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新:西部陸海新通道如何助力區域經濟疫後復興?

時間:2022-06-14來源 : 中國新聞網作者 : 楊強 馮抒敏

原標題:西部陸海新通道如何助力區域經濟疫後復興?

——專訪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所長林勇新

2017年8月,重慶、廣西、貴州、甘肅4省區市簽署“南向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前身)框架協議,建立聯席會議機制,並在此後將合作範圍擴展至青海、新疆、雲南、寧夏、陜西等省區。至今,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已累計開行突破14000列,覆蓋中國13個省份47市91站,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通航,實現新加坡、曼谷、胡志明等東盟主要港口的全覆蓋。

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是後疫情時代的核心競爭力。當前全球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西部陸海新通道在區域經濟復蘇進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它對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起到哪些作用?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林勇新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內容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西部陸海新通道在區域産業鏈和運輸鏈中的優勢是什麼?如何評價它過去5年來的運作效果?

林勇新:西部陸海新通道位於中國西部腹地,對內銜接長江經濟帶,對外銜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過5年發展,這條國際貿易大通道已成為串聯起中國西部地區省區市,促進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重要軸線,也是中國陸海統籌、聯通國際國內交通、貿易、物流、産業的大走廊。

西部陸海新通道實現了中國市場與東盟市場、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大開放與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對接,對區域産業鏈起到重大的支撐作用。同時,沿線省區市強化共建共用,合作建設物流園、産業園和綜合運營平臺,以資訊互通共用,充分協調産業發展的優勢和條件,實現沿線地區産業的協同發展。

中國人有個共識:要致富先修路。在運輸鏈層面,西部陸海新通道近年來相繼建設了貴陽至南寧鐵路、敘永至畢節鐵路、樂業至百色高速公路、欽州港東航道擴建一二期工程、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等一批鐵路、公路、港口、物流運營平臺等基礎設施,使物流流量顯著增長,運輸成本明顯降低,物流效益和服務水準持續提升。

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累計開行6117列,同比增長33%;中越跨境班列(經憑祥鐵路口岸)共開行1904列,同比增長50.6%。2022年一季度,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累計完成1736列,同比增長31%;中越跨境班列累計開行98列,發運標箱2940個,同比分別增長27.3%和34.1%。

從對市場的串聯和銜接來看,西部陸海新通道以運輸物流通道及交通物流樞紐為載體,系統構建了供應鏈、産業鏈、價值鏈深度關聯的國際貿易走廊和經濟走廊。

欽州港集裝箱碼頭。中新社記者 翟李強  攝

中新社記者:西部陸海新通道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全面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建設,以及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具有什麼作用?

林勇新: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激發中國市場與東盟市場的協調銜接。5年來,依託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的貿易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態勢。未來,隨著貿易便利化舉措落實落細,特別是非關稅壁壘的減少,它對中國—東盟貿易的促進作用將更加凸顯。

作為落實RCEP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的重要載體,西部陸海新通道將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區域戰略合作,以及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依託此通道,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啟了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如2021年以來,中國與新加坡聯合編制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總體發展規劃(2021-2025)、四個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及其他領域專項規劃,拓展了雙方合作的新領域、新空間。

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中新社記者 馮抒敏  攝

中新社記者:在後疫情時代,西部陸海新通道應如何完善和延伸發展空間?如何吸引東盟乃至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共建?

林勇新:首先要對後疫情時代全球産業鏈、價值鏈的發展趨勢進行充分評估,並結合實際對通道的建設進行更加科學的定位。

在此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中國新發展格局需要,對重點任務進行適時調整。如烏克蘭危機以來,國際能源、糧食供應鏈受到衝擊,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應在這些領域進一步謀劃,拓展地區合作空間。

另一方面,要深化國內相關省區市的協作,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東盟乃至域外國家市場主體的吸引力。各地區要加強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等方面的對接和集聚,消除區域壁壘,形成合力,打造通道物流經濟圈。

此外,還要充分利用RCEP生效的機遇,優化産業分工,推動産業升級。在重慶、廣西等地建立食品、礦産深加工基地,聯動中歐班列輻射歐洲,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強比較優勢、擴大規模效應。

2019年中歐班列欽州中心站-德國杜伊斯堡首發。中新社記者 翟李強  攝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廣西在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方面能發揮什麼作用?

林勇新:廣西區位優勢明顯,與東盟國家陸海相接,可以發揮橋梁銜接作用,依託邊境和海港口岸,推動中國市場與東盟市場的全面有效銜接;發揮窗口作用,依託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推動中國與東盟在産業、貿易等寬領域、全方位合作。

廣西與東盟國家在經貿、人文、教育、産業等廣泛的領域已創造諸多合作平臺和機制,未來可深入了解沿線地區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需求,利用已搭建平臺在資訊共用、協商交流的重要作用,促進沿線地區交流互動,推動這條國際陸海新通道走深走實。

中新社記者: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現代西部陸海新通道在各自的時代具有怎樣的形態和意義?兩者有何異同?

林勇新:二者都是因應時代發展需求而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動沿線經濟發展。除絲綢、瓷器與茶葉的商貿往來之外,還傳播了中國的民族工藝和儒道思想,也把沿線民俗文化和思想帶入中國,促進不同文明的互學互鑒。

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新國際格局中形成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暢通貿易和投資,不僅推動中國西部地區的開發開放,也讓中國與東盟國家實現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促進文明的互鑒和碰撞。

兩者在各自的時代均具有經濟文化意義。而西部陸海新通道不僅是一條商業貿易發展的通道,更承擔著實現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促進東西部協同發展、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意義,也將推動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相較而言,後者更具有深遠和重大意義。

2021年第18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本屆東博會主題為“共用陸海新通道新機遇,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新社發 彭寰  攝

中新社記者:西部陸海新通道行穩致遠,對促進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疫後經濟復蘇,以及完善産業鏈生態、穩定國際貿易有哪些幫助?

林勇新:經濟全球化倒退、貿易摩擦、疫情衝擊、全球貨幣寬鬆等大變局,造成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大,大宗商品價格和國際海運運費劇烈波動、烏克蘭危機對地區安全局勢也帶來諸多影響。供應鏈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以及産業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成為重要議題。

西部陸海新通道創造了産業鏈和供應鏈的多元化發展機會。如通過建設跨境商貿供應鏈總部中心,建設中國—東盟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有效提高了區域性國際物流鏈、産業鏈的匹配度。同時,它也提升了區域通道佈局的多樣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卡脖子”的風險。

毋庸置疑,西部陸海新通道推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為各方共贏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對促進區域經濟乃至助推世界經濟復蘇具有重要意義。它為沿線各地區提供更大的市場和機遇,推動區域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用的方向發展,也為區域新型市場的産業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為沿線地區市場深度融合提供機遇,為實現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注入新活力。(完)

受訪者簡介:

林勇新,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致力於南海環境資源保護與開發、南海合作、海洋經濟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先後主持或參與多項涉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研究。

(責任編輯:覃逸霏)
文旅活動 Tourism Vllage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