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添新種”,蒙草生態修復及優質飼草新品種通過審定

發佈時間:2024-06-11 17:08:15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日,蒙草集團、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籌)等單位選育的生態生産兼用型草種“哈素海野大麥”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草品種審定,登記為野生馴化品種,進一步豐富了生態修復和飼草生産用種。

對鄉土草種的栽培馴化是保障生態修復種源安全的關鍵之一。2009年,蒙草育種團隊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哈素海採集到1355株野大麥原始材料,在耐鹽鹼的基礎上,以株型直立、草産量高為選育目標。經過多輪篩選培育,材料從1355株到145株再到112株,最終只剩下34株。經過5年的漫長耕耘,團隊逐步改良了哈素海野大麥草産量不穩定、整齊度不高等性狀,形成新品係。

蒙草培育的哈素海野大麥株形直立、生長整齊

經過3年品種比較試驗,哈素海野大麥分別在呼和浩特、烏拉蓋和鑲黃旗進行區域試驗和生産試驗,並投入敕勒川草原生態修復項目應用,均取得良好表現。2024年5月,哈素海野大麥正式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草品種審定,整個培育過程持續了十四年之久。

野大麥胚性愈傷組織係的分化與生根

哈素海野大麥株型直立、葉量豐富、耐鹽耐旱,具備多種抗逆性。鮮草産量達每畝3872斤,對比原始群體提高13.81%,每畝産種量38.8斤,對比原始群體提高13.81%,增産效果顯著。孕穗期粗蛋白含量為14.91%、酸性洗滌纖維31.50%、中性洗滌纖維55.90%,鈣磷充足、適口性好。對生態修復和優質飼草優良草種形成有效補充,對畜牧業高品質發展和草原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哈素海野大麥在烏拉蓋草原長勢良好

優質的鄉土種源是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的基礎。多年來,蒙草育種團隊紮根草原,廣泛採集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專注培育生態修復優良草種,已通過審定認定國家及內蒙古自治區草品種33個,引種馴化鄉土植物200余種,以應用為導向開展品種創新與推廣,保證生態修復、草畜産業有種可用、有種適用,讓“中國草”用上“中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