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賦能國家公園高品質建設發展

發佈時間:2024-12-13 16:18:4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各國家公園積極搭建科研平臺、整合創新技術、匯聚高水準人才,開展科研攻關,創新體制機制,應用國內外先進設備,為國家公園建設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走過國家公園的山川溪流,細緻的實地調研讓各項保護方案、行動更具可行性;觀察國家公園的萬物生靈,收集的一手數據讓各類研究攻關有了堅實基礎;融入國家公園的社區生活,樸素的傳統智慧為科技創新帶來了靈感;打造國家公園的交流平臺,寬廣的“朋友圈”成為國家公園建設思想碰撞的沃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我國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各國家公園積極搭建科研平臺、整合創新技術、匯聚高水準人才,開展系列科研攻關,創新體制機制,應用國內外先進設備,為國家公園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聚焦國家公園高品質發展重大課題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各國家公園研究機構建設過程中,開放、共用的平臺吸引了更多科研人才,也為成果産出、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

2020年,武夷山國家公園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充分整合福建農林大學校內資源與平臺,依託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林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和電腦學院建立跨學科研究團隊,引入國家林草局森林公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撐,多方參與構建了共建共用的體制機制。

研究院團隊在主導完成《福建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圍繞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發展中的重大課題,先後完成《跨省創建武夷山國家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等方案及報告編制。

“研究團隊深入開展國家公園體制機制改革理論與規劃實踐研究,承擔了10余項以‘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主題的國家、省級社科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組織編撰了《世界遺産在中國》系列叢書之《中國的世界遺産——武夷山》,對加強世界遺産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宣傳、引導公眾全面參與保護世界遺産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武夷山國家公園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首席專家蘭思仁介紹。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則在體制機制上進行了探索創新。2019年11月25日,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註冊成立。研究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法定代表人負責制,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以項目驅動,柔性引進人才,實現社會化國際化專業化,構建小機構大平臺大網路運作機制。

研究院開展了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搭建動物聲紋識別數據庫及模型,建立優先保護物種的高品質基因組、物種遺傳數據庫;圍繞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綠色産業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保障、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等開展專題研究,為國家公園産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條例、執法體系的完善提供政策研究支撐。建院以來,研究院已出版著作5部,資助發表核心論文40余篇,課題成果專報獲省級領導批示16次。

“特別是在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保護上,研究院啟動聯合攻關,提出海南長臂猿15年(2020—2035)數量翻番的目標及路線圖,完成《海南長臂猿種群保護與恢復行動計劃》,組織國內國際頂級專家撰寫的《海南長臂猿保護案例》2021年9月在法國馬賽第七屆世界自然保護大會發佈,被IUCN譽為世界珍稀物種保護的中國智慧,並建議向全球推廣。發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優先保護物種名錄》,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特有種群的保護提供指導。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聯合發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展報告(2019—2022)》,是全省首份關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報告。”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刁曉平介紹。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科研平臺同樣也匯聚了各方智慧與力量。“在國家林草局、科技部、教育部、吉林省等大力支援下,先後建設了東北虎豹生物多樣性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保護生態學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研究院,為我國開展東北虎豹科學監測和研究,獲取長期野外定位觀測數據並開展高水準保護研究工作,以及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主任馮利民介紹。

目前,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已經形成一個科學平臺、一個監測系統、一個野外基地“三個一”科技支撐體系。

科技支撐體系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旗艦物種保護方面的進步與應用,實現了保護工作的飛躍式發展。“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融合運用現代通信、人工智慧、雲存儲和與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建立了全球首個國家公園大面積覆蓋的‘天空地’實時監測系統,實現了對東北虎豹種群動態連續精確觀測以及中俄跨境聯合監測。數據顯示,國家公園內食物鏈正在快速增長,東北虎豹種群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翻倍,創造了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奇跡。”馮利民説。

多方合作打造開放共建共用平臺

在各國家公園研究機構開展科技攻關的過程中,多方參與必不可少。從社區居民到行業大咖、從科研院所到國際組織,多方合作交流搭建起了國家公園建設的開放平臺。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範圍包括福建、江西2省5縣市,涉及鄉鎮所在政府和當地社區居民、茶企以及相關旅遊經營類企業等。武夷山國家公園積極推動多方參與,包括建立跨省聯合保護機制,通過聯合保護、聯合宣傳、聯合執法、聯合科研、聯合創建等,有序推動武夷山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武夷山在涉及的6個主要鄉鎮(街道)分別設立國家公園管理站,管理站站長由所在地鄉鎮長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與地方政府的協同治理。

“武夷山國家公園在建立以來與屬地社區良好互動,為多方參與奠定了良好基礎。研究院在此前開展的一項參與式荒野製圖的研究中,納入了當地社區和訪客的視角,繪製了國內首張荒野感知地圖,在相關調查研究過程中,也感受到當地社區居民對國家公園的支援和理解。”蘭思仁説。

推進“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建設,促進了周邊區域共同發展,也給社區帶來了正向激勵,通過聯合保護委員會和溝通渠道的建立,有利於高效溝通、共用資訊和資源、協調行動。“當然,可能會因為區位和資源差異等,存在一些矛盾,還需時間慢慢磨合,並通過宣傳、解説等方式進一步凝聚人心。這裡既是社區民眾的家園,也是屬於全民的國家公園。”蘭思仁認為。

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專家委員會作為諮詢顧問機構,邀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原總裁兼理事會主席章新勝、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許智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物多樣性保護小組全球主任和全球物種計劃主任簡·斯瑪特等國內外頂級專家擔任委員,並下設海南長臂猿委員會等6個專業委員會。

通過構建平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合作,匯聚智力資源,服務國家公園建設。先後與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圍繞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等主題,開展戰略合作和聯合研究,合作培養高端人才,共同申報國家科研平臺,開展國際合作等。研究院獲批成立海南省重點新型智庫、海南國家公園保護與發展重點實驗室、海南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並獲批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研究院高度重視國際合作交流,借鑒國際經驗和智力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服務。2020年起,圍繞長臂猿和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主題,主辦多次國際研討會。2022熱帶雨林保護國際研討會發起設立全球長臂猿聯盟(GGN),首屆秘書處設在研究院。2024年召開‘雨林與您’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國際研討會,圍繞國家公園保護和修復、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旗艦物種保護與研究等主題進行交流研討。這些舉措擴大了國際‘朋友圈’,借鑒了國際智慧,提升海南的國際影響力。”刁曉平介紹。

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科研平臺,為實現對東北虎豹種群動態連續精確觀測,在國家公園腹地吉林琿春建立了長期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對國內外研究機構開放,先後吸引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延邊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眾多研究人員入駐,圍繞國家公園建設涉及的多領域科學問題開展長期研究,為國家公園高品質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研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馮利民至今還能回憶起2005年初進入林海雪原追蹤虎豹的過往。“在初期,研究團隊常年紮根深山老林,用雙腳踏遍青山,調查森林植被,歷經10餘年,建立起生物多樣性長期觀測網路,最終揭示中國虎豹種群動態和恢復機制,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立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重要支撐。”

在我國的生態保護工作實際中,同樣面臨很多挑戰。“我國的生態保護,尤其是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廣大自然保護地,絕大部分地處偏遠,存在保護基礎設施不健全、科技力量和應用轉化不強,人與自然矛盾突出等情況。而保護的目標和任務則極為艱巨,需要系統性保護。生態系統研究十分複雜,獲得多時空序列的生態科學數據,是驅動自然規律發現並應用生態保護管理和修復治理理論構建的基礎。所以,在生態系統水準開展長期系統觀測,是國家公園高品質發展的迫切需求。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是科學守護自然的典型範例。”馮利民説。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期和正式設立以來,基於以往長期研究基礎,研究團隊進一步創新性運用跨學科交叉方法,成功研發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天空地”實時監測系統,為國家公園現代化、資訊化建設提供了模板。

結合實際推動科研成果充分轉化應用

國家公園研究機構的各項科研成果,如何從紙面走到地面、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武夷山國家公園研究院通過對原住居民及其傳統生活方式進行研究,為國家公園探索共建共用路徑出謀劃策。

“武夷山國家公園原住居民是典型的山居人家,他們的生産勞作無不折射出生態智慧。比如,武夷山原住居民與茶的關係,在武夷山古茶園的選址佈局、環境營造和耕種管理等方面的生態智慧值得當代人學習。”蘭思仁介紹。

古茶園與周邊自然環境形成了“林—茶—水”的景觀格局,體現了古人對生態保護的重視,通過保護風水林來涵養水源、保障農業生産。“這些傳統生態智慧可以為武夷山國家公園實現共建共用路徑從多方面提供豐富而多元的創意。”蘭思仁説。

一是劃定“傳統茶園保護區”,保護古茶園的選址佈局和周邊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傳承。二是建立“茶文化景觀展示區”,通過文化體驗專項遊,讓訪客了解和體驗原住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生態智慧。三是構建生態友好茶園標準體系,鼓勵茶農採用傳統生態智慧進行茶園管理,提升茶葉品質和生態環境。四是建立現代茶園生態創新示範區,鼓勵茶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態茶園管理新技術,構建茶葉與黃豆、油菜花間作模式。五是加強社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教育,讓原住居民參與國家公園管理和解説教育,提升其文化自信和保護熱情。六是通過品牌建設如“生態友好茶園”認證,結合市場推廣,提升傳統生態智慧産品的市場價值和知名度。七是在政策支援與激勵機制上,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為傳統生態智慧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支援,如提供技術和資金保障,以及對採用傳統生態智慧的茶園給予補貼或獎勵。

“通過這些創意,武夷山國家公園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其獨特的文化遺産和生態環境,還能促進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雙贏”。蘭思仁説。

海南熱帶雨林擁有豐富的物種,是極具韌性的生態系統。熱帶雨林不僅能夠提供生産原料,還能涵養水源、滯洪減災,保護好熱帶雨林是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生態系統適應途徑”。熱帶雨林是糧庫、錢庫、水庫和碳庫,其生態産品具有原生態、稀缺性等特點,具有極大的生態産品價值。通過打造品牌,可以讓隱性生態價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同時,熱帶雨林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最佳課堂,在地的自然教育能夠培養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

“海南熱帶雨林的生態價值未來可以結合人工智慧、數字經濟、共用經濟等,發展綠色産業、‘生態+’等複合産業。”刁曉平介紹。

如何實現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聚焦‘四庫’‘三統一’和生態價值實現路徑,重點圍繞國家公園與周邊市縣保護與發展、國家公園與海南經濟發展,以及在生態承載力範圍內的國家公園生産經營活動、社區和諧發展、生態特色小鎮打造等方面開展研究。”刁曉平介紹。

在探索國家公園生態價值可持續利用、多元化實現方式過程中,存在多種路徑。“最重要的是,明確國家公園周邊區域綠色産業佈局和發展重點,引導周邊市縣與國家公園共建共用國家公園生態資源,加快綠色發展轉型。目前,生態價值實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持續開展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讓GEP核算成果應用成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價值實現的標誌性品牌;二是發展生態旅遊新業態,包括自然教育、森林康養和戶外運動等;三是打造國家公園品牌的特色農産品,帶動雨林農林産品溢價增值;四是加強入口社區和服務基地建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緩解國家公園生態壓力;五是構建森林濕地的碳匯、森林生態銀行等市場化模式等。以海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這幾條路徑都值得探索,需要進一步以科技支撐開展研究。”刁曉平介紹。

近日,東北虎被頻繁“偶遇”的視頻在各平臺多次出現,周邊社區也面臨著人獸衝突的威脅與壓力,馮利民多年從事東北虎豹研究,也在持續關注相關情況。

“人和野生動物生活在同一地球上,人獸衝突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一種形式,只是在不同歷史階段,表現形式和強度不盡相同。隨著生態保護成效日益明顯,野生動物開始恢復增長過程中,當與人類活動密集區域相重合時,人獸衝突現象更加明顯。在世界範圍內,如何減輕人獸衝突,是眾多國家需要共同面對的題目。”馮利民認為。

虎豹作為食物鏈頂級物種,種群動態遵循基本的“自下而上”生態學法則,即當大中型食草動物種群增長時,虎豹種群也隨之增長。沒有食草動物作為基礎,虎豹種群是不會增長或過量的,而大中型食草動物種群則受植被生物量或生態系統品質調控。“實際上,虎豹種群會受到生態系統承載力的調控,通常只會低於閾值,不會高於閾值。通常情況下,虎豹種群調控不需要人為干預,但是對人虎之間可能産生的衝突需要人為干預。”馮利民説。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實時監測、人工智慧、無人機巡航等技術和設備已全面使用,不僅能及時制止人類進入野生動物活動頻繁區域,同時可以快速發現和定位目標動物的位置,提前預警,迅速通知周邊群眾及時撤離,每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成功預警數千次,將猛獸傷人的可能性儘量降到最低。”馮利民介紹。(文:曹雲、黃山、果叮咚、周語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