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侗族老人純手工打造銀飾40年 精美作品成“搶手貨”

時間:2022-07-28來源 : 中國新聞網作者 : 侯蕓瑩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一家狹小的工作室裏,只見吳共能手拿噴槍煅燒碗裏的白銀,炙熱的火焰如同將銀子吞噬一般,十幾秒便化成水狀,倒入槽中,形成一塊長形銀條。其手緊握那把陪伴四十年的舊鐵錘,不斷反覆捶打成銀絲,將每一個細小的零片一點點串成銀鏈,用純手工技藝打造出萬千套侗族傳統手工藝品。

穿戴銀飾是侗族民眾傳統習俗,頭戴銀冠、耳戴銀墜、脖挂銀圈、手戴銀鐲,代表著他們的身份、地位,也是侗族女子最重要的嫁粧。

圖為吳共能在用火槍煅燒銀子,倒入槽中。侯蕓瑩  攝

59歲的吳共能,是該縣銀飾鍛造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小學習製作,從事銀飾已有40多年。

1980年,17歲高中畢業的吳共能,先後到周邊縣域融水苗嶺、貴州從江等地,以遊村串寨的方式,到府為侗家姑娘和婦女量身定做銀飾。“80年代農村生活很苦,吃木薯摻米和高粱。那時邊遠山區的村寨沒有通公路,全靠肩膀挑著工具走萬家。這家打一個月,那家打幾個月,幾對銀耳環才賣出3元。”吳共能説道。

“返鄉後,為更好發展銀飾的銷路,我從鄉下搬到縣城,先後在各街道擺攤。2008年找到固定住處後做間工作室,開啟新的鍛造之路。”吳共能觸景感懷。

圖為吳共能製作的銀飾。侯蕓瑩  攝

在吳共能狹小的工作室,挂著琳瑯滿目的銀飾。“這是我改良後的設計”,其拿出許多銀飾成品,用靛藍染料為其上色,上完色接著煅燒至固色,不一會兒製作完的成品便呈現得絢麗奪目。“做一套銀飾下來,大概需要半個月至一個月才能完成。”吳共能説。

“制銀最重要的是錘鍊和煅燒,要精準拿捏力度。特別是燒銀時,如果溫度低,容易受限,溫度高就容易變形,不美觀,要拿捏適中,才能做出好銀飾,製作有近十道工序。”吳共能説道。

圖為吳共能在展示已做好的銀飾品。侯蕓瑩  攝

吳共能採用最原始的鍛造技藝,保留民族特色同時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創新設計銀飾的樣式、花紋、圖案、配色融入現代流行的元素,受當地居民追捧外,還成為全國各地的“搶手貨”。

近幾年,吳共能每年能接到大量來自廣東、石家莊、湖南、黑龍江、瀋陽等全國各地的銀飾訂單,帶來穩定的經濟收入同時也讓大眾認識侗族銀飾文化。

如今,經過吳共能的創新設計,全國各地遊客、各高校師生專門找其學習製作。對此,吳共能深感榮幸。(完)

圖為吳共能在展示已做好的銀飾品。侯蕓瑩  攝

(責任編輯:鄭友)
文旅活動 Tourism Vllage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