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西北行,關注生態背後的“綠色”考量

發佈時間:2024-06-24 10:55:00丨來源:中新網丨作者:梁曉輝 黃鈺欽丨責任編輯:


在青海強調持續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在寧夏強調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先後在青海、寧夏考察調研。

再赴西北,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又一次成為習近平的關注重點之一。

青海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與瀾滄江的發源地,被稱為“中華水塔”。來自三江源的水,滋養著大半個中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始終從中華文明存續的高度,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2016年,習近平在青海考察時如是強調。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

3個月後,習近平赴青海實地考察。他提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青海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産業發展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此番青海考察,習近平強調,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豐富多樣、也十分脆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功能最大化,是這一區域的主要任務。“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習近平還明確了重點任務——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這個“中華水塔”守護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夏璐認為,青海生態環境是中國西北生態的典型體現。一方面,它具有極端重要性,關乎文明存續,另一方面,仍然脆弱,且具有不可再生性。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堅持生態優先,始終將保護視為發展的前提,是從整個中華民族存續的空間來謀篇佈局。”夏璐説。

青海考察後,習近平赴寧夏考察,同樣關注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大文章”。

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全國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區,有著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體系。

此次考察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第三次到寧夏考察。寧夏的生態保護,是習近平始終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

2020年,習近平上次考察寧夏時,曾沿岸邊步道,察看黃河生態治理保護狀況。他強調,寧夏要有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考察中,習近平遠眺賀蘭山,強調要加強頂層設計,狠抓責任落實,強化監督檢查,堅決保護好賀蘭山生態。

此次寧夏考察,習近平進一步強調,保護好黃河和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的生態環境,是寧夏謀劃改革發展的基準線。

習近平還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要求:要深化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他特別提到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強調統籌推進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和鹽鹼地綜合治理,讓“塞上江南”越來越秀美。

“這些要求都是針對地方特點去闡明保護和發展的關係,並明確具體實現路徑,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衡認為。

王衡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西北行中對生態的關注,既是站在一域謀劃全中國的生態保護工作,同時又根據整體格局明確每個地方的重點任務因地制宜,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和整體協同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西北行,也是中共中央4月決定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後,習近平進行的又一次地方考察。今年5月,習近平在考察山東時,就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強調,“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二十屆三中全會將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之一。

王衡認為,中國在生態環保方面的改革舉措將一如既往受到關注。同時,綠色發展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必然要求,中國接下來的改革部署或會為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打開更大空間。

“中國未來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將對現有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配置,綠色發展的理念將在其中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夏璐認為,尤其在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時,通過高效利用綠色科技保護生態環境,將有望成為未來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