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萬里風沙線上“硬骨頭” ——來自“三北”工程一線的調查

發佈時間:2024-06-12 16:10:22丨來源:經濟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三北”工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標誌性工程,無數建設者不懈奮鬥,創造了“荒山披錦繡,沙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如今,一條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在三北大地鋪展開來。三北地區如何化萬里風沙為綠色長城?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還存在哪些難題?如何實現治沙和致富雙贏?在“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展開的關鍵之年,如何打好這場戰役?

4月下旬,位於騰格裏沙漠南緣的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檸條花開,榆樹蔥綠,放眼望去,是片片綿延的綠色緩坡;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灌木鬱鬱蔥蔥,一叢叢沙生植物點綴其間,昔日“沙洲”已變為“綠洲”;走出新疆阿克蘇紅旗坡機場,道路兩旁排排新疆楊高大挺拔,一片片挂滿幼果的蘋果樹綠意正濃……在北方遼闊的疆土上,綿延萬里的“綠色長城”正不斷延伸和擴展。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

2024年是“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展開的關鍵之年,是三大標誌性戰役重點項目全面啟動之年。“綠色長城”建設還有哪些難題待解?又該如何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近期,記者先後走進新疆柯柯牙、甘肅八步沙、寧夏白芨灘、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壩等地深入採訪。

三綠並舉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柯柯牙紀念館,一位年逾80歲的大娘帶著一家人前來參觀,她告訴記者,這裡幾乎人人都有植樹經歷,幹部群眾每年都會參加春秋兩季的植樹造林活動,是當地約定俗成的大事。40多年來,阿克蘇地區發揚“柯柯牙精神”,依託“三北”工程,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築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從3.35%提升至9.06%,成功阻止沙漠侵入綠洲。

而這,只是“三北”工程的一個縮影。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為了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1978年,黨中央作出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重大決策。如今,“三北”工程已走過40餘年,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範。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由20世紀末年均擴展515萬畝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000萬畝,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但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大、分佈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三北地區生態系統依然脆弱,部分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水資源供給相對緊缺,存在條塊分割、分散治理的現象,“三北”工程建設系統性及後續管護仍有不足,防沙治沙工作形勢依然嚴峻。

2023年,“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啟動,一批綜合治理項目有序展開。三北地區各地也結合自身實際,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分區分類施策,靈活制定技術路線,合理確定目標和任務。

“過去我們只搞春季植苗造林,現在還採取雨季穴播、雨季營養帶造林、雨季人工模擬飛播造林等措施相互組配,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結合白芨灘治理經驗和陶樂鎮流動沙丘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一整套治沙防沙方案。”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興東説。

今年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三北地區也在持續踐行這一重要理念。

擴綠,就是要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適地適樹、適時適法,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我們小時候都是拿著饃饃、扛著鐵鍬去種樹。哪有風哪栽,先讓局部綠起來。如今,植樹造林的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西省右玉縣林業局幹部程軍介紹,近年來,結合乾旱、多風、少雨、建設難度大的實際情況,右玉縣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林分品質;實施退化林分修復改造,培養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以風沙嚴重地帶、風蝕嚴重地區為重點,實行連片治理、集中建設,帶動造林水準整體提高。

興綠,就是要注重品質效益,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數據顯示,40餘年來,“三北”工程區經濟林幹鮮果品年産量從不足200萬噸提高到4800萬噸,年總産值達1200億元,1500多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穩定脫貧。

在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泉管理站,一片片沙地韭菜鬱鬱蔥蔥,運輸沙韭的車輛來回穿梭。當地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23年6月,白芨灘防沙林場已種植特色林果逾3600畝、苗木2000畝、沙地韭菜1000畝。2019年至2023年,白芨灘沙漠田園綜合體累計實現果蔬産量超1100萬斤,靠多种經營反哺治沙。治沙工人兼職産業工人,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護綠,就是要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做好防滅火工作,深入開展重大隱患排查整治,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4月底,記者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防火指揮中心看到,大螢幕上排列著數十組圖像,時時監測全場情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林場通過建立“天空地”一體化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已實現衛星、直升機、無人機、探火雷達、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林火綜合監測覆蓋率達100%,時刻守護著百萬畝蒼翠林海。

科技賦能

“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説,比如,“中國魔方”麥草方格顯著提升固沙效果,是“三北”工程建設中工程固沙的首選技術;沙坡頭“五帶一體”防沙治沙體系有效遏制風沙肆虐,確保包蘭鐵路60多年暢通無阻。

多年來,在荒漠化防治進程中,我國堅持科學治沙,全面提升荒漠化地區生態系統穩定性,統籌營造防風固沙林和經濟林。

跟著寧夏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記者一行來到騰格裏沙漠腹地。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沙丘表面鋪著一層密密麻麻的麥草方格。60多年前,被譽為“中國魔方”的麥草方格在這裡被創造出來,並成為我國向世界輸出的治沙方案。一次偶然的機會,唐希明用棍子在沙地上扎了一個洞,這一靈感使他發明瞭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避免了用鐵鍬挖沙造成的水分流失。唐希明説,“現在主要是50歲至60歲的人在從事沙漠治理工作,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幹。繼續做好荒漠化治理,更需依靠技術創新”。

地處河北北部的塞罕壩,平均海拔1500多米,年均無霜期超60天,年均氣溫零下1.3攝氏度,過去大部分是草原和荒丘,土地沙化情況嚴重。正是依靠科技創新,塞罕壩攻克了高寒地區育苗技術難關,並進一步破解了造林技術難題,探索出“三鍬半人工縫隙植苗法”“苗根蘸漿保水法”等技術,創造了從荒漠到林海的綠色奇跡。

多年來,寧夏白芨灘探索推廣“1+4”精準治沙技術,“1”是指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指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種子、營養袋育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4項技術互為補充,有效提高了植被成活率。“下一步,我們將重點進行治沙技術整合和先進模式研究,加大與中國林科院、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爭取重大研發項目,將治沙經驗模式進行成果轉換,實現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的推廣應用。”王興東説。

山西省桑幹河楊樹豐産林實驗局局長王曉林表示,當地聚焦區域沙患、鹽漬化等生態問題,開展了鹽鹼地造林、石質山區造林、農田防護造林等系列技術研究,總結形成了三水保活、缽體覆蓋等抗旱成熟技術,推動區域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減少”,為同朔地區2000萬畝基本農田築起了綠色屏障。

“前輩解決了塞罕壩這片森林從無到有的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實現林場更高品質的發展。”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説,塞罕壩正在打造智慧林場,為每棵樹建檔案,記錄樹種、樹高、位置、生長狀況等數據,摸清3億多株樹木的底數,通過精細化、智慧化管理建設美麗塞罕壩。

科技創新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撐,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仍需要不斷匯聚科技力量。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成立了三北工程研究院,實施七大科技行動計劃,發佈關鍵技術研發“揭榜挂帥”項目榜單,推動建立15個先行先試科技高地,加力推進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更好服務“三北”工程攻堅戰。

綠富同興

沙退綠進、生態改善,“金山銀山”隨之而來。長期以來,“三北”工程堅持治沙致富並重、增綠增收並舉,依託工程建設適度發展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産業,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站在右玉縣幹部學院黃沙洼教學點,右玉縣“三戰黃沙洼”植樹造林親歷者王明花老人指著密密麻麻的沙棘林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當年為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種下的沙棘苗,如今已成為當地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右玉縣已發展起12家沙棘加工企業,年産飲料、罐頭、原漿、果醬等各類産品3萬噸,年産值達2億元左右。

自柯柯牙綠化工程一期工程啟動以來,阿克蘇地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吸引農民承包果園。溫宿縣柯柯牙鎮柯柯牙村村民徐德文告訴記者,他的老家在河南信陽,2003年,他來到柯柯牙鎮承包了蘋果樹。“畝産3噸至5噸,最高賣到6元一斤。只要沒有自然災害,年年都賺錢。如今房子車子都有了,日子越過越好。”除了蘋果,在阿克蘇地區數百萬畝特色林果中,還有核桃、紅棗、香梨、鮮杏、葡萄等,每到收穫季節,處處瓜果飄香。

郭璽是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第三代治沙人。他告訴記者,除了治沙護林,他們大力發展以枸杞為主的高效節水生態經濟林,發展林下養殖業,培育“溜達雞”品牌,採取“公司+農戶+基地”模式種植肉蓯蓉,有效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多年來,三北地區不僅因地制宜探索生態種養模式,也在嘗試不同的生態産品轉化路徑。

中衛市依託沙漠和黃河旅遊資源,持續加大優質旅遊業態供給力度,打造了一批具有標誌性、引領性、帶動性的文旅IP,促進文旅産業快速發展,帶動群眾就業。在唐希明看來,向沙漠要效益的前提是通過鎖邊治理形成防風綠色屏障,只有生態環境好了,産業發展才有更大空間,中衛沙坡頭旅遊景區的快速發展就是“綠鎖黃龍沙生金”的生動寫照。

2018年,塞罕壩機械林場達成首筆造林碳匯交易,塞罕壩林業生態産品實現了市場化,取得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在深化全國森林碳匯試點林場建設,精準做好全場森林資源普查,創新體制機制,努力推進生態産品價值轉化。爭取到2026年,森林碳匯能力提高到6%以上,森林濕地資産總價值由231億元提高到237億元。

迎難而上

當下,“三北”工程攻堅戰進入關鍵時期,還有哪些難題待破解?採訪中,多位受訪者表示,“三北”工程建設面臨著林草濕荒生態系統綜合性不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統籌性不夠、各部門間協同性不足等諸多問題,亟需破題攻堅。

“‘三北’工程長期存在的樹種單一、防護林退化、生態用水匱乏等老問題尚未解決,如今又遇到了沙塵源內外防控等新課題。”盧琦説。

以生態用水匱乏難題為例,在盧琦看來,這實際上是發展與保護的矛盾。破解這一困局,一是要堅持系統思維,加強部門協同,強化三北地區各級林草機構建設,優化調整水資源分配體系,統籌安排“三北”工程生態用水份額,推動中央企業參與三北生態建設時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二是要堅持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節水、高效生態農業,創新發展基於光伏産業的現代化節水設施農業;堅持以水定綠,大力發展節水林草,加強基於水資源承載力的喬灌草優化配置研究,儘快開展三北地區生態本底基礎調查和數據歸一化整編,以科技攻關帶動工程攻關。

主體單一、缺乏經費也是困擾我國防沙治沙工作的突出難題。長期以來,各地造林治沙主要依靠政府主導、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來開展,亟需注入新的力量。

2014年,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王有德退休之後,通過募集社會資金開啟“二次創業”之路,發起成立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産業發展基金。在白芨灘防沙林場馬鞍山分場轄區,王有德和治沙團隊用10年時間,將碎石荒原改造成綠樹掩映、花果飄香的“世外桃源”。如今,該基金會動員社會力量投入防沙治沙的模式已初見成效。

另據記者了解,中國綠化基金會今年借助“網際網路+”計劃,推出“我為三北種棵樹”“我為氣候種棵樹”等公益項目,吸引全社會參與支援“三北”工程建設。作為社會公益力量,近8年時間裏,螞蟻森林已在11個省份累計捐資種下超過4.75億棵樹,助力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工作。

防沙治沙,經營管護,人才是第一資源。目前,三北地區一些地方還面臨著人才後勁不足的現實難題。“我們現有22名職工,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大學生僅有4名。”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告訴記者,林場長遠發展迫切需要更多懂科學、有文化、善運營的年輕人,但八步沙是集體林場,由於體制機制問題,無法吸引更多年輕大學生前來。

面對人才困境,不少地方正通過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發展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治沙事業,同時加強農林院校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為“三北”工程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盧琦認為,“三北”工程攻堅戰提供了廣闊舞臺,廣大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面向基層、深入一線,為“三北”工程帶來實用、適用的技術,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記者:楊秀峰、魏金金、裴小閣、董家朋、張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