了文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