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市大棚裏早晨採摘的蔬菜,中午便能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興安盟科右前旗的中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北京名師的授課……”
北京市2024海澱區期末試卷出了這麼一道題:“結合材料,談談你對‘京蒙雙向奔赴,同心追夢共富’的理解”。
如果給出這樣的命題,你又會作出怎樣的解答?
“不以山海為遠攜手共譜新篇”網路主題活動啟動現場(央廣網見習記者楊亞東攝)
在2024年北疆大地瓜果飄香、山青草綠的最美時節,由北京市委網信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央廣網內蒙古頻道承辦,赤峰市委網信辦協辦的“不以山海為遠攜手共譜新篇”網路主題活動走進赤峰市,與海淀的學生們共同解開這道時代問答。
對口支援,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作答
1996年,中央確定了東西部扶貧協作,這是促進共同富裕、實現東西部均衡發展的一次國家策略。
“對口支援,是大國治理的一個創舉。”內蒙古北方城鄉發展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蓋志毅説,京蒙協作實現了兩地新質生産力要素的相互延伸、滲透,從而形成新的功能體。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在促進共同富裕、加強區域合作、增進民族團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等方面具有重大價值。
2023年6月,北京市第七批東西部協作內蒙古挂職幹部團隊開赴內蒙古,北京市16個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內蒙古31個旗縣完成對接任務。本輪協作開展以來,京蒙兩地黨政代表團互訪,召開高層聯席會議,共同擘畫全方位深化京蒙合作藍圖。兩地自上而下建立了深度交流互訪機制,一年來,兩地互訪近7000人次。
精準對接,讓服務與需求一觸即達
這是一個精心佈局、上下協同的精準幫扶協作網路,上至省市,下至旗縣區、街道辦……
7月24日7時,一輛大巴車從北京市懷柔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出發,穿越545公里,經過10個小時的車程後駛進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車上坐著來自懷柔區33家企業代表。這次草原之行,他們組團帶去精心挑選的1056個崗位,參加當地面向農村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舉辦的專場招聘會。
除了千里送崗,懷柔區還把職業培訓帶到了四子王旗。懷柔區人社局副局長周海玉表示,十年來,懷柔區通過點對點精準幫扶共為當地提供保潔員、月嫂、創業培訓師等多個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上萬人次受益。
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雙金嘎查的水稻成了一道風景線(央廣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雙金嘎查是科右中旗有名的水稻生産基地,有著“萬畝稻田”的美譽。2021年海澱區投入京蒙協作資金780萬元,探索發展“農業+文化+旅遊”,讓當地實現了從“種水稻”到“種風景”的轉變,也讓京城市民吃上了來自大草原的綠色高科技水稻。
在東西部協作中,北京市幫扶內蒙古範圍進一步擴大,點對點對接進一步深入。截至目前,北京市有31個區對接幫扶內蒙古103個旗縣,其中16個區對接31個幫扶旗縣。北京市大部分鄉鎮、學校、醫院都與內蒙古各盟市、旗縣都建立了幫扶對接。
項目協作,一次産業提檔升級的能量釋放
如果説“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內蒙古的天然底色,乳、肉、糧、奶是內蒙古的傳統産業名片,那麼“風電”“稀土”“光伏”就是引領內蒙古高品質發展的“金”字招牌。
京蒙幫扶聚焦“兩個基地”建設,圍繞內蒙古重點産業鏈開展特色産業提升行動,助力打造産業集群,來自北京首都的一大批幫扶項目落地見效,釋放出蓬勃發展的動能。
一些在京央企在庫布其沙漠落地光伏項目(央廣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京蒙兩地山水相鄰、人文相親,協作共贏已經成為兩地合作新主題:在呼倫貝爾市引進大豆精深加工等7家企業入駐鄂倫春京蒙協作産業園;幫助興安盟引進亞馬遜、新東方旅遊板塊,拓展國外客流、促進淡季旅遊,助力文旅産業發展;力推烏蘭察布市推進綠電、綠品、綠算進京……
眼下,內蒙古綠色算力勢頭正盛。被譽為“資訊高速公路”的大容量光纜線路成功布設在京蒙兩地之間,為北京的綠色算力需求提供強力支撐。
走進“中國雲谷”和林格爾“東數西算”綠色算力中心,綠色電力在這裡轉化為綠色算力,和林格爾積極與北京大數據科技研發公司合作,建立數據資源交易機構和數據開發利用平臺,發展數據加工處理、分析應用、流通交易等産業,這是和林格爾乘著京蒙協作東風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一次“轉型”。
作為中國能源大省,資源轉型後的內蒙古通過“綠電”點亮北京的萬家燈火。
5月31日,蒙東送北京完成當月第二批次綠電交易。意味著今後通過這條“綠色紐帶”,蒙東地區的綠色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北京企業,讓蒙東新能源電量消納有了新去處,滿足了北京電力用戶對綠色能源的需求。
京蒙協作團隊注重“幫當下”與“扶長遠”相結合,圍繞打造“兩個基地”,提出強基、引智、科創,延鏈、補鏈、強鏈等工作思路;發揮援派幹部身兼京蒙兩地角色優勢,當好招商引資“宣傳員”、企業落地“領航員”、企業發展“服務員”。
綠品出塞,草原好物走上首都百姓餐桌
內蒙古橫跨“三北”,地近京畿,是祖國的“北大門”和首都的“護城河”,更是我國的“糧倉”“肉庫”“奶罐”“絨都”。
一直以來,困擾內蒙古農牧民的就是“手裏有糧、家裏有羊”,卻賣不上好價錢。“草原羊肉二道販子收購後每斤賣到32元,當地只能賣28元左右,而且還不暢銷。”家住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的巴圖告訴記者,通過京蒙協作的電商平臺以後,再也不愁羊肉沒有銷售渠道了。記者了解到,截至2023年8月初,四子王旗農特産品在京銷售達3500萬元。
在北京,內蒙古綠色農畜産品有專屬的進京通道,“蒙”字號品牌備受讚譽。“綠品出塞”日漸成為京蒙協作標誌性品牌,受到農業農村部的充分肯定。
內蒙古綠色農副産品走進北京展廳(央廣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土味”的背後,是紮根鄉土、接通京蒙;“村味”的背後,是熱在京城、樂在草原。鄉村振興與産業幫扶把一顆顆致富的“種子”埋在百姓的田間地頭,奏響一首鄉村致富曲。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工作組加大消費幫扶力度,在門頭溝區開設武川牛羊生鮮店;錫林郭勒盟工作組幫助當地在大興區建設消費幫扶合作基地、在昌平區水屯市場建設前置倉……
如今,“北京企業+內蒙古資源”“北京市場+內蒙古産品”“北京總部+內蒙古基地”等協作方式,帶動內蒙古形成優勢産業集群,為內蒙古鄉村産業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內蒙古農旅所品牌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吳之認為,京蒙協作機制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既給首都的千萬消費者送去了內蒙古大草原綠色優質的農畜産品,又讓內蒙古農畜産品品牌在北京市場打響了知名度。
人才引進,活躍內蒙古大地的“北京力量”
在內蒙古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活躍著一群心繫發展、積極作為的援蒙幹部。他們是智力賦能內蒙古高品質發展的“源頭活水”,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北京力量”。
北京市通州區挂職幹部莊雲夢(右一)在翁牛特旗入戶調研(央廣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來自北京市通州區挂職幹部莊雲夢説,她的祖籍就在翁牛特旗,這裡有父輩的牽掛,有濃濃的鄉愁,還有沉甸甸的幫扶責任。她希望通過中國農業大學的專業知識以及招商引資、宣傳報道的工作背景,將北京的資源引到翁牛特旗來,將挂職團隊好的做法宣傳出去。挂職的第一個月,她幾乎每天都在下鄉調研,走遍了全旗16鄉鎮蘇木,開展了多個大項目的對接和落地工作,努力讓幫扶取得成效。
在北京,大量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立足實際,化身智囊團助力內蒙古科技創新及生態治理。除了頂尖科研團隊的鼎力支援,還有無數優秀醫生、教師骨幹通過組團幫扶或遠端互助分享寶貴經驗,首都的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在內蒙古落地生根,京城名醫成為百姓身心健康的守護者。
兩地聚焦教育領域短板弱項開展集團化、“組團式”幫扶,支援硬體建設、培訓業務骨幹、拓展線上資源等。截至2024年2月,內蒙古468所學校與北京市358所學校結對,北京市“組團式”幫扶1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18所學校,有力地推動內蒙古教育水準穩步提升。
“數”説成果,京蒙情牽見證不凡
八月的內蒙古大地綠意盎然,美麗的北疆草原“京情”涌動。在“産業倍增計劃”強勁的發展勢頭下,京蒙協作取得豐碩成果。
産業項目見行見效。2023年以來,在內蒙古大地已投入的京蒙協作資金23.9億元、實施産業類項目143個,持續推進72個京蒙共建産業園區和71個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實現幫扶旗縣全覆蓋。通過舉辦“京蒙百企情”産業對接系列活動,新落地和新增投資的北京市企業達到159家、投資243億元,其中2024年上半年45家企業投資95億元。
消費幫扶結碩果。通過幫扶,2023年農畜産品銷售額達到208億元,2024年上半年銷售額達到186.03億元,是同期的1.89倍。
鄉村全面振興提速。2023年,北京市投入各級財政資金19.88億元,615個項目全部開工;2024年,已撥付市級協作資金14.94億元,謀劃項目180個。動員北京市社會各界積極捐款捐物3.17億元,有序推進107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綠電市場交易攀升。近年來,北京地區大量企業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綠色電力需求旺盛。截至2024年5月,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已開展蒙電入京綠電外送交易規模達到4.9億千瓦時,是去年同期的2.6倍。
六個“倍增計劃”釋放新動能。截至目前,促成蒙食進京超394億元,京資進蒙新增243億元,京蒙互遊突破1700萬人次,京蒙科技合作項目260余項。
勞務協作引智增效。2023年以來,開展各類勞務培訓346期,培訓數量1.79萬人次,助力10余萬名農村牧區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望京保安”“望京小哥”“敖漢架線工”等一批內蒙古就業模式和勞務品牌脫穎而出。
“組團式”幫扶聚合京力量。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365所學校、308家醫院與自治區476所學校、344家醫院結對,全年有1002名專業技術人員赴蒙工作。
在2023年度國家東西部協作考核評價中,京蒙兩地等次均為“好”,北京在東部省市中排名第三,繼續走在前列。內蒙古在西部省區市中排名第四,實現晉位升級。
談及京蒙協作的成果時,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海山坦言,北京市的幫扶讓內蒙古地區155萬貧困群眾如期實現脫貧,促進了內蒙古綠電、綠色農業産品等優勢特色産業的提檔升級,幫助內蒙古基層基礎設施實現巨大改善。
現代化大棚猶如一片“藍海”隆起在內蒙古鄉村大地(央廣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傾斜支援1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助力107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聚焦‘兩個基地’建設,協調推進六個‘倍增計劃’,推動內蒙古‘綠電’‘綠算’‘綠品’進京……”京蒙協作的生動實踐仍在上演。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8年的攜手合作,京蒙兩地人民的心挨得更近了,京蒙幫扶的層次更高了,領域更寬了,成果也更好了。面向未來,京蒙協作向更大空間、更高層次邁進,兩地攜手繪就的高品質發展畫卷在京蒙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