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多年來,政府和民間力量合力在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守護生物多樣性,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
可可西裏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眼下進入藏羚羊一年一度的遷徙季。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藏羚羊種群數量,也從保護初期的不足2萬隻,恢復至7萬多只。
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到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再到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果。
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美譽。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青海分佈有陸生野生動物665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0種,主要有雪豹、黑頸鶴、荒漠貓、黑鸛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種,大型真菌260多種。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杜平貴説,從出臺有關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到開展專項行動打擊非法交易;從推動雪豹、藏羚羊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到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從提高全省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存水準,到首次將保險機制引入野生動物致害賠償……近年來,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青海生物多樣性綻放多樣之美。
初夏時節,驅車行駛在位於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可以看到一群群普氏原羚在草原上歡快奔跑,它們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抬頭望向遠方,跳躍的身姿為高原大地增添了幾分靈動。
通過持續保護,青海特有物種普氏原羚數量已由保護初期的不足300隻增加到現在的3400余只。普氏原羚保護成果是青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縮影,目前青海黑頸鶴種群數量達到2600余只,較10年前增加了1400余只;青海湖裸鯉蘊藏量恢復到12萬噸;近十年來,青海累計救護野生動物50種1000余只,野生動物保護收容救護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2021年10月21日,在青海省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拍攝的黑頸鶴(攝影:新華社記者張龍)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毓説:“林草等部門還通過實施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野外瀕危物種拯救等工程,就地與遷地保護有效互補,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雪豹是高山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是氣候變化和水資源安全的指示物種,雪豹種群的長期存在和穩定繁育,其保護成效直接關係高原—山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
由於盜獵、生境退化等因素,雪豹曾一度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名錄。近年來,青海等地積極探索對雪豹等瀕危物種種群和生態系統實施全面、完整保護,昔日難覓蹤影的雪豹,如今頻繁出現在紅外相機拍攝的畫面中,成為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的例證。
祁連山是中國32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陸域優先區域之一,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以雪豹監測保護為牽引,政府和研究機構開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
“青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了以雪豹為引領的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體系,目前青海省雪豹數量約為1200隻。”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趙海平説,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最新評估,青海省雪豹適宜棲息地約為47萬平方千米,佔青藏高原雪豹適宜棲息地面積的25%。
法治力量也助力築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網”。僅在2023年,青海共出動執法人員5848人次,監督檢查場所5623處,查辦野生動物案件70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66人。
同時,青海加大力度“摸清家底”,調查野生動物資源。2024年,青海爭取到各類財政項目資金2853萬元,正開展全省21個縣(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及棲息地評估、在8個市州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補助項目。林草部門組織科研等人員在青海都蘭、烏蘭等縣域及青海湖沿岸開展麝、獵隼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及其棲息地監測。