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草局5日表示,首批國家公園成立三年來,已經取得了明顯的保護成效,生態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公眾。我國國家公園實行分區管控,核心保護區嚴格管理,而在一般控制區適宜的區域,可以合理規劃科普教育、遊憩、生態體驗等活動,遊客可以進入相關區域體驗感受。
國家林草局介紹,國家公園從試點探索到正式設立、全面發展,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和重要進展——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當地民生持續改善。國家公園如何顯著增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首批國家公園有哪些對公眾開放的線路和區域?
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葉菁:9月3日拍攝到的是一隻東北豹幼崽,可能只有五六個月大,非常可愛,它在獨自活動,可能是跟豹媽媽走散了,也許是“一個人”在探索……
在國家林草局一層的感知中心,大螢幕上,可以看到已接入的200多路重點監測區域實時畫面。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為例,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葉菁指著大螢幕説,分佈在國家公園範圍內密密麻麻的亮點,就是當地布設的2萬餘臺紅外相機,幾乎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會拍攝到東北虎豹出沒的影像。
葉菁:這是一隻東北豹,捕獲了一頭狍子,這只東北豹表現得尤其勇猛,獵物在它嘴中一動不動,展示了東北豹作為頂級掠食者的強大與勇猛,同時也揭示了自然界中食物鏈的殘酷現實。這是一隻東北虎,在自然界中老虎的活動範圍比較大,一般在100至400平方公里,最大可以達到900平方公里以上,每只老虎都有自己的領地,視頻中的這只東北虎,它在樹前嗅來嗅去,看看有沒有其他老虎的氣味,最後用尾部標記了自己的領地。
2020年7月,國家林草局正式啟動建設林草生態網路感知系統,國家公園平臺是感知系統平臺的重中之重。如今,空間佈局、資金項目、防火監測、資源監管等模組功能逐步完善,實現了對《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49個候選區的三維展示。感知系統只是我們觀察這些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區域一扇窗,首批國家公園設立近三年來,更大的生態巨變正在公園內徐徐展開。
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司長張利明介紹,2023年8月,國家林草局委託中國科學院等單位50余位專家對首批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顯著。
張利明: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藏羚羊增長至7萬多頭,雪豹恢復到1200多只,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分別從試點之初的27隻、42隻增長到70隻、80隻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2群不到10隻增長到7群42隻。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實現整體保護,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連通了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群生態廊道。
這份成績單,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的增長,更是自然生態系統品質上的飛躍。四川省林草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副局長陳宗遷表示,當地通過聯合陜西、甘肅林草主管部門建立三省協同聯動機制,共同編制規劃,開展聯合巡護等工作;同時,採取健全完善法規制度、分類化解歷史問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措施,讓生態環境品質穩中改善。
陳宗遷:今年,在石棉縣公益海區域,巡護員拍攝到兩隻大熊貓求偶畫面,並現場採集了糞便。經科學分析,兩隻求偶的大熊貓分別是野化放歸的“淘淘”(雄性,2012年10月放歸,放歸時2歲)和“華妍”(雌性,2016年10月放歸,放歸時3歲)。這是首次採集到幼年大熊貓放歸成年後,融入當地種群,參與交配繁殖的確鑿證據,標誌著大熊貓野化放歸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大熊貓之外的金絲猴、雪豹、紅豆杉等8000多種伴生珍稀動植物得到良好保護。
國家公園,不是無人區。國家林草局表示,首批國家公園設立以來,附近社區民生持續改善。近5萬社區居民被聘為生態管護員,年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萬至2萬元。實施野生動物損害全域保險、生態搬遷、入口社區和示範村屯建設、黃牛集中養殖等一批民生項目。然而,隨著野生動物數量的不斷增多,如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呢?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段兆剛表示,當地在實現“虎豹歸山、人虎兩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段兆剛:依託“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優化紅外相機佈局,實行24小時預警預報,實時發佈虎豹預警資訊,有效提升了主動預警能力。在16個虎豹經常出沒的核心區重點村屯、林場場部建設物理圍欄,把居民生産生活區基本包圍在裏面,用最直接的方式,守住群眾生命安全。我們實施虎豹等野生動物損害補償,推行了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政策。一系列措施的推行,有效降低了人獸衝突矛盾與風險,也使我們基本管住了虎,也保護了人。
為了更好地建設國家公園,推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2018年,國家林草局啟動國家公園立法工作,全力推進法律制定。張利明介紹,當前,國家林草局正積極配合推動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建設,加快立法進程。
張利明: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國家公園法(草案)》,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近期將進行一審。同時,我們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並報送國務院,形成《風景名勝區條例》修改方案,出臺《國家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一法兩條例一辦法”的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
那麼,在首批國家公園已經取得了明顯保護成效的同時,國家公園之美,如何更好地惠及廣大公眾、促進全民共用?普通遊客,能否進入國家公園遊憩體驗呢?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中心副主任安麗丹介紹,我國國家公園實行分區管控,核心保護區嚴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區適宜的區域,可以合理規劃科普教育、遊憩、生態體驗等活動,遊客可以進入相關區域體驗感受。目前,已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都根據自身獨特的自然和文化稟賦,向公眾開放了豐富的線路和區域。
安麗丹:比如,武夷山國家公園有九曲溪、碧水丹山等自然景觀,也有朱熹故里、閩越文化等人文資源。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置了10條生態精品路線和科普廊道,五指山、吊羅山、黎母山等都是知名的目的地。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規劃了廣元唐家河園區、雅安喇叭河園區、眉山瓦屋山園區3條獨具特色的遊憩線路以及11處成熟的遊憩區域。希望國家公園之美,能夠吸引更多國內和國際遊客來深度探訪。我們將繼續推動完善國家公園開放條件、管理制度,打造高品質的自然教育活動,適度發展生態旅遊,突出生態、文化內涵,不斷提升遊客的體驗感,更好地服務美好生活,構築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