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粉墻黛瓦留住美麗鄉愁

時間:2022-06-09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駱怡 李成華

原標題:如何讓粉墻黛瓦留住美麗鄉愁

——富川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調查

八桂視點

2022年是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製度建立10週年。目前,共有6819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保護名錄,7060個村落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産保護群。

近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通知,2022年將共同組織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探索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徑,構建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傳承體系,留住鄉情、護住鄉土、記住鄉愁。

據了解,全國有40個縣(市、區)入圍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名單。廣西有兩個縣在入圍名單中,賀州市的富川瑤族自治縣是其中之一。該縣傳統村落現狀如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新農村建設的衝突如何解決,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面臨什麼新問題?為此,本報記者深入富川進行了實地調查。

在富川傳統村落,村民用長桌宴迎接八方來客。

千年古村落現狀如何?政府重視,傳統村落全部掛牌保護

秦漢瀟賀古道位於湘桂之間,連瀟水達賀州。據史料記載,當時“古道繁忙,車轍不絕,商賈穿行,貨運不息”,是溝通中原與嶺南地區文化、商貿的主要通道。

朝東鎮福溪村位於瀟賀古道旁,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經歷了7個朝代的變遷。因交通便利,福溪立寨後商鋪林立,熙攘繁華。記者看到,福溪的石板街用大青石板拼接,兩側用長方形青石條縱行鑲嵌。村民介紹説:“古人講‘天人合一’,街道中間和旁邊那些凸起的天然石,沒有一絲雕鑿痕跡,我們叫它‘生根石’。”

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村裏那些門樓、民居等等,依稀可見當年的盛景。福溪村鼎盛時期曾經有過24座古戲臺、24座廟宇和24座石花廣場,1座風雨橋,反映出宋代文化與傳統工藝的特徵。如今,在各方合力保護下,福溪村“一溪、二廟、三橋、三戲臺、四祠、十三門樓、十五街巷”等傳統建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近年來,賀州市出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整體實施方案》等,以立法的形式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責任體系,每年組織一次傳統村落“體檢”。同時,加強規劃引導,防止建設性破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

目前,富川2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已全部完成掛牌,確定的各類保護對象也實行了掛牌保護,包括重要傳統建築、古樹、古井等,村屯內部的傳統建築未出現較大的減少。2015年至2017年,該縣還修繕了27座在傳統村落中具備特色建築要素的風雨橋。

傳統村落得到較好的保護,給村民留住了鄉愁。

沿著瀟賀古道,記者來到了具有700年曆史的“中國傳統村落”——福利鎮紅岩村。紅岩古村保存得還算完好,建築風格大體一致,整體縱向聯排,大門旁出,檐角高翹,墻上隔屏雕花、花窗,透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

當地的老人對古宅視若珍寶。今年75歲的孔令進對每一棟房子的情況如數家珍。他摸著墻壁對記者説:“你看這些墻磚,一點都不扎手,老人們説,這些磚先放在水盆裏磨,磨光滑了再砌上去的。”

“小時候,我們這裡很熱鬧的,經常看到騎著大馬的人路過,來往的商人都住在這個‘西南旅社’。”村中101歲的老人孔令祥指著已經古舊的木板樓告訴記者。

時光溜走,帶走了往日的熱鬧。但對當地人而言,古村是回憶、是親情、是眷戀,始終無法被替代。如今,富川的諸多傳統村落,吸引很多遊客前來尋找歷史的印記。

施工隊正在對古建築修舊如舊。

如何統籌古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在保護古村和改善人居環境中尋找平衡

近年來,古村落的人居環境已不能滿足現代人對居住條件的需求,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不可缺少。而按照農村一戶一宅政策,只能拆舊建新。

記者看到,紅岩村一間古建築一面青磚墻已被拆,砌了半面墻的紅磚。“拆了就再也沒有了。經鎮村幹部全力勸説,後來這戶村民就沒有再繼續拆建下去。”紅岩村黨支部副書孔德山説。

有能力的村民陸續在古村周圍建設新房。一轉眼,新村將古村圍了起來。一邊是美麗宜居的新農村,一邊是日漸衰敗古村落。村民的心也在兩邊不斷“拉扯”。目前,在富川的傳統村落中,出現了兩種“混合”的情況。一種是像紅岩村這樣的古村和新村相對剝離,另一種情況則是古村和新村相互雜合。

“村民一拆一建,對從事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人員來説,壓力非常大。不拆沒地建新房,在老村建了新房,就相當於破壞了整個古村落。”富川瑤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部長汪溪泉告訴記者,“我們當時也向上級部門提出過一些建議,為了保護中國傳統村落,整村搬遷是否可以考慮相對應的土地政策支援,但土地紅線和古村落保護利用之間的難題,至今還沒有辦法可以解決。”

在工作中,富川的幹部也做過很多工作。他們了解到,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很多人有了這樣的意識——傳統村落是記憶,也是鄉愁,他們願意保留下來。如果能建設好新村,他們也願意搬遷出去。

為此,對於新村古村剝離開的,富川採取連片保護利用措施,而新房古宅雜合起來的村落,則著重選擇一些體量較大的古建築進行重點保護。採取“以舊修舊、修舊如舊”的保護模式,在努力保存古村“原味”的前提下,實施鄉村風貌改造、農村改廁改水、垃圾治理等,合理完善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道路、水、電、公廁等基礎配套設施,確保村民享受鄉村振興的建設成果的同時,保留住村落原有的文化符號、文化印記。

同時,該縣還在縣、鄉、村、戶層層簽訂責任狀,對傳統村落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進行嚴格管控,並通過採取電子監控、村級聯絡員現場巡查、專業人員實地核查等方式全方位、多維度對傳統村落進行動態監控。

紅岩村古建築群保存完好。

如何做到保護和利用?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今年,富川瑤族自治縣入圍了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該縣將以瀟賀古道為主線,把全縣35個傳統村落有機串聯,規劃實施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通過對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我們努力想實現三個效果,做到三個示範——以全國最多最密最久的風雨橋群為核心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示範,4A級景區群和傳統村落融合保護髮展示範,以傳統村落為載體打造鄉村街市助力鄉村振興示範。”該縣縣長胡德珺説。

單個傳統村落的保護尚且那麼難,連片保護利用,會出現什麼新問題?

“難在缺錢又缺人。”當地幹部告訴記者。正在實行連片保護利用的朝東鎮秀水村,資金鏈斷了,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一些古宅倒塌。另外,專業的工匠目前富川還比較少,而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與時間賽跑。

富川朝東鎮秀水村全景。

如何解決?

為破解“保護、修復傳統村落”資金來源問題,富川“向上+向下”齊發力,加大資金整合力度,用好用足專項補助機制,積極將古戲臺、古宗祠、古門樓、狀元樓等古代文物向上申報納入傳統古村落扶持資金名錄,每年爭取國家、自治區級相關部門專項補助資金支援1億元左右。同時,廣泛發動社會各方力量投資投勞,引導和鼓勵愛心人士、當地群眾積極參與古村落保護與開發,拓寬社會參與保護的渠道。

為解決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古建築原有風貌和文化韻味難以修復的問題,富川積極培育和扶植本地文創、建造、木匠等方面的人才,建立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本地人才資源池。從區內外5所設計院、科研院校聘請15名專家學者,建立駐村指導工作機制,讓古村落得到專業化、規範化保護,避免古村落在保護中“失真”。

這幾年,富川在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上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朝東鎮打造了以秀水、岔山、福溪三個傳統村落為主體的“宋寨瀟賀古道旅遊區”。他們將古建築修繕後改為油茶館、咖啡館、民宿等等,如今,這裡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古村落成了當地極具吸引力的文化旅遊資源,村民有了收益,村裏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環境。該縣文旅部門負責人表示:“但不是每個傳統村落都能與旅遊挂上鉤,還是要注重規劃和佈局,一個縣不可能遍地都是以傳統村落為主打的旅遊景點。”

“傳統村落積澱著幾千年文化氤氳,有我們民族的魂、文化的根。我們以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為契機,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持續通過統一規劃保護、分類改造建設、串點連線成片等措施,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取得較好成效。”該縣縣委書記尹哲説。(記者 駱怡 通訊員 李成華)

(編輯:莫翠芳  責任編輯:覃逸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