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一大早,龍州縣龍州鎮塘巧村脫貧戶黃龍江就有2筆收入到賬:1月份在集體經濟村級公司務工工資1200元,幫公司種植、管護水稻工資1040元。“多虧村裏的公司,我有了工作,每年穩定增收2萬餘元。”黃龍江説。
該縣堅持培育鄉村振興産業、建立脫貧戶利益聯結機制“兩手抓”,充分利用地形優勢,推行土地流轉,轉變土地種植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打造水稻特色品牌,以農戶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就近務工獲得“薪金”、村種植水稻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等方式,惠及12個鄉鎮14個村群眾,初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産業格局。
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該縣積極探索“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村社聯合”産業模式,以村為牽頭單位,成立18家村集體經濟公司,實行龍頭企業、基地和農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利益共同體。依託這樣的發展優勢,通過“獎、補、節、帶”,將脫貧戶緊緊吸附在水稻産業鏈上,直接、迅速增收,帶動農業企業與695戶脫貧戶簽訂協議,輻射農戶2707戶。
目前,該縣已完成立項並開工建設旱改水項目共43個,實施面積約21183.58畝,每畝産量可達350公斤,年總産量可達741萬公斤,推動水稻産業發展和脫貧戶致富增收。(記者 管林華 通訊員 林春杏)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